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阅读能力测评

每个孩子都要上学堂,孩子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的,那么在小孩上学前,让我们一起来测评一下孩子的阅读能力吧!

下面列出的每个问题,都是反映孩子阅读能力的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在数字上面打“√”。从数字1到数字5累计积分,代表越来越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1、能独自阅读图书12345

2、知道如何翻页12345

3、知道文字从左向右阅读12345

4、知道字是什么意思12345

5、能将文字与语音一一对应12345

6、能在几个字中找出相同的字12345

7、能发现两个字中类似的部首或部分12345

8、能认一些常见的字12345

9、能够听故事,自己选书要求大人给他们阅读12345

10、能够正确持书,区分图书的封面、封底12345

11、注意力时间较2岁前有明显的增长,能耐心听完一本文字较多的故事书12345

12、通过多次“听看”故事,能够跟读出自己熟悉的词语和短语12345

13、知道在该翻页的时候翻页12345

14、可以给书中的事物命名12345

15、能把书上的图画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件事物联系起来12345

16、开始了解父母阅读的故事是从文字来的12345

17、逐步意识到每个字形豆油相对应的字音和字意12345

18、能够背诵出熟悉的图书的内容12345

19、在共读时会纠正父母漏掉和说错的部分12345

20、开始能够指认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字,比如自己的名字12345

测试结果评价

0—30分: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阅读的基本能力,在阅读习惯及口语理解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等。

31—55分:这些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准备性能力,但其阅读的能力与同龄人相比,仍发展的潜力。建议家长多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

56—75分:他们已经具备了3岁儿童的阅读能力,对文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家长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更多地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兴趣。

76—100分:他们的阅读能力比较强,对语言、文字的好奇心很强。在这求知若渴的阶段,家长从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入手,引导他们多阅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必备3能力

3~6岁对孩子来说是发育的黄金期,然而,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许多父母一味地望子成龙,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热衷于各种特长教育,忙着教孩子学音乐、背唐诗,却忽略了自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因为潜能的挖掘和培养是需要环境熏陶、时间积累的,而且成效也是缓慢的,这也导致我们一些父母的“短视”,避重就轻,忽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教之得法,并能向幼儿园有经验的老师或专家取经,掌握教育“妙招”,则能让父母的育儿方法更科学、系统、事半功倍。

1.衣食住行:模拟情境让孩子学会“提要求”

教子难题:“宝宝,今天多喝点水,多吃点饭!”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父母这样细心的叮咛。然而让父母不解的是,孩子回到家后,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叮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专家妙招:学会用“情境式教育”

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没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将父母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还不能掌握向老师主动提出请求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教会孩子在具体环境中模仿如何去做。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模拟在幼儿园吃午饭的场景,然后告诉孩子,如果你没吃饱,就可以举手说:“老师,我想再吃一点饭!”

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往往也是父母没有运用“情境式教育”导致的。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还故意将孩子大便的时间调整到晚上。父母这种“宁可我帮孩子做,也不能让孩子自己做”的想法不可取。这不仅打乱了孩子的生物钟,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其实,父母只需要掌握情景式教育,设定问题情境,就能很容易地帮助孩子解决这些小问题。父母应该意识到,帮助孩子提高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对3~6岁孩子来说,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础。

2.交往能力:细心“诊断”科学帮助耐心等待

教子难题:“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根本不说话,他时时刻刻抱着玩具熊,总是孤零零一个人呆着,真愁死人了!”“孩子特别‘独’,自己的玩具不给别人玩,还抢人家东西!”孩子入园后,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在家千日好,上幼儿园总有难题”成了多数父母的感慨。

专家妙招:试试“诊断式教育”

在家里的时候,所有的大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在人际方面的问题不突出;上幼儿园后,随着跟同龄人交往增多,问题就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像医生一样“诊断”孩子的“病因”,与老师及时沟通,合力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为“咱的孩子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甚至干脆退园。

那些“不说话”的案例实际上是往往因为孩子新转到一个幼儿园后出现自卑、孤独和不安全感。应根据这些个案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如: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氛围,父母和老师可以“故意”不关注孩子“不说话”的现象,让他从“听”开始,然后变为“跟着老师思维走”,再到他突然有一天情不自禁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老师可以鼓励他每天为小朋友讲故事,成为受小朋友喜欢的“故事大王”。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耐心找出原因,然后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去解决。80后的父母有时候会有些极端,宠孩子的时候接近溺爱;发现孩子有问题,又急于解决,常常有情绪化的现象。父母要容许孩子出现失误,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觉得自己没有‘诊断’和解决能力, 那么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帮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绪,耐心等待孩子改善,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

3.行为规范:转换方式提要求不如提“问题”

教子难题:“孩子总是把他的东西乱放,让他物归原位,他就像没听见,批评他也不管用。”很多父母发现,越要求孩子“有规矩”,孩子做得越不好,“是不是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了?”

专家妙招:把要求转化为问题

“父母喜欢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且希望孩子立即就执行。但是别忘了,您面对的是小孩子,他们不喜欢接受指令,你越批评,他们越逆反。聪明的父母需要学会把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和孩子一起解决的问题。”李淑英建议道。

举个例子,当你希望孩子的书柜整齐有序,那么从摆放图书时起,爸爸妈妈就应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参与到规范化管理中来。“宝宝,你看,这本书应该放在哪儿?你给妈妈出个主意好吗?”“书看完了,咱们把它放回哪儿去呢?它原来是在哪个位置的?”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得到表扬时还会很有成就感。

最忌讳的就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一边指责孩子把家里弄得很乱,一边自己费力收拾。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习惯了这种模式,对批评不痛不痒,对父母的辛苦无动于衷。

给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建议

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学习仅仅依靠天赋或者强化机械记忆就能脱颖而出,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要理解的事物越来越复杂,就需要复杂的智力活动。简单的题目训练一百遍,自然可以得满分,但是复杂的思维可不能通过简单的训练就有结果,阅读就是训练复杂思维的一种好办法。

选择哪些类型的书籍呢?

孩子读书,如果自己选,往往是只读自己喜欢的类型,不知道应该选择一些书来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这样下去,思维会被限制。所以父母给孩子买书时,无论是天文地理、文史经哲、小说散文、漫画绘本,都应兼收并蓄,也就是知识面要买够。

1.绘本。有图画的书可以帮助他们在不阅读的情况下看懂故事并且自我描述。

2.符合孩子兴趣爱好的图书。比如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兴趣就不相同。

3.关于同一主角的系列丛书。您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跟随小主人公体验经历。

4.一些解释日常生活状况的书籍:搬家、和父母分离、亲人的离世……

5.多给孩子看带图画的书(每一幅图画下方都配有文字的书),来帮助他们开始“拍摄”下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词汇。这是阅读的第一步。

4条帮助宝宝写作的建议

1.每年生日时给他送一本书或者给他订阅一本杂志。

2.逢年过节或者生日时,给家里寄卡片,让宝宝在上面画幅画或者写几个字母。

3.在杂志或者广告纸上剪下一些图片,然后让孩子根据两三张图片编个小故事。

4.一起制作一本关于自己家的书籍。只要把几页纸张夹在一起(对折一下),然后让您的孩子在上面画出你们一起创造的小故事。宝宝还可以在上面粘贴他的新发明或者一些以他自己为主题的图画,然后您可以加上文字把它变成家的传奇故事。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通过简单的阅读锻炼,让我们的孩子赢在人生起跑线!

本文Hash:cda8019626bd16c4a16d8f5871e9f88b7685bdd7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