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好的行为影响了孩子吗?

偏食易犯指数★★★★☆现象分析即使是成人,也会有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者偏爱某些食物,或者坚决不吃某种食物。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讨厌榴莲,有人口味较重,有人超喜欢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须什么都吃的情况下,你的这些行为怎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话去做?本身有偏食习惯的照顾者不仅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行为示范,对孩子的教养也失去说服力。孩子会纳闷:“为什么妈妈叫我不要偏食,可是她却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于是他也会坚决地表示他也不要吃他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纠正准没错A:避免在孩子面前强调“偏食的恶习”,如讨论吃什么的时候说:“我不喜欢吃青菜,不要买青菜。”这样一边的孩子就会注意到。B:避免让孩子察觉照顾者有偏食恶习,与孩子一起吃饭时,如要挑菜,应避开孩子的眼光,尽量不要让孩子注意到。C:如果孩子已经拒绝吃某些食物,建议让他吃其他替代品。

忘记物归原处易犯指数★★★★☆现象分析当有客人要来拜访时,相信很多人都会开始一阵乱:忙着收拾东西,东塞西藏,打扫清洁,丢垃圾……这些会让一旁的孩子一头雾水。之所以会这样,当然都是平时的不良恶习所导致的,不少人贪图一时方便,东西用过随手一放,才会使环境变得如此凌乱不堪。孩子看在眼中,自然会加以仿效,玩具玩过后随地一丢,等到下次要玩时却找不到了。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没收拾,而是“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所致。这样纠正准没错A:如果你真的没时间用完东西后马上放回原处,也尽量维持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如在自己房间里,避免让孩子看到,在孩子活动及视线范围的空间内应保持整洁。B:当你在收拾时,要提醒孩子,告诉他:“妈妈用过东西后都会收拾好,所以你也要用完就收拾哦。”C:教孩子学习收拾东西时,可多准备几个箱子,让孩子学习分类归箱。如外面贴有积木图案贴纸的箱子是收积木的;贴娃娃图案贴纸的是收玩偶的,让孩子在收拾东西的同时学会逻辑思维。

教养锦囊孩子的行为大多有目的,如果他们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那么大人的种种反应,都会“鼓励”孩子的不良习惯重复出现。你要尽量以平淡的方法处理他们的这种行为。

不遵守交通规则易犯指数★★★☆☆现象分析相信很多人都有闯红灯的行为,如对小巷道内的红绿灯视而不见,一见没车就快速通过马路,甚至带着孩子时也如此。你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大人的言行?其实正好相反,孩子从2岁开始,自主意识就逐渐变强,他的判断力也日益增长。如果你时常闯红灯,看在他眼中,会认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从小就养成闯红灯的坏习惯,这对他的生命安全是一大威胁,如果有大人在旁,也许可以阻止他做出这种危险的行为,但一旦大人不在或者没有注意到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纠正准没错A:以身作则,即使没有带着孩子,也要遵守交通规则。B:当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时,借机教育他:“你看大家都乖乖遵守警察叔叔和红绿灯的指示,所以你也要跟大家一样注意安全。”C:带孩子认识交通标志,告诉他红绿灯的意义。

喜欢看电视易犯指数★★★★☆现象分析电视是现代人放松身心最好的娱乐工具,不少人一下班或是假日休闲时,就盯着电视看,借以排遣无聊的时间,大人们看,小孩当然也就跟着看。电视的声光效果比较强,很容易使孩子目不转睛,有时候让孩子看电视甚至是家长安抚哭闹的孩子的“杀手锏”。但是你知道吗,沉迷于电视 会有损发育中的孩子视力,也会让孩子失去许多户外活动的机会。在看电视时,也应注意自己及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及距离,最重要是,在约束孩子看电视前,一定要先改掉自己沉迷于电视的习惯,让约束变得有说服力。这样纠正准没错A:在固定的时间看电视,跟孩子订下“条约”:一天中什么时候看电视,看多久。时间到了就要去睡觉或者吃饭,让全家人一起养成好习惯。B:照顾者以身作则,尽量少看电视。C:如果希望孩子少看电视,而自己有想看,可在卧室安装电视,看时把门关起来,避免孩子看到。

教养锦囊当你看到孩子表现出不良习惯,无法控制地想要痛责孩子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尽速地离开现场。发脾气对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如果不能马上让孩子改掉坏习惯,也不要心灰意懒,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乱丢垃圾易犯指数★★★☆☆现象分析大人们乱丢垃圾的恶习,不仅对环境卫生有害,这个不良的习惯也会影响到孩子。经常这样“潜移默化”,孩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就会随手乱丢东西。不仅会让家里变得凌乱,孩子出门也会让人不喜欢。如果照顾者不仔细留意,让孩子从小养成乱丢垃圾的习惯,将来长大要纠正就不容易了。这样纠正准没错A:养成将垃圾丢入垃圾桶的习惯。B:随时找机会教育孩子,要丢垃圾时,提醒孩子,并告诉他把垃圾乱丢在地上会很臭,不可以这样做。C:如果看到有人将垃圾丢入垃圾桶,除了提醒自己,也应告诉孩子:“这样做的话,地上就会干干净净的,走路也不会滑倒!”

