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的误解

孩子语言的发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的表达能力,而生长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孩子的语言表达出现个体差异。虽然说,孩子学母语,不用教自然会,但是,教与不教所呈现出的表达能力是有区别的。

许多家长与幼儿园老师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没有必要过于重视。”可是大家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

受教育程度与语言表达能力有关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孩子,有年轻人,有中年人,有老年人。在这些不同的人群当中,有些人上过学,有些人没有上过学,有些人有较高的学历,而有些人只接受过一般性的文化教育。大家想一想,这些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样吗?虽然大家都能用母语进行正常的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但是,针对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语言内容的丰富性来说却有很大的区别。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语言表达时语序恰当,语法结构完整,逻辑思维严谨;而受教育程度低或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语言表达混乱,语法结构欠完整,语言的逻辑性不强,甚至缺乏逻辑性,一般都是想到哪讲到哪,有时还会前后矛盾。他们对临场的反应当然也有很大的区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思维敏捷,语言应对自如,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人则显得反应迟钝,总有些跟不上节奏。

语言环境决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视孩子在幼儿时期的语言表达训练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提高孩子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和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也不一样。城市的孩子整天有人陪着说话,做伴,而农村的孩子缺乏专门的人去陪伴、照顾,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放养的自娱自乐方式。

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同在一个幼儿园,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给他们一幅图说话,城市的孩子会说“这是春天的一个晴朗的早晨,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在公园的中央,有一个大花坛,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有粉的,多美丽!”而农村的孩子则有可能表达为“这是早晨,天上有云彩。”“公园里种着各种颜色的花,真好看。”

从以上表达的意思来看,虽然都表达出了画的内容,但是,相比于前者,后者的语汇显然平淡、枯燥,缺乏生气和美感;从句子结构来看,前者基本上都是复合句,甚至运用了反映较复杂逻辑关系的偏正复句,句子完整、连贯,层次明确、清楚,而后者表达的句子较短,不连贯,带有很强的情景性;从说话习惯看,前者喜欢说话,说话时也大胆、自然,声音清楚、响亮,而后者则有许多幼儿不爱说话,他们说话时声音小,含糊不清。

语言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许多心理实验和研究都表明,幼儿言语的发展是幼儿整个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幼儿接受各方面教育的前提。正是由于言语加入了幼儿认知的过程,才使得感知的对象被更清晰、完整地认识,感知的目的性更强,想象的空间更大,抽象逻辑思维也得以启蒙和发展。也正是由于言语能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传达思想的中介,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印度“狼孩”的故事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狼孩”卡玛拉在被发现时有七八岁了,但是她只有6个月婴儿的智力,在之后的4年,她只学会了6个词语,在7年时间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可以说几句话。在卡玛拉死之前,也从未真正学会说话。她在9年 后的16岁时死去,在死之前其智力也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因此,为了幼儿言语的发展,更为了幼儿智力的发展,让他们接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语言培养的正确之路。在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期,我们还是应该抛弃“自然”一说,重视幼儿言语的培养。

结语

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虽然可以不用特意地训练,也可以学会语言的表达,但是,其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如有过语言训练经历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因此,幼儿时期孩子的语言训练也是及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孩子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智力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孩子智力早期开发的关键,希望这一点能得到广大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足够重视。

如果您想了要更多有关孩子语言发展的育儿知识,请您关注《儿童语言发展》的相关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亲子的相关知识,也请您继续关注的其它相关文章。

大家对自己刚入园的孩子哭闹不肯去了解了多少?

dongyan9996  时间:2008-09-0911:09:30我打算也要生小孩了,想到有入幼儿园这一天就害怕。我一直在担心,因为我送过妹妹的女儿上幼儿园,那还是一个大学里的公立幼儿园,可是宝宝每天去都不开心,经常会哭,还会一直不停交代我早点去接她,也在聊天时对我说幼儿园不好玩,每次和我在教室门口分手的时候都要紧紧地拥抱一下我,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我进教室。有时候她也会有小贴画贴在脑门上,我现在看到楼主和那么多妈妈的发言,我的眼泪都出来了,我好心酸啊。虽然宝宝不是我生的孩子,可是她也只是一个四岁的小孩啊,我自己都舍不得她受什么委屈,哪里还容得下别的女人恶狠狠地骂她打她啊。怎么现在的幼儿园老师会这样,她们以后不生小孩的吗,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幼儿园吗。我自己也是老师,虽然我教的都是大学生了,可我都不会用重话说他们,更别说骂他们了!那些幼儿园的垃圾老师就那么忍心打骂这些懵懵懂懂的幼儿吗?让我知道,我一定会还击她们,就是一个家长妈妈做的那样,微笑着给她两个耳刮子,抽得她明白,替天下家长教育她!

通过孩子说话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

父母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孩子说话的声音、语调等都可以反映其内心的想法,只要父母用心听,就能猜个大概。那么,你能通过孩子说话方式看出孩子的真实内心吗?

