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不好有什么影响?(上)

案例

牛牛的妈妈最近在育儿教育的问题上很苦恼。宝宝快五岁了,走路还是走不稳;吃饭总是把饭弄到外面;说话也不利索,想说的话憋在嘴里半天说不出来;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踢皮球时,总是抢不到球,在那里急得直哭;滑滑梯总是胆子小,上滑梯又慢,又不敢滑,后面的小朋友直催他;现在,他和别的小朋友相比,动作越来越慢,反应越来越差,自己也很消极,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看别的小朋友玩,自己也没有参与的意识了。这该怎么办呢?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的协调能力不是很好,反应也迟钝。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鉴于家长的困惑,小编专门出了这期文章来解答其原因及应对之策,以便更好地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协调能力与反应能力不好的问题。

在前面一期《什么是孩子的协调能力?》一文中讲过,孩子的协调能力是指全身各个部位能够相互配合完成特定动作的能力。假如宝宝身体各个部位协调能力不好,就很难做好一件事,因为他的活动能力差,所以他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进而会影响孩子的反应能力。牛牛妈妈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差(或者说本体感差),造成了孩子笨手笨脚、动作缓慢、反应迟钝等现象。孩子正在精力旺盛的时候而不能参与到小朋友们的活动当中,他的本体感(也就是对于自己的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什么是本体感?

本体感就是人对于自己的运动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感觉,比如:头部是否能感觉到身体的弯曲或直立;胳膊是否能够感觉到外伸或者内展。本体感差的孩子,他的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垂直觉都很差,因此,他的躯干、四肢的肌肉、肌腱和关节等肌肉神经传递的综合感觉就很差。他想够的位置够不到,想触及的距离判断不清。

本体感差对孩子的影响

本体感差的孩子手脚笨拙,动作协调能力差,动作反应迟缓拖拉,他们普遍思想消极,没有进取心,缺乏自信心,并且容易发火,做事粗心大意,常常不能正常完成布置给他的任务。本体感差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所以在上学以后,往往会出现学习困难、学习效率低下等各种问题。此外,本体感差的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情绪自制力也都比其他孩子差。

从生理结构上讲,由于控制小肌肉和手眼协调的脑神经与控制舌头、嘴唇肌肉、呼吸声带的神经是相同的,所以本体感不足的孩子,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的控制也不灵活,很容易造成语言障碍,如语言发生迟缓、发音不清、口吃等现象。

结语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找出了孩子反应能力差、身体协调能力不好的原因。希望各位父母能提早发现孩子本体感差的征兆,并做好预防和补救措施。关于如何尽早发现并预防孩子本体感差的方法,请继续关注相关亲子文章《身体协调能力_孩子的协调能力不好有什么影响?(下)》。

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不好有什么影响?(下)

由于孩子的本体感差,协调能力与反应能力不好,家长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及预防和补救的办法。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继续了解孩子本体感差的问题。

造成本体感差的原因

造成本体感差的原因有两种,分别是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

先天原因有:

1.孕妇在妊娠期内有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不注意饮食安全,吃了不健康食品等。

2.在妊娠期内,孕妇受到强电磁辐射、核辐射、化学品感染、工业污染,或者滥用孕妇禁用的药物,无节制使用营养品、化妆品等因素的影响,或者孕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癫痫等不利于生育的疾病,都可能导致孩子本体感差。

3.由于在妊娠期内患病及不健康夫妻生活导致病毒侵入胎盘等原因,导致遗传基因、染色体变异,使孩子出生后本体感比较差。

4.孕妇长期处于二氧化碳过高的生活环境中,导致胎儿严重缺氧,使孩子出生后,感知系统出现问题。

5.在临产过程中,由于孕妇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或者由于血型不匹配、分娩时应急处理不当,使孩子出生后本体感比较差。

后天原因主要有:

1.孩子的活动量太少,缺乏适合孩子的活动项目,同时,各种影视娱乐片过多地进入孩子的生活,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思维与运动,出现本体感差的现象。

2.隔代教育也是容易导致孩子本体感差的主要原因。如果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长辈抚养,他与同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同时父母与孩子相处、爱抚孩子的时间也大为不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本体感相对也比较差。

本体感差的症状

孩子本体感差在1周岁以内就有征兆。比如孩子在出生后三四天内不会摆头、摇头;对周围的声音和动静没有太大反应;对光线不敏感;很安静,没有什么动作。

到了两三岁的时候,本体感差的孩子,学东西明显要比同龄孩子偏慢。但这一时期是一个关键期,如果您发现您的孩子有本体感差的征兆,尽应早找出原因,并及时对症下药。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和现象,都可以预示孩子本体感的强弱。比如:孩子在运动的时候,动作要比其他孩子迟缓,而且动作不准确;在奔跑的过程中,经常会不自觉地碰撞到其他小朋友或障碍物,甚至常常把自己绊倒;加速跑与减速跑都显得不自然;在玩玩具的时候,无法正确拼凑玩具;吃饭的时候,不能够正确使用勺子或筷子吃饭,嘴边总有漏饭现象;打开水龙头的时候,不会控制水流的大小,洗手动作也不准确……这些在生活中不经意的“小失误”,都说明孩子不具有良好的本体感。

