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没有独立性

  “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独立性作为人格特征之一,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它是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和接受教育而获得的。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他们独立性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反映出的孩子的独立性差,从根本上说,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从家庭教养方式来看,过分保护型教养方式是培养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我们发现,独生子女父母中有52 5%的人“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 1%的父母“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 1%的父母“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 6%的父母“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62 0%的父母“比其他父母管教孩子严厉”等等。

  在父母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是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是无原则地包办代替,将困难、问题一一排除,让孩子不费脑筋不费力气地步入坦途,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的是“拐杖”的作用。孩子一旦离了“拐杖”便寸步难行。有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到学期末都由父亲帮助复习功课,考试才勉强及格。有一次考试前夕恰逢父亲出差,结果数学只考了十几分。

  从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与儿童道德优点的相关分析来看,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显着相关,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家务劳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劳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是儿童独立地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能力的综合训练。

  一些父母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存在观念上的偏颇,把学习成绩如何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调查表明,有高达56 8%的父母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给孩子布置作业,这无疑使孩子在完成学校作业之后,又由父母人为地增加了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这自然就使孩子“没时间做家务”了;二是低估了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对象是10~14岁的中小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而一些父母仍然觉得“孩子太小”,“怕孩子出事”,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三是单纯地把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看成是时间和体力的付出,而没有充分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嫌孩子做家务麻烦”,“用不着孩子做家务”是不少父母的想法。因而包揽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很多事情,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可能。

  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来看,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而是与父母为伍。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些父母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当做大人的附属物,或者大人迁就孩子,或者大人说了算。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有这样一幅漫画,摆放着几个高台,高台与高台之间有架 的索道和摆放的梯子,看上去颇费了一番工夫。地面上,有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孩大步走来。画面上有这样一行文字令人深思:“很多父母都在忙于为自己的子女架桥铺路,却不知道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

  这幅画寓意非常深刻,以此来形容当今的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过了。至少有这样几层含义,地面上没有沟壑,不是沼泽,也没有荆棘丛生,人为地架起高台,摆放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实属多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就好像我们有的父母,让孩子参加好几个培训班;也有的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不惜重金花多少钱也要让孩子上重点校;有的父母为孩子增加家庭作业、请家庭教师,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这些为孩子做的事,就像平地架高台、搭梯子一样,未必对孩子有所帮助,甚至是在给孩子制造障碍;第二,对孩子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而并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帮助,正像漫画中所说的:“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可是我们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样两条腿,而是自己充当了孩子的“轮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事实上,正是那些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成了孩子成长进步的障碍。一个在大学读书的孩子道出了自己的烦恼,20多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爸妈替我做的,自己从来都不动手,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做。现在跟同学在一起,我成了“弱智”。最让我苦恼的是,在同别人交往和社会阅历方面我也不如别人,显得那么幼稚,这让我很没面子、很是自卑……我爸妈可把我害惨了!可是我们很多父母把这当成了对孩子的爱。

  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向人们揭示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对成年人有着显着的依赖性,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但这种依赖性是暂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作业、看书学习以及自主地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能力。但是孩子的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常常受到父母的阻碍,表现出一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情况,即对成年人依赖的成分依然很大。这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本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处理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上,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过多地相信自身在孩子发展中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是习惯于将成年人的活动特点强加于孩子,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孩子的活动,代替或者强制他们做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使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独立性差的人格缺陷。

  孩子的独立性的形成,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因为人出生后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因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孩子有能力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生活的时候,无疑便会增长智慧,增长才干,由孱弱的小鸟长成展翅翱翔于广阔天空的雄鹰!

  给父母和教师的建议

  ◎ 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给孩子自主的勇气。父母和老师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 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 尊重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们不能奢望对孩子放开手之后,孩子就一切都能做得很好了。要给孩子探索和实验的机会,由简到繁、由小到大,不怕孩子独自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能力。

  ◎ 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和做出决定。在遇到与孩子相关的具体问题时,比如休息日是跟妈妈看电影还是和爸爸去钓鱼?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选择吧!”这类的事看似简单,一旦孩子作出决定,就必须使他意识到要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不要再为去看了电影而失去了钓鱼的机会而埋怨别人。

相关资讯:

为什么说叛逆孩子大多有独立的思维

孩子不是宠物,他渴望有自己的空间。当父母遭到孩子的顶撞时,不要生气,那正说明他长大了。为人父母不容易,为了孩子,一切的付出都心甘情愿,没有半点怨言。同孩子有独立的思维相比,他的不听话,他的叛逆又算得了什么呢?

