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虽说好但家长不可给孩子滥用

维生素是人体进行物质代谢、维持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如果幼儿在发育阶段严重缺乏维生素,可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甚至致残。但滥用维生素,也会影响正常饮食,还有可能发生副作用或严重中毒。

1,维生素A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有的母亲认为补充维生素A对孩子只会有帮助,就过多地给孩子吃维生素A和D的鱼肝油,其结果是恶心、皮肤干燥、腕部和膝部肿胀。一旦剂量控制适当,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2,维生素B过量会引起头痛、眼花、心慌烦躁、浮肿、失眠、神经衰弱等。

3,维生索C的代谢产物最终氧化为草酸,尿中草酸盐增多,易形成肾和膀胱结石。再则,若长期服用维生素C,突然停药则可引起类似的坏血病症状。这是因为由于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C,使体内分解维生素C的酶活力增强,而停药后,反而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

4,过多地补充维生素D,其中毒症状有不思饮食、头痛、四肢痛、呕吐、腹泻等。临床检查会发现血中钙水平急剧升高,软组织钙化等情况。对不缺少阳光的孩子,不必额外补充维生素D。

5,维生素E过量,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肌萎缩,还可诱发冠心病,使心肌梗塞及糖尿病恶化。

妈妈网育儿专家指出,在曰常生活中,所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果儿童饮食有规律,无需额外补充。如果孩子食欲不振,缺乏水果和蔬莱,或长期有消耗性疾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

家长切不可盲目给孩子补充维生素

别盲目给孩子补维生素

核心提示:维生素是人类必需的营养要素之一,如果某一种维生素缺乏,便可能出现疾病,如夜盲症、佝偻病、坏血病、脚气病等,严重的还会引起死亡,可见维生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是可以随便大量服用的所谓补品,切不可长期使用这些产品。因为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产品,长期使用会不同程度地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一、宝宝缺乏维生素的症状

1、维生素A缺乏:孩子皮肤变得干涩、粗糙,浑身起小疙瘩,形同鸡皮;头发稀疏、干枯、缺乏光泽,指甲变脆、形状改变;眼睛结膜与角膜(俗称黑眼仁)亦发生病变,轻者眼干、畏光、夜盲(俗称鸡母眼),重者黑眼仁混浊、溃疡形成,最后穿孔而失明。

2、维生素B类缺乏:婴幼儿如缺乏维生素B1,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生长缓慢等病症,严重缺乏时易患脚气病、浮肿、肌肉萎缩、心跳减慢等;婴幼儿如果维生素B2缺乏,颜面部皮肤微红、油腻、起鳞屑,医学上谓之脂溢性皮炎,既影响美容又可招引细菌侵袭,患上毛囊炎。同时,舌头、嘴唇及阴囊等多处亦可发炎,疼痛不适。

3、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在造血、保护血管、促进脑发育方面的作用突出。若摄取不足,首先表现出来的便是食量减少,贫血,牙龈、鼻黏膜及皮肤出血等症状。对孩子的智商也有不利影响,其发育较同龄儿童落后。

4、维生素D缺乏: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小儿佝偻病的罪魁祸首。主要表现有枕秃、多汗、囟门迟闭、烦躁不安等。

5、维生素E缺乏:在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缺少光泽、容易脱屑以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6、维生素K缺乏:轻者皮肤与外界物体碰撞即发乌或起青色,重者口腔、鼻黏膜、胃、肠以及泌尿道等处自发性出血。如果出血部位发生在颅内,可发生生命危险。维生素K不足可导致全身各处出血。

二、维生素不可盲目补充

父母应该予以重视,及时给宝宝多吃相关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可以用维生素片剂加以补充。但是,维生素又不可多服,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在吸收后沉积在脂肪中,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往往会引起不良反应,严重的也可以发生中毒。尤其是维生素A和D更容易发生中毒。

摄入大量的维生素A,如大量进食猪肝、鱼肝、浓鱼肝油等,即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一般儿童一次量超过30万单位(国际单位)即可造成急性中毒。如连续每日服用维生素A10万单位,超过6个月,即可发生慢性中毒。

鱼肝油滴剂(鱼肝油精)除含大量维生素D外,维生素A的含量极高,一般人多误认为它是补品,盲目地大量给婴幼儿服用,极易引起中毒。中毒的症状是:骨痛、皮肤粘膜改变、颅内压升高等。还可见恶心、晕眩、精神萎靡、嗜睡或易激惹、两眼内斜视、眼球震颤与复视等症状。

维生素D也易发生中毒,有的小儿瘦小,生长较缓慢,但并不是佝偻病,父母往往容易给他们多服鱼肝油精等含维生素D的药剂,这样易引起中毒。症状是食欲缺乏、消瘦、尿频,但尿量不多,还有低热、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由于钙离子吸收过多,还有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降低,表现为精神抑制、运动失调。

总之,维生素虽然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它并不是可以随便大量服用的所谓补品,切不可长期使用这些产品。因为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产品,长期使用会不同程度地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希望家长朋友能很好地重视孩子日常饮食的科学性,通过这种最安全的 式来补充维生素。

抗生素家长给孩子用要小心!

你一定听说过抗生素这个词,你的家里也一定有抗生素,但抗生素不是万灵丹,该不该用,怎么用,当妈妈的你可不要轻易作判断。

妈妈们一般都知道“抗生素”这个词,也听说了不能滥用抗生素,可孩子得了病,最要紧的是赶快治好,只要药能治病,哪里还顾得上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忠告。多年来,尽管对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在儿童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由于医生或家长的原因,仍存在着种种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孩子得病,家长往往焦急万分,总是希望能马上用药且立即见效,由于对抗生素认识的误区,有时过于强调抗生素在病程变化中的作用,甚至在疾病的治疗中依赖抗生素,常见的问题有:

发热即是有炎症,就应该使用“消炎药”。有的家长急匆匆带着高热的孩子到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在家已经服用抗生素了;有些家长就诊时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不就诊,随意服用家中现有抗生素,缺乏选择性;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随意停服或间断服用,认为不发热即为病愈,或为省事不按药物说明服药,随意减少用药次数;预防用药,认为孩子病了,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就可以不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了。

抗生素该怎么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抗生素使用误区,下面简要介绍抗生素使用原则。但是,由于小儿病情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孩子生病,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病原菌不同用药也不同

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 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

一般不需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1—2种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部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警惕不良反应

应用抗生素应注意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可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毒性反应可见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聋等。由于抗生素应用后杀灭或抑制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可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种感染可为较轻的局部,如口腔、胃肠道的感染,亦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综上所述,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应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避免不良反应及耐药菌的产生。

本文Hash:ff13b812d2450e7fd6f6e74b798dcf69918101bc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