本体感训练的最佳年龄段

本体感虽然是天生就有的,但是更加需要后天的运动训练来强化和完善它。因为,本体感是需要关节、肌肉等各个组织合作协调运动,所以只有在后天的不断运动当中,才能够使得本体感的感官协调配合更好,更加完善。

虽然说孩子在1岁以内就可以对他进行简单的本体感的训练,但一般而言,本体感训练的最佳年龄是在4岁至12岁。因为科学实验表明,在8岁以前,孩子的运动感知的发育基础比较好,而80%的大脑细胞都是在这个年龄段逐步发育成熟。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训练效果也最好。

结语

我们对于孩子协调能力与本体感的认识不要割裂开来。本体感差体现在孩子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而孩子协调能力的训练会提升孩子的本体感及反应能力。在这里,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孩子的本体感确实很差的话,那么您必须带他去 关的医院,由专家对您的孩子进行更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要了解更多育儿问题,请继续关注。

什么是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什么是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是指全身各个部位能够相互配合完成特定动作的能力。假如宝宝身体各个部位协调不好,就很难做好一件事,他的活动能力就会相对较差,不能完全健康成长。例如,宝宝已经会走路了,可是无法用勺子把饭送到嘴边;宝宝已经会跑了,可是总是踢不到放到地上的皮球;宝宝五六岁了,却习惯用手抓着筷子吃饭;和宝宝做游戏时,宝宝总是接不到您送过去的气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您的宝宝身体协调能力不好。所以,在同龄孩子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您的宝宝完成起来却很困难。怎样解决宝宝身体协调能力不好的问题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您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宝宝身体协调能力方面的育儿知识,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充一下电。

小协调与大协调

我们通常会说的:“这孩子协调能力不好,走路走不稳当”;“这孩子跳绳总是绊脚,一个也跳不过去,协调能力太差”;“这孩子扔沙包,沙包没扔出去,自己先摔倒了,协调能力真令人担忧”。这里所说的协调能力是指孩子身体的整体配合能力,是大协调而不是小协调。那么大协调与小协调有区别吗?我们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吗?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协调与小协调的区别,以便父母能区别对待而进性针对性的训练。

1.什么是小协调?

所谓“小协调”就是孩子为了采集、储存和交换某一个单一领域信息的目的而进行的反复、固定、被动的逻辑思维肢体表现的协调能力。现在为孩子们所创设的各种培训课程,例如:舞蹈基本功训练,钢琴、小提琴基础技能训练,右脑闪卡训练环节等等,这些都应当归属为“小协调”培育的范畴。其良好的培育结果可能是舞蹈家、钢琴家、小提琴家、超凡的记忆专家等等。

2.什么是大协调?

所谓“大协调”就是孩子以采集、储存和交换信息为目的而进行的综合肢体外在表现的协调能力。从孩子出生后8个月开始,对于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来说,“大协调”的驱动,就应该逐步进入到了关键的时刻。“大协调”的培育结果就是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正常人能完成的动作。

鉴于这些专业术语父母不好理解,我们做个通俗的比喻:“小协调”训练是针对某一专项领域而进行的重复性的协调训练,是训练专项人才的某个专项能力的。“小协调”训练是一种单一信息环境的、相对固定的、反复与被动的培育训练,它是一种专项训练。而“大协调”训练的目的就是成为一个健康的、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身体动作没有任何缺陷的人而进行的动作与逻辑思维协调一致的训练。“大协调”的训练是一种综合信息环境的、生动的、自然的、主动的培育训练,它是一种大众化的训练。

结语

我们对孩子的协调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良好的逻辑思维肢体协调能力的培育当中,这些训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是我们自觉与不自觉的行动当中就可以做到的。在此,小编提醒:

第一:如果父母对孩子有特殊的培育目的,是可以使用“小协调”这种培育方法的,但是训练时要慎重,因为“小协调”强化训练会丧失未来复合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认识到“小协调”培育方法“单一领域目标高效”的优势之后,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合理地规避它所带来的对孩子未来不利的结果。

第二:父母如若对孩子没有特殊的培育目的,那么我们建议在学前阶段尽可能多的使用“大协调”培育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良好的逻辑思维 体协调能力的培育。

要了解更多育儿问题,请继续关注。

本文Hash:758f64c32e527ce2084c5a3c8004ebe5f982da11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