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有什么可怕的

这些年来我参加了无数次家长会,至今我还记得每次去学校的时候,总会看见那么一些孩子满眼写着害怕。家长会仿佛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事之一,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淘气、成绩不好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这就像是一场“噩梦”,因为从学校回来的家长,总是会怒气冲冲。

我和海洋从来都不反感家长会。曾有小朋友无比羡慕地问海洋,“你又没考好,为什么家长会的时候还那么轻松呢?”海洋却反问他,“家长会有什么可怕的?”

海洋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他的成绩只能算中等略上,偶尔的一门功课甚至还会考到倒数。因此家长会上我几乎没有听到过老师在学习方面当众夸奖他。在几十个家长之中,我也显得很普通,甚至于参加完6年的家长会,有的老师也叫不出我的名子。

我从未为此感到失落和气愤,因为我很了解海洋,他并非是不爱学习也没有在学习上偷多少懒,他热爱知识、热爱生活,对宇宙的奥秘好奇,对历史的变迁感兴趣。只是在某些方面,他的能力确实无法带给他很高的分数。

我还记得他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很严肃地告诉我海洋的成绩不太理想。我问老师,“他上一次考了多少名?”老师翻了翻记录册,告诉我他这一次只进步了3个名次。我在心里说:3个名次已经够了,进步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感谢了老师,回家后对海洋说老师夸他进步了。

很多年以来,每一次家长会结束,我都会告诉他老师夸他了。有时候是因为他上课认真,有时候是因为他帮助了同学,有时候是因为按时完成作业……而这一切都是我从海洋平时的交谈和表现里观察出来的。总之在海洋看来,家长会就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总能得到表扬。

“其实妈妈知道,你还能考得更好点的,对不对?”我不在乎他考多少名,但我不能让他过于满足自己的状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总是要不断进步的。

“嗯……有几道题是我粗心了。”海洋点点头,“本来还能再高几个名次的。”

“那这一次因为粗心错了几道题?”

“4道。”

我记得上一次考试他回答说6道,于是我再次鼓励了他,“嗯,有进步了,下一次做完再仔细检查下就更好了!”我知道粗心大意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谁又会没有大意的时候呢?何况是个孩子,要求他一丝不苟似乎有点困难,因此我只能鼓励他一次比一次更细心。

曾经就有家长对我说,“你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好,小孩子既不怕家长也不怕老师了,岂不是要无法无天?”

我笑着说,那些孩子之所以怕家长、怕老师,并不是敬畏而是畏惧。换句话说,他害怕的不是因为成绩而令家长失望,而是害怕家长失望后所施加给他的惩罚或责骂。因此,他们考好成绩的目的就变成了取悦家长。在这样的压力下,这些孩子不仅迷失了学习的方向,也会渐渐变得没有主见且缺乏自信。

尽管我从来不为成绩的问题责罚海洋,但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因此而放纵自己。在他心目中,学习是为了自己,一旦没有考好,不仅妈妈会难过,他自己更会难过。因此,考试对于他,并非是没有压力的,但是这个压力来自于他的内心,而不是外界。作为母亲的我,又如何忍心再给他施加压力呢?

什么样的家庭里会有性格好的孩子?

孩子的性格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样家庭里教育出的孩子会有好性格呢?我们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怎样通过家庭生活来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呢?

第一,正人先正己:孩子的性格常常是父母性格的写照。老舍分析自己的性格的时候就说“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第二,讲究教育方式和态度:父母应该常备理智这个家教的“节制器”,因为孩子的有些性格就是父母家教方式和态度的副产品。

第三,把握好教育内容: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孩子的性格,这就需要把握好性格培养的内容,性格不同于气质。

性格有社会评价意义,也就是说性格有好坏之分,它标志一个人的为人方向。比如善良、勤奋是好的性格特征;虚伪、懒惰就是不良的性格特征。

第四,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具有活泼、开朗、热情、乐观等良好性格的孩子,都生活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中,他们的父母家人之间关系正常良好。

第五,注意家庭地位、条件的影响。

第六,注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响。

第七,增进父子接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家里和父亲接触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其体力、智力就越发达,个性品质就越健全;

第八,要考虑到孩子的自身特点:

孩子年龄越小,其性格特点越多地受到先天数值及生理发展的影响。

因此,无论孩子的性格发展如何,主要看家庭生活给他奠定了何种基础。

家长什么样的“爱”孩子可以接受?

从孩子懂事的时候开始,亲子之间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最喜欢妈妈怎么爱你呀?”“你什么时候感觉妈妈最爱你呢?”“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是爱你的呢?”甚至问:“你们同学的妈妈都怎么爱他啊?你觉得呢?”