孩子不听话,确实是一个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尤其是一个幼儿,当他不听话时,许多父母都手足无措,百思不得其解,按常规推理,孩子这么小,也没有进入青春期,怎么就这么执拗呢?你看下面这个孩子。

鑫鑫到今年5月份刚满3岁,却已经让全家人不知所措: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哭大叫;回答家人希望他做的事口头禅就是“不行”;根本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有时甚至还耍赖、打人,成了家人眼里的“问题宝宝”。

一个刚满3岁的孩子居然这么不听话,动不动就发脾气还打人,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难怪他的家人被搞得头都大了。但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用着急,孩子出现这样的叛逆行为,不一定是教育不够或是“孩子变坏了”。专家表示,孩子在大约3岁时,独立欲望非常强烈,事事要求自己来,不愿受到别人的“打扰”。这时孩子似乎非常不听话:让他往东,他偏往西;情绪起伏不定,脾气暴躁;拖延,又不想和父母沟通,等等。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过程,心理学上把这种独立行为称为“小儿的意志行为”。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叛逆期有些了解还是很必要的。其实,在18岁之前,孩子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反叛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不一定出现在青春期,年龄较小的孩子也有叛逆心理,这并不是说叛逆期提前了。叛逆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出现在3岁左右,第二、第三个阶段分别在10岁和13岁发生,被界定为“准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

所以,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一件坏事。家长在耐心教育的同时,要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思维在此期间会较快发展,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孩子总是喜欢和父母顶嘴,不太听话。”一位家长向班主任李老师反映。该家长希望老师能帮忙和孩子沟通,弄清楚“孩子到底怎么了”。家长还列举了孩子种种“不听话”的表现。比如有一次做家庭作业,家长让她大声朗读课文,可是她偏偏要小声读,声音细如蚊虫,这不是明摆着跟父母唱反调吗?家长无可奈何地叹气。

“是吗?你女儿在学校表现非常不错。”李老师告诉家长,“她的胆子比以前大了,是一名非常称职的小班干部。而且她在这段时间很爱动脑筋,上课时总能有与众不同的回答,下课也能与老师讲讲自己的见闻,谈谈自己的想法。”“真是这样吗?”家长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说明孩子正在成长。孩子顶嘴固然不对,但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心的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另外,孩子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大声朗读、比赛读等,让其选择喜欢的方式未尝不可。家长不妨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才会有更好的质量。

针对不听话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

首先,父母要有足够的爱和耐心。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特别需要足够的爱和关注,即使他们再不听话,再叛逆,父母也不要呵斥、贬低、命令、强迫孩子等,这会导致孩子的抵抗情绪,反而有可能引发孩子破坏性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尊重,让宝宝成为父母的小帮手。当宝宝闹脾气时,父母要耐心、冷静地劝解,尝试多种方法,引导孩子走出情绪的低谷。

其次, 要明确父母的责任。父母的责任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空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孩子不是机器,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的生活,必要时加以引导。

再次,尽早和孩子做朋友。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总是板着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很不利于日后和孩子的沟通。家长的“权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导你怎样过自己的一生”。试着和孩子建立一种和谐的朋友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还能极大地加强亲子关系。

总之,叛逆只是孩子行为的表象,父母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着的原因,要了解到孩子不听话的深层次心理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此,方能正确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

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恋物”情结?

很多小孩子都有恋物情结,可有的孩子就没有可依恋的安全物,是他们不需要吗?来看看为什么有些小孩子没有恋物情结,没有恋物情结好不好呢?

孩子不恋物可能有以下这两种可能:

1、孩子用其他方法来安慰自己,比如吮吸大拇指、安抚奶嘴等。

2、是因为妈妈或其他照管人经常在身边,不需要替代性的安全物。

没有安全物的孩子可能对压力或不愉快的感觉不太敏感

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易对某种物体形成健康的依恋。孩子2个月大时,对压力和不愉快的反应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差别。有的孩子1秒钟也不能忍受就号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则仅仅是退缩。

本文Hash:b42dd29f2f0bb803e81742113d3f7464bcea7758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