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好动不一定是病看专家给出的应对建议

你家有没有体力无限好的宝宝?家里的玩具各种玩,去商场就成了脱缰野兔,爸爸妈妈想看一下要买的东西基本不可能。是不是周围有长辈说:你可得多注意这是多动症啊,治晚了,孩子一辈子就完了。小编听到这里可是坐不住了,一定要大声疾呼:妈妈们请注意,好动不一定病。要经过科学测试才能判定宝宝的情况。更科学的指导意见介绍:先辨别,再疏导,最后才是药物理疗。小编也按照上述顺序总结了一套内容一起和妈妈们分享。

宝宝极易爱外界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一、科学测试法,让您更清晰的辨别自家宝宝的情况。

根据相关专业学科的最先诊断标准显示:注意缺陷障碍症(ADHD)及多动症的表现年龄一般在7岁之前显现,在此期间通过科学的测试有很大机会控制病情的发展。下面14条表现症状中,如果你的孩子有8条,并且持续6个月以上,并影响发展,适应能力差,即可诊断为注意缺陷障碍症或多动症,爸爸妈妈请仔细阅读一下:

1、手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

2、即使在必须坐定的场合(如上课),也很难静下来。

3、极易爱外界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4、在集体活动或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5、别人问话尚未结束,但已抢答。

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不是故意违抗)。

7、在玩或做作业时,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

8、一件事尚未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

9、不愿做需要维持心智活动的任务(如作业)。

10、说话太多。

11、常常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的工作、学习。

12、学习时必须的用品,如铅笔、书本、作业本等,常常忘带到学校去或丢在学校忘拿回家。

13、人家讲话时,他往往没听进去。

14、往往不顾后果,做出危险的行动,如不看左右就冲到马路上去。

小编提示:此类测试方法,还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二、探究宝宝好动的根本原因。

妈妈们往往一看到宝宝的状态就开始着急求医问药,却没有注重深层挖掘造成宝宝表象的原因,看看以下内容,您的家里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1.家长沉默寡言,冷漠的态度致使宝宝发生多动的状况。有的宝贝处在经济贫困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不良环境中,也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宝贝,宝贝也缺乏玩具、图书等成长所需要的物品。这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贝,容易产生行为异常、性情孤僻、学习困难、多动等情况。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

制定原则、奖惩有度会让宝宝适时舒缓紧张、稳定情绪

2.爸爸妈妈的说教过多,态度过于严厉致使宝宝发生多动的状况。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于宝贝要求过于苛刻,这样很容易导致宝贝心理过度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多动症状。如果此时,家长认为宝贝是故意不听话,采取暴力管教方式,就会更为加重宝贝的多动症状。

三、应对宝贝多动行为的专家建议。

心灵鸡汤往往是疗心伤的最好药方,制定原则、奖惩有度也会让宝宝适时舒缓紧张、稳定情绪,重新成为那个爱笑的小天使。

1.简单入门级,多多鼓励鼓励你的孩子。鼓励一般是以精神或语言的刺激为主,促使宝贝自愿、主动地去尝试或重复那些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他听家长的话去做一件事了,就及时表扬他,增加他这种行为的产生。

2.尝试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除了鼓 励之外,当宝贝出现了符合规则的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要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让宝贝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促进他进一步形成好习惯。奖励的方法也可投其所好,多种多样的,比如宝贝喜欢汽车,就告诉他每次做得好,就可以得到1分,做得不好就减去1分,当累计得到5分时,就可以给他一定奖励,比如健康零食、小玩具等。长此以往,正向的激励会促使孩子“自我原则”的树立。有助于孩子更积极的实现自我修正。

3.寻找宝宝的兴趣点,尝试自我塑造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多动症宝贝的专注力。找些他感兴趣的事,如画画,给他规定每天要坚持一定长的时间,时间可从短到长。比如,从5分钟开始,根据宝贝的表现慢慢延长,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是慢慢延长。开始由家长陪伴宝贝,待宝贝可以达到了,就让他单独完成。这种方法要配合着鼓励及奖励法一起进行,当宝贝做得好时,就及时鼓励并适时奖励,强化他坚持做事的兴趣和决心。

寻找宝宝的兴趣点,尝试自我塑造的方法

4.建立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对应的处罚。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宝贝的某些不良行为。对宝贝的不良行为的结果或表现,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让宝贝感知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欣赏和认可的,父母不喜欢。但在使用处罚法时,家长要注意让宝贝明白你是爱他的,要帮他改正错误,并没有其他恶意。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多动脑筋,不可采取大骂或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四、美味食疗也能舒缓情绪。

很多食材都具有舒缓、镇静的功效,一道爸爸妈妈亲手制作的美食,往往更能温暖宝宝的小心灵,爸爸妈妈们不妨也来试一下。

1.黑木耳红枣羹:取黑木耳8朵,泡开;红枣20粒,洗净去核,将二者放入粉碎机里,加入一小碗水,打碎成稀糊状后倒入锅中,烧开后就可以了。黑木耳有滋阴、润燥、利肠、补血、凉血的功效,红枣有益气补血、健脾胃的功效,内热大并伴有便秘的宝宝每天吃上小半碗(大约4~6勺),可以起到降虚火、滋阴润燥、治便秘的作用,并能止虚汗。