这些问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够因此展开对话和讨论,并且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往往一个半大孩子的回答会让我们惊讶得思考好久,也让我们在他们的童言童语中,知道我们的爱是否已经顺利地被接收、被悦纳,并且足以织成安全而密实的保护网去护卫他们。

我和儿子之间的“妈妈摸摸手”,就是一种经过我们两个讨论之后达成协议的表达方式。初长成男孩的他,不允许我在公众场合用亲昵搂抱表露爱意(9岁的他说,这样会很肉麻和幼稚),但是允许我用摸摸手的方式,很“成熟”地传递我的关心和爱。而他,除了欣然接受之外,也能够明白妈妈会尊重他的价值观,而且在不给他难堪和压力的情况下,满足他对亲情的需求。

因此,这个“妈妈摸摸手”就从他9岁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爱的表达”了。

“爱”是精神上的温暖,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舒适

很多社会学家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商充满了担忧,大家都很担心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会变得不堪一击。事实也证明这些社会学家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有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无法承受挫折的情绪症状。这些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在爱的氛围下成长所该有的自信,反而更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扰。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个问题也许就出在不尽完整的爱的表达上。

我有一位女朋友,她的孩子正在读高中,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我这位朋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她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夏天,女儿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备凉水;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她准备洗脚水、冲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儿身上,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

但是,她很少放松下来和女儿说话,她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也做了妈妈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却忽略了女儿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件更能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己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

女儿竞选班干部失败时,她没有搂着女儿轻声安慰,而是像领导一般,帮助女儿检讨失败的原因,找出下次改进的方法。她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下次再来。这次没做好的,我们下次改进。”这些话看似完全正确,也确实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态度,但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灵受创的女儿来说,此刻最需要的,只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能让她好好地哭一场、疗一疗伤。至于下次要不要选,这次有没有错误,则是擦干眼泪之后,才要严肃以对的事。(有关如何回应孩子心灵的受创,我在《学会聊天》一节中有详细的阐述。)

必须承认,这个现象确实是现在许多父母的通病。由于进入好大学的途径越来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孩子将来势必投身其中的严酷竞争,做父母的心急如焚,脑子里、心眼里满满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念想,因此就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可叹的是,这个偏颇,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爱。如果连续几次他真的没有考好,或下次又没有如愿当选班 部,他可能就会因孤独而先放弃自己,因为反正爸爸妈妈已经不会再爱他了。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长期缺乏柔软润泽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格特质。

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阻碍

在商场里、游乐园里、街心公园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墙面,妈妈大喊:“别摸,有细菌!”孩子爬上栏杆,妈妈大喊:“快下来,别磕着了!”

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妈妈大喊:“站起来,脏!”于是孩子体会不到物体表面触觉的不同,锻炼不了四肢肌肉的平衡发展,观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历程,只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他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圈住了他可能的发展,也用爱阻碍了需要他独立去完成的探索。

我们在儿子10岁时就送他去英国念寄宿学校。因为这件事,我和先生不断地被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质疑,我们最常被问到的一句话是:“你们为什么这么狠心,孩子才这么小,就把他一个人放在国外!”言外之意,我们俩是一对极不爱孩子、极不负任的残忍父母。

最初,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爱作辩护,但慢慢地,我们不再说话,只是用微笑面对质疑,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我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寂寞,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而他,也因为心里满载着父母的爱和信任,展翅高飞,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

当然,我并不是鼓吹所有的父母都因为爱而把孩子送到远方,这毕竟牵涉到复杂的现实条件和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但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饱满的爱,却成为令孩子喘不过气的桎梏,或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绳索。好几次,在面对焦虑的妈妈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时,我会小心地问:是他不愿意独立,还是你不愿意放手让他独立?

别用爱来合理化我们的一切行为

不止一次,我在学校的辅导室里听见妈妈啜泣着对孩子说:“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而我看着孩子木然的脸,知道他心里正在呐喊:“别为我了,妈妈!求求你放过我,我受不了啦!”

就像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怨情仇一样,许多恋人会用“因为我太爱你了”的大帽子来控制对方,并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因为我太爱他了,所以需要时时刻刻都能看见他;因为我太爱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别人和她说话。而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像对恋人一样,变得占有欲十分强烈而失去理性。不同的是,恋人可以因为被爱窒息而拂袖离去,孩子却不能在被爱窒息之后,拂袖离开父母。

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妈妈――的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只有选择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灵城堡里,短暂地喘上一口气。

那么,什么样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呢?

1.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

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给他弄弄被子,一会儿为他试试额头温度,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给他披上外衣。在妈妈的眼里,这是母亲照顾孩子,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妈妈进屋来东翻西翻,是对他隐私的侵害。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却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

2.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

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请妈妈休息一会儿,别再擦地了。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 妈妈怎么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这话让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吗?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成天苦哈哈的,嘴里却一直念叨,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她就满足了。你说,这孩子还能喘气吗?

3.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

“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妈妈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妈妈让你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什么时候妈妈们可以不再说“都是为了你”,而说“那么,你喜欢什么呢”?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放手让孩子作决定,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放手,但我们能不能不要再扣上爱的帽子。我们只要弯下腰来,在作决定之前,花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一点尊重,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的爱就足以陪伴孩子走过风雨,也不会把他推出门外。

本文Hash:271ab70a9a15e776e7ed0eb2d8ff730faadae4bd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