教养孩子的艺术

说到教养孩子,爸妈对自己有信心吗?其实,教养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父母要有足够的知识,还要有过人的耐心。跟宝宝相处要真心、宽容,考验的是父母的教养能力,更考验父母的自身修养。那么,父母要如何完成这门艺术呢?

不同的宝宝有不同的个性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面对新经验的反应也不一样。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等他准备好了自然会想去尝试或面对。

这时旁边好多妈妈都七嘴八舌提意见,有的说:“我孩子刚入园时也是哭,哭了一个月后就好了。”有的说:“我的婆婆也是坚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独立,后来他听了狼外婆的故事,现在每晚做噩梦。”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妈妈自己没有主见,听凭别人怎么说,自己跟着做,忘记自己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同,不能把别人的经验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异,别套公式教

如何教养孩子是个艺术,不是科学,没有公式可套,也没有别人做成功,你如法炮制就一定成功。事实上,你不成功的几率大于成功的,因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对世界是件很残忍的事。

了解宝宝,是教育的前提

每个孩子成熟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3岁就会跟母亲挥手再见,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有的就像这个孩子一样,5岁了,还希望能在妈妈身边。他心里没有准备好,还不想离开家去上幼儿园时,硬把他送去哭2个月实在是太残忍。

被迫独立,反而受创伤

很多人误会了“独立”的意思,以为对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独立是童年的创伤,是一辈子的不安全感。现在有好几个研究都发现:童年的不安全感会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无法维持长久的男女关系,也无法对异性伴侣做出承诺,他们的人际关系疏离。

过去行为主义盛行时,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远的角落一个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会增强他的哭行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现在钟摆荡回来了,从老鼠实验上知道亲子分离的恐惧会影响大脑荷尔蒙的分泌,现在医生让婴儿的摇篮放在母亲卧房,使婴儿一张开眼就会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励母亲把孩子放在胸前,让孩子听到母亲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现。我不了解我们的母亲怎么这么没有自信心,会随便听从人家的话而赔上孩子的幸福。

教育方法对不对取决于宝宝快不快乐

教养,一切合理就对了

带孩子没有诀窍,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检讨哪里不对,我们每个母亲都会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为什么不会把它应用到生活上,从这里推论出别人的孩子要这样,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这样

我们中国人很喜欢“从众”,别人怎样,自己也要马上跟进,其实是没有自信与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进。为什么我们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我们为什么这么在乎别人的闲言闲语?我想我们的教育从小要孩子反省、检讨自己,会不会检讨得过头了,对自己没信心,别人都是比较对

教养孩子不是科学,无法复制,它是艺术,因人而异,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乐,每天迫不及待睁开眼睛开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对了,坚持下去,你的孩子会以浓密的亲子关系来回报你。

小编总结:父母教养孩子需要吸收正确的知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无法套公式。爸妈唯有对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为依循,才能让亲子关系愉悦,孩子顺利长大。

孩子的艺术培养归根结底是美感教育

现在的家长逐渐有了培养孩子艺术气质的意识,但是所有的艺术培养,归根结底是美感教育,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并不是希望孩子通过特长班成名成家,知识希望孩子有感知美的能力,多一份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而美感教育是贯穿生活方面方面,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

教孩子学习艺术的艺术

曼曼5岁了,家长让她学画画。

一天,曼曼把画中人物的头涂成了强烈的紫色,把背景的天空涂成了深红色。妈妈见了非常生气,训斥她:“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兰兰画得比你强多了,她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大画家!”爸爸坐在一旁接着说:“这么乱涂乱画的,简直是没脑子—你白上美术课了。”

曼曼低下头,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把画纸和画笔都放到了一旁。

曼曼家长的错误在于,他们根本没搞清楚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的目的是什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素质高尚的人。对孩子的美术创作,随意批评或指手画脚地进行指正是不正确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艺术能力有一定的发展阶段,超越他们的发展阶段,要求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较难的绘画技法,甚至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画,这些都是错误的,充其量只是让孩子学会了机械的模仿。

有一位美术教师,她带领学生们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黄昏。

“让我们先别开灯,大家一起等待暮色的来临。大家可以互相说话,但不能忘了观察窗外的景色,一定要把这一切记下来。”

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地笑闹起来,但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孩子们安静地坐在窗前,看到最后一丝晚霞消失,淡紫色的雾霭升起来。教室里越来越暗,但没有人想到开灯。黑暗一点点地蔓延开来,包围过来,远处的灯火亮了,天上也若隐若现地出现了星星……

直到黑夜彻底地淹没了一切,这位老师突然说:“请开灯吧!”孩子们吓了一跳,接着欢呼起来。他们这一个小时的“作业”,收获很大,对他们来说,这样的体验与感受也许终生难忘。

这位美术教师对学生们进行艺术教育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教育方法,既满足了孩子自然、本能的绘画渴望,又发展了他们对美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同时给了他们最大的快乐。

孩子学习艺术,体验是第一重要的。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他们带着孩子学琴、学画、学唱歌,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连孩子的正当休息也不放过。但是他们不见得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不见得真正掌握了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他们的言行极有可能无意识地挫伤了孩子刚刚萌发的艺术创造力,甚至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对孩子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到底是什么。

这里还有个值得家长们学习的例证:20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出生于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家庭。在波兰,当他蹒跚学步时,就非常喜欢听所有的声音,包括工厂的汽笛声、卖东西老人的叫卖声……他不爱说话,但喜欢唱歌。实际上,他的这种能力,很快转变成了一种游戏,人人都试图用唱歌来和他交谈,而他自己也试图通过曲调来认人。在他3岁时,父母为哥哥、姐姐买了架钢琴。鲁宾斯坦后来回忆说:“

客厅成了我的天堂……我半游戏半认真地弄清楚了各个琴键的名字,我背朝钢琴,便能说出任何和声的音符,即使是最不协调的都行。从那以后,掌握那些复杂的键盘,就成了我的游戏。我很快就能用一只手,后来用两只手去弹奏任何听到的曲调了。”

小鲁宾斯坦的音乐天赋引起了全家人的惊讶,而在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中,没有一个人懂得艺术。他们能做到的,只是为孩子提供一架钢琴和自由游戏的空间。

鲁宾斯坦的成长经历告诉 们:家长不一定是艺术家,甚至也不一定懂艺术,他们需要做的有时只是为孩子创设一种艺术环境,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不懂艺术的家长,照样能培养出艺术素质高的孩子。(文/曾文责任编辑:三宅)

本文Hash:9956072bc97f42eaf01a8cfa847960cf882fd9f1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