不能持之以恒易犯指数★★★☆☆现象分析许多人做事时常虎头蛇尾,或做到一半就放弃。特别是那些连续性的事情,不仅费时,而且容易遗忘上次的进度,要再继续做时,可能要从头开始,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如果照顾者有这样的不良习惯,容易让孩子“有样学样”。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们堆积木时,堆到一半就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开始发脾气、不堆了。家长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的坏习惯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因此照顾者如果有这样的坏习惯,要尽量克制,以免影响孩子日后的学习状况。这样纠正准没错A:每次做事时勉励自己一定要持之以恒,抱着“再试一次就会成功”的心态继续。B:让孩子看见你的行动,可以一边做事情,一边自言自语:“这个该怎么办呢?恩,我可以先……再……”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想办法解决问题。C: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引导他,可让孩子看到你尝试的过程,进而引导孩子,让他发现通过一些方法或是找他人帮人还是可以解决为体的,不要轻言放弃。

教养锦囊教育孩子需从自身做起,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自身行为,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一旦让孩子看到时,应告诉他这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以后会改进。

没有礼貌易犯指数★★☆☆☆现象分析有些照顾者到了熟悉的亲朋好友家,会自己打开冰箱从里面拿取饮料和水果、零食等。对大人来说,对方是再熟悉不过的亲戚或朋友,因此自己随意动手是与对方亲密关系的表现,然而孩子无法区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会认为这是可以仿效的行为,可能不论所到何处,都会仿效大人的这种行为,随意拿取物品。这样的表现,看在他人眼中容易让人误以为孩子没有教养,且会让孩子养成“什么东西都可以拿了就走”的观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偷窃”的行为。这样纠正准没错A:在亲友家自己拿东西时要先说出来,有礼貌地询问对方,让孩子看到你跟对方礼貌性的交谈。B:每次出门 前提醒孩子,亲子一同建立遵守礼貌的观念,进门前再次提醒孩子。C:给孩子的指令不要太多或太复杂,针对孩子常犯的几个错误就可以了。此外大人在聊天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表现,随时提醒他,不能只顾着自己聊天。

打断谈话易犯指数★★★☆☆现象分析不少人会有打断他人谈话的经历,有些人是因为个性急躁,有些人却是习惯,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礼貌,也不尊重对方。孩子本来就容易仿效周围人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刚刚开始学习语言,所以有强烈的欲望要表达自己,听到大人们对话,他们也会很想“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很容易学会大人们因急躁而打断他人谈话的行为。如果你有打断他人谈话的习惯,小心孩子也常出现打断你与他人对话的习惯!这样纠正准没错A:平常养成等他人把话说完再说话的习惯。B:当你想打断他人时,可先跟对方说:“对不起,我想请问……”,让孩子学会礼貌性询问他人的习惯。C:避免在孩子打断谈话时时,还满足他的需要。如孩子要喝水,可跟他说:“你打断我跟阿姨的谈话了,等我几分钟,我等一下帮你倒。”不要马上满足他的需求,否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被允许的。

教养锦囊随时调整、改变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换个方式,有时你会发现,孩子虽然年纪小,也可能是你学习的对象呢。不良卫生清洁习惯易犯指数★★★☆☆现象分析父母有蛀牙,孩子也可能会生出满口蛀牙,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其实蛀牙不会遗传,但会通过父母给孩子的喂食等行为传播给孩子,这也是孩子患上蛀牙的原因之一。这些有害的行为包括:用奶瓶喂奶时,担心温度过高会伤害孩子,于是自己先用奶嘴吸一口判断温度;喂养时,将东西嚼碎后再喂给孩子吃;自己用过的餐具未消毒就给孩子使用……这些举动都会使自己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传播给孩子,出现父母有蛀牙孩子也长蛀牙的情况。这样纠正准没错A:自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刷牙时可让孩子在一旁,让他看,同时一边提醒自己及孩子吃过东西要刷牙的观念。B:在和孩子亲密互动时选择恰当的方式,如在亲吻孩子的时候,不妨选择脸颊、额头等部位,这样同样可以跟孩子进行感情交流。C:加强宣传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1岁以下的宝宝可由父母用柔软的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3岁以后可让他开始学习刷牙,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口。