2.桑葚子6粒、枸杞子6粒,泡水给宝宝喝。桑葚子性寒,补肝、益肾、滋阴、养血、润肠;枸杞性微温,滋肝肾、补精气,在夏季经常泡水给宝宝喝,能起到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的作用。

3.取银耳1朵,莲子(带心)6粒,红枣4粒,将银耳泡发,莲子泡软,红枣去核后放入粉碎机里,加入一小碗水,打碎成稀糊状后倒入锅中,烧开烧透即可,每天给宝宝吃一次。银耳滋阴润肺,益胃生津;带心的莲子既能益心、安神,又能清心火、止汗;红枣补血、健脾胃,三者合用可以起到润肺、安神、滋阴、补血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爸爸妈妈们一定看出来,面对多动的宝宝请坚持有耐心、有爱心、用科学的干预方法内外兼修,一定就能有实质上改观的,您说是吧。

爱出汗的宝宝不一定是生病

宝宝出汗多一般是正常生理现象,但许多家长发现宝宝晚上睡觉出汗多,还以为是宝宝生病了。对此专家解释说,宝宝夜里睡觉出汗多不一定是生病。

只出汗不烦躁:宝宝是在调节体温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专家说,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所产生的热量以及代谢的产物也相对较多。同时,小儿的植物神经发育不健全,睡觉主管汗腺的交感神经会因为失去大脑的控制而一时兴奋,从而出现多汗的现象,这是完全正常的。

专家表示,婴幼儿因为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只有通过出汗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

“过度保暖,不良的习惯,以及乱吃清火的药物也可导致宝宝出汗多。”王玉梅说,比如,一些家长喜欢给宝宝多盖被,生怕宝宝着凉;一些家长在宝宝入睡前给其喝牛奶等高热量的饮品,使宝宝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只能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还有一些家长怕宝宝上火,经常给孩子服清热解毒的药物,而这些药物里大多含有退热成分。此外,室温过高、打骂孩子后使其精神过分紧张,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宝宝如果只是出汗,没有烦躁、哭闹的现象,家长不用着急。”

前半夜出汗+枕秃、易惊:宝宝可能缺钙了

除了生理性出汗,如佝偻病、结核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出汗,就是病理性出汗了。

专家说,佝偻病引起的出汗,主要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另外还伴有烦躁、易惊、枕秃、屏气等症状,这些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有这些症状的孩子,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其他疾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另外,心肺疾病、低血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也可导致宝宝多汗。“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要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并及时治疗。”专家说。

专家还提醒家长,判断宝宝病理性多汗,除必须结合病史、体征分析以外,还应进行有关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家长切不可上网一查,便自己给宝宝擅自下结论,且随便给宝宝用药。

出汗多的宝宝要多喝水、勤洗澡

如何护理才能保证“汗宝宝”的健康呢?王玉梅说,要从改变环境和习惯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给宝宝穿纯棉质地内衣,透气、吸汗,贴身穿着也比较舒服。另外,即便是冬天,宝宝的衣服及被子不可太厚,从小锻炼宝宝的耐寒能力,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其次,要及时调节室内温度。每天早、中、晚定时通风换气,尽量做到每次开窗10~30分钟。冬天有暖气的家庭,不要让室内过热。

再次,就是要给宝宝勤洗澡、及时更换衣物。因为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过多汗液积聚在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容易导致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所以要勤洗澡,以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干燥。另外就是宝宝出汗后要及时换上干爽内衣。

最后,家长应该注意的就是要让宝宝多喝水。出汗多的宝宝,由于体内水分丧失较多,如果不及时补水,就有可能脱水。

专家的小建议一岁以下宝宝不宜把尿

随着每个宝宝的诞生、长大,家长们都要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把尿?什么时候把尿合适?专家指出,一岁内宝宝不建议把尿,盲目把尿会引起孩子抗拒,也不利于孩子膀胱储存尿功能的建立。

要不要给宝宝把尿,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支持给宝宝把尿的家长认为,把尿方便,环保还可以节约成本;反对给宝宝把尿的家长则认为婴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足够成熟,无法有意识地自控排便,家长强制性地把尿,给宝宝的生理与心理都造成了伤害。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儿科主任张思莱指出,一般不建议一岁内的宝宝进行把尿训练,因为家长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不过有的孩子如果对把尿不抗拒,家长又比较准确掌握孩子尿的规律,也不反对给孩子把尿。”

据了解,宝宝刚出生时器官发育还不成熟,膀胱容量小,肾脏代谢也不完善。大部分宝宝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膀胱才能发育得能憋住尿了,才能明白自己必须上厕所时的身体感觉信号,并会提前告诉你。另外,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从生理上看,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

此时可以训练宝宝表达“尿意”,同时,训练宝宝坐盆。为了培养孩子如厕习惯,建议家长做出榜样,带孩子去卫生间,告诉孩子小便要去卫生间,尿到马桶里,孩子往往喜欢模仿,当孩子往马桶里尿后要及时表扬孩子,以巩固这个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本文Hash:1386e83cc28dff4ddf476f50042c04d155d8bafb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