有时候,不用做调查、不用做分析,只要一张口,人的个性就截然分明,孩子也是这样的。他们在与父母的交谈中,声音、语调、语速都透露了其内心,如果是有心的父母,只要用心倾听就能猜出个差不多,因为孩子会明显表现出言外之意。

孩子是单纯的,当父母和孩子交流时,从孩子说话这个动作就可以找到很多反映孩子真实内心的细节。观察孩子说话是迅速了解孩子心理的一大法宝,也是父母读懂孩子心理的重要方式,当你和孩子交流时,需要设法从这些因素中来了解孩子的心理,以便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通过说话的语速来了解孩子心理

语速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说话时的速度、快慢,其是最能反映心理状态的一种因素。父母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就可以从他们说话的语速有没有变化中看出来。

有些孩子说话速度很快,能言善辩,有些则说话速度很慢,不急不躁,这些标志性的东西就是孩子性格的一种反映,因为一般说话快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比较直爽、活泼,而平时说话慢的孩子则性格较为内向,慢条斯理。但是,如果孩子突然改变了说话的速度,出现相反情况时,父母就要小心警惕,孩子必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仔细观察,以尽早地帮助孩子。

我们这里仅从父母与孩子的谈话方式来说,当孩子的语速从平常明显缓慢时,有可能表示孩子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和表达观点有不满,以至于他们提不起积极参与的兴趣,只能是用放慢说话速度来消极对待。

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言谈速度比平常快时,一般会有三种可能性:孩子可能对父母的观点很有兴趣,所以引起脑部兴奋,连带语速提高;父母谈论的话题涉及孩子的短处或孩子犯的错误,孩子想用快速的言语带过这个话题;孩子就某一事件希望得到父母夸奖。

心理专家称,当孩子的内心中有不安或恐慌情绪时,他们说话的语速都会变快,因为这样可以借着快速讲述不必要的其他事情来转移话题,掩饰和排解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安情绪,从而可以躲避父母的怀疑及询问。

所以,作为有心的父母,如果当你们发现孩子的语速与不同,甚至是相反时,一定要格外地关注孩子,因为他们心里肯定有事,或许会需要父母的劝解和帮助。

通过说话的音调来了解孩子心理

孩子说话时音调的高低变化也是其心理发生变化的明显表现。人在激动的时候,说话音调特别高,心跳加快,神经紧绷,甚至面红耳赤,无法调节心跳和呼吸,小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有什么需求没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从小声的哼哼变成大声地哭闹,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例子,也是反映孩子音调变化的最好事例,这是他们从央求到大哭的过程,对应的心理就是从平和到急躁。

当孩子在做错事被识破后,狡辩的声音必定会升高,他们单纯地认为用“大嗓门”压过别人说话的声音就是胜利,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采取大吼大叫、反抗激辩的方式来企图掩饰过失。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父母可能在教育中对孩子的方式是喋喋不休或大喊大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父母就要考虑换一种教育方式了。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还是要降低声 调,孩子反而会更听话。

1、低音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感温和一些,也可使孩子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运用高音调。

3、低音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光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急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一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

低沉平衡的声调代表理性,用这样的语调说话,容易让人接受。父母如果懂得适时压低声调,可以使孩子很快接受劝戒,而且历久不忘。身为父母,如果想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一味用高压手段不是明智之举,反而只会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并不能对孩子有任何助益。

通过说话的节奏来了解孩子心理

在孩子的言谈方式中,除了语速和音调之外,语言本身的节奏也是重要的因素。

如果孩子说话时充满自信,谈话的节奏为句与句之间比较紧凑,滔滔不绝;当孩子缺乏自信时,讲话的节奏则慢慢吞吞,伴有结巴。当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时,他们一般会用不肯定的语气进行谈话,很容易形成模棱两可的意思。采用这种谈话方式的孩子,通常不敢承担责任,常用语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都听您的”、“都行”等,这需要家长的注意,引导孩子多进行自主锻炼,放手让孩子独立。

通过孩子听别人说话的方式了解其心理我们大人之间在进行谈话时,可以通过对方听自己讲话的方式来了解其心理,对孩子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就可以在谈话中观察孩子的反应,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并根据孩子的微妙回应来获取其心理的信息。

据相关学家研究显示,当孩子对父母的谈论话题感兴趣时,他们会表现出认真听父母讲述的状态,一般常见的姿势有坐姿前倾,视线正视;而如果孩子对于谈话话题有表现不满和厌烦之意,他们就会眼珠乱动,视线发散,身体倾斜,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说话和肢体语言来判断自己说的话孩子是否愿意听、是否听进去了,再做调整。

在孩子聆听父母说话的过程中,一般有三种状态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认真程度,是“凝视”、“点头”、“提问”。

第一,紧盯父母的眼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沟通状态。孩子心智通常比较单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非常认真的听父母讲。父母只要发现孩子在讲话过程中眼睛始终紧自己,那就可以继续向下说,因为这就代表孩子对你说的话正在认真地听着,此时的沟通效果很好,可以起到父母期望中的目的。父母可能还会发现,孩子的眨眼频率都非常低,这表示,孩子已经完全投入到父母的话语中。

第二,在谈话的过程中,孩子大多数的点头行为表示他们正在安静地倾听父母的讲话,心态是很严肃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双方就某一重大问题沟通时。但是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有些“鬼精灵”的孩子会表面做点头状,但实际上在想其他的问题,这就要父母依据孩子的性格和眼神来加以判断。

最后,完美的听话态度是,孩子能参与到谈话中来,并且时不时地提问,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说明,孩子真正在用心听的同时,也在思考。只有思考了,才会提出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提问首先需要给予鼓励,然后要仔细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参与心积极性。

作为一个有心、用心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多观察孩子的表情 态,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小秘密,可以轻松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Hash:122ad03bd5bef1766bd4199bfdd5566551e351c7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