生活小恶习易犯指数★★☆☆☆现象分析(a)挖鼻孔挖鼻孔的动作不仅让人觉得不雅,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b)忘记洗手经常不洗手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可怕病菌,如:寄生虫、排泄类病菌,甚至还会引发细菌感染。(c)咬指甲可能会流血、感染,且咬脏指甲也会传染细菌。这样纠正准没错A: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如果不小心让孩子看到你正在做这些,可以对孩子说:“这是不对的,但是我忘记了,做了还是需要承认,谢谢你跟我说。”B:转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可利用做其他的事取代恶习,可以给孩子一本书或玩具,任何能运用手部行为的东西皆可。C:大多数小孩子在无聊时都会咬指甲,此时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可用音乐、书或画笔和纸等,让他参与其中。

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焦虑

宝宝总是胆小的,害怕一些陌生的事物,例如飞机、虫子。长大后又变得畏惧考试,惧怕压力等。爸爸妈妈为了让宝宝勇敢起来,用了很多的方法来试图改变。其实,科学家研究发现,正是父母导致了孩子的恐惧和焦虑。这是怎么回事呢?最近,学者们展开了一项新的研究,研究焦虑感和基因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孩子对一些事物的恐惧(例如害怕坐飞机、害怕虫子和害怕考试)是从父母那儿学会的。根据《美国精神医学杂志》(The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在所有人当中,30%左右的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焦虑。焦虑这种反应是在11岁左右开始显现的,在一个家庭中通常会很普及,但学者们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焦虑与基因并没有关联。于是,父母的行为就成了影响孩子焦虑感的一大嫌疑。学者们从瑞典双胞胎资料库和OffspringStudy收集了数据,将385对同卵双胞胎家庭的焦虑水平与486对异卵双胞胎家庭的焦虑水平进行比较。如果要得出焦虑是和基因相关的结论,他们必须证实那些父母是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们(他们之间是表亲关系)要比那些父母是异卵双胞胎的孩子们更容易焦虑。但他们并没有发现这件事。是不是听起来很绕?这些都不重要,来看看结论吧。事实上,他们发现非基因的元素所发挥的作用更明显。焦虑的父母会提醒孩子们去注意哪些事物是可怕的。所以,如果你本身是一个焦虑的人,还对教育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的话,最好反省一下。因为此时此刻,你可能又在错误地增加孩子的焦虑感了。你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好了。

推荐

宝宝胆小是妈咪遗传?

宝宝天生胆小可以改正吗

孩子的讨好行为影响成长吗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用食物玩具去“巴结”老师,或者去讨好其他小朋友,以期引起老师的其他小朋友的好感。一些家长对幼儿的这种“社会化”行为既好笑又担忧,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最近,在浏览一些幼儿教育论坛时,发现有一个话题讨论很热烈,说的是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用食物玩具去“巴结”老师,或者去讨好其他小朋友,以期引起老师的其他小朋友的好感。一些家长对幼儿的这种“社会化”行为既好笑又担忧。好笑的是孩子竟然这么会耍“小聪明”,担忧的是孩子的这种“社会化”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其成长?

一些参与讨论的“准专家型”的家长认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讨好”行为,一方面是其受社会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其心智逐步成熟的体现。这是一个自然的现实,家长们大可不必紧张。

有着一线幼教实践经验的专家认为,幼儿行为过早“社会化”,大背景是社会环境,关键因素在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这种社会化的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诸多不利:

一是不利于幼儿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过早让孩子接触社会行为,会让孩子的人生观过早染上“金钱至上”的色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是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正常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交往的过早“社会化”,无助于引导孩子学习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过于功利化的社会交往,有其客观存在的一面,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起到的负面作用可能更大,不对孩子的“功利”交往方式进行及时纠正,将不利于其成长。

如何引导幼儿有学习交往走上一个正途,专家认为,应该多方面下手,以期起到根本的引导作用:

家长首先要以身做则,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引导孩子的言行。的确,幼儿在幼儿园的“行贿讨好”行为有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推波助澜作用,一些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以社会阴暗的一面说事,或者在日常家庭行为中毫不忌讳地进行“厚黑”行为,这也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判断标准。

因而,家长日常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规避“功利”交往在孩子眼前出现,另一方面则更要以正确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社会交往意识。

其次,要注重家园共育的作用,如发现幼儿“功利”交往行为有强化的趋势,家长一定要注意和老师相互配合,要注重幼儿园正规教育。有的时候,老师的教育比家长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更为有效。只有家园共同下功夫,才能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社会交往观。

本文Hash:8a78384f35ea57b7a539e450c3fa13db0db2283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