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嫉妒心

现代孩子的物质需求感十分强烈,攀比心和嫉妒心已经存在于幼儿群体中。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嫉妒心,避免孩子养成不良的攀比习惯呢?

现代孩子的物质需求感十分强烈,攀比心和嫉妒心已经存在于幼儿群体中。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嫉妒心,避免孩子养成不良的攀比习惯呢?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几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母亲给别的孩子喂奶时,就会出现哭闹不安等反应。有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如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便会感到不快。在学生中,嫉妒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因老师表扬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对同学在学习上超过自己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而闷闷不乐……

有嫉妒心的青少年性格怪僻,难与同伴相处,若不及时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会受到污染,甚至失去理智、泯灭良知。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事业、社交、家庭等方面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种人格缺陷的不健康心理行为,所产生的过激恼怒情绪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种心身疾病。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嫉妒呢?

生活在充满嫉妒家庭中的孩子,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态度诚恳地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消除其心中的种种困惑。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心胸变得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学生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业余闲暇时间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舞拳弄剑、吹拉弹唱、挥毫泼墨等。多引导孩子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情绪愉悦,赶走嫉妒之心。

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凡是有嫉妒心理者,往往心胸狭窄,以“我”为中心,只能在他人之上,不能甘居人后,稍不如意便顿生妒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闹得很僵,甚至做出越轨的事来。因此,要去除这一心理弊病,必须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克服狭隘偏见、傲慢自大等缺点,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与小人为伍,学会处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会发现他人许多长处和优点,而且对他人的某些不当之处也会容忍,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教会孩子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若是在与对手进行竞争中,看到对方胜于自己,将对方所取得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就会心生嫉妒,憎恨对方,引发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的行为。如果因嫉妒生出害人之心,便会走上犯罪之路。所以,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公平竞争和调整心态。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应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并从中体会到竞争的乐趣。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因此,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一些正确引导孩子好奇心的育儿方法,仅供参考。

培养好奇心的策略

孩子的好奇心是被外界事物刺激的新异性所唤醒,它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反映个体的认知需求。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事物所反应出来的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个体认知信息的兴趣、信心和期望值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在幼儿园,老师提出同一问题或出示同一事物时,孩子们的反应与答案是不一样的。为此,我们提供了好奇心发展的三种策略供父母与幼儿园老师参考。

1.好奇陷阱策略

由于幼儿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设计好奇陷阱,使幼儿保持一种对刺激物注意与探索的长久态势,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具体做法可以是给出与幼儿原有印象中的事物的不和谐性现象、矛盾的事物、新奇的事物、复杂的事物、不确定的事物等,使孩子的好奇心总是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好奇心的目的。该策略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设计悬念,超出孩子的预期。

第二步:引起孩子对认知的冲突,颠覆孩子原有的认知。

第三步:支持孩子解决认知的冲突。

2.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当前学习内容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一致,从而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由此激发幼儿求知需要的一种策略。当我们设计的学习内容与幼儿的需求相关时,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因此,父母或教师应以唤醒幼儿内在学习动机为诱因而设计学习内容。然而,现有的学习信息未必与孩子的学习动机相一致,这就需要父母或老师对相关学习信息进行加工,保证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与孩子的认知水平相一致,同时保证孩子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原则下来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具体做法也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了解幼儿的认知需要。

第二步:找到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教学难度与教学方法要和幼儿的需要相匹配。

第三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开启问题箱策略

开启问题箱策略是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实验或动脑筋等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学习策略。幼儿对于新奇的问题喜欢问“为什么”,然而他们所问的问题由于受年龄的差异和认知水平的影响,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与特征上。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引导孩子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更深一层的东西,激发孩子的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孩子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该策略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便利的环境和手头现有的材料激发幼儿提问。

第二步:不要急于给孩子提供问题的答案,通过及时点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

第三步:为孩子专门设置一个问题箱,让孩子把自己的问题和父母老师提出的问题放在问题箱,使孩子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自己的探索。

结语

孩子的好奇心是由孩子的内在动机引发的,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心这一特点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是培养孩子始终充满好奇心的关键。小编在此提醒各位父母:为孩子创设必要的环境,激发孩子提问与求 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需要重点了解和必须要做的事,这有利于让您的孩子保持持久的好奇心,并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性的品质。更多有关孩子好奇心培养的育儿问题请继续关注相关内容。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忏悔心理

孩子有了过错,能听从家长的教诲,或者未经批评即能自责,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从婴幼期就开始培养的忏悔心理发展起来的。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两岁时,就会开始萌发“羞耻”心。犯了过失,会产生一种不安情绪和害羞心理。这种不安和害羞,就是“羞耻”心。这时如果家长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孩子长到3岁左右,就能逐渐具备自控、自尊意识。有了这些意识,不需要外界的强制,孩子靠自己内在的心理机制就会自动调节并协调与外界的关系。当有过失时,就能自觉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行鉴别,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反馈,从而产生忏悔心理。忏悔心理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对以后形成谦虚自重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极大的影响。

家长培养幼儿的忏悔心理可采用暗示、榜样、鼓励和熏陶等方法。

暗示法:

当孩子出现轻微过失时,家长不要急于训斥,更不要流露出不满,可提示他,“想一想,这样做好吗?”暗示他做错了事。如果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不对,就要亲切地讲清楚错在哪里。这样,以后孩子若再犯同样的过错,一经提示,他就会有后悔的表情。这时,家长就不要再责备。唠唠叨叨反而使孩子心烦意乱,不利于忏悔心理的养成。

榜样法:

家长做错了事,只要是孩子知道的,能理解的,就要当着孩子的面诚心表示懊悔,如说“我真不应该”、“我很难过”、“太遗憾了”等。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面前互相赔礼道歉,请求对方谅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父母的榜样,知道有了过错应该悔改。常见做父母的打破了碗或弄洒了汤,说一声“哎哟――讨厌”就完事,这对孩子会产生不良影响。

鼓励法:

当孩子为过失而悔恨时,家长应表扬他勇于认错的精神,鼓励他努力改正错误。这时的鼓励与安慰能使孩子心理上得到满足,强化他改正错误的决心。特别是当孩子述说自己的过失而表示懊悔时,家长应谅解他。谅解本身就是对孩子改正错误的最好鼓励,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相反,家长的怒气常会挫伤孩子忏悔的勇气。孩子的说谎和狡辩也常常是从这里开始的。

熏陶法:

这种方法要求在情感的

本文Hash:d6f52a44967a7fe08ff535aad3671249ca6742e0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