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没有网瘾戒不了呢(2)

舒梅和陶教授通了电话,陶教授为她这个家长开了“药方”:当孩子迷上网络游戏时,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家长的教育先出了问题。有些家长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却忽视了和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沟通,令孩子的心情无着落处,加上学校的教育很枯燥,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快乐,如此,孩子自然容易沉溺到游戏虚拟的快乐里。

另外,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知道体谅父母,也不知道为自己负责,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迷上游戏。所以做父母的要学会自爱,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做牛做马做仆人,孩子就会把父母当成牛马当成仆人。做父母的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叫苦,多给孩子讲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这样孩子才知道心疼父母。

舒梅听得连连点头。

第二天,舒梅想办法把曲倩骗到了陶教授家。一进门,曲倩就往沙发上一坐,眼睛看着地板。教授问:“小姑娘多大了?”“17岁!”“你读几年级了?”曲倩斜了他一眼,不耐烦地回答:“高二!”“成绩怎么样?”“不怎么样!”她巴望着谈话快快结束,好去网吧玩。

陶教授并没有生气,他打心眼儿里没有把曲倩看成坏孩子,在美国搞了多年教育,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而他尤其反对给孩子贴标签――坏孩子、迷网吧、心理有问题等。陶教授把曲倩当成与自己完全平等的朋友,和蔼地对曲倩讲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曲倩有点儿惊讶,也有点儿感动。被大人当成朋友,这还是第一回呢。母亲虽然嘴上说和她做朋友,可总是放不下家长的架子,说话时总是居高临下,所以她很反感。

陶教授讲完自己的经历后注视着曲倩,说:“问你一个问题,在自己、家庭和国家三者中,你把哪个放在第一位?”曲倩回答:“自己,我最爱自己。”她本以为陶教授会说应该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不料陶教授高兴地拍手说:“好!曲倩,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不撒谎。我赞成你的意见,人应该先爱自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又怎么会爱父母爱国家?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又怎能指望他对父母负责、对国家负责呢?”见曲倩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陶教授由衷地称赞:“你笑起来的样子很好看,只是笑容有点儿勉强,再开心点儿笑,就更漂亮了。”

陶教授看着曲倩的眼睛,温和地问:“曲倩,你说你爱自己,可我觉得你并不爱自己,至少,上网以来你不太爱自己。熬夜、吃方便面,你看你的脸色好差。来,做个游戏。举起手来,我数一、二、三,你的手不要抖。”曲倩举起手,因为身体很虚弱,她的手不停地发抖。陶教授温和地说:“你才17岁,身体就成了这个样子,你这叫爱自己吗?你知道怎样才算爱自己吗?”

曲倩坐在那里,大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陶教授,显然,她开始认真听了,因为她从陶教授的语言、表情甚至肢体语言里,感到了他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关爱。

陶教授接着说:“爱自己,就是用心给自己积累三种财富: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让自己的人格日趋完善,让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有一支笔,一张嘴(指好口才),一口流利的英语,到哪里都能找到好工作。”曲倩若有所思。

温馨点读

了解了关于陶教授的事情后,记者飞抵武汉,当天下午到陶教授家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第二天,陶教授去给一个中专学校演讲,记者陪陶教授一同前往。后来,陶教授在珠海演讲时,记者又从广州专程赶到珠海去探望。

关于网瘾,这里多讲几句。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即使打游戏也不 会有网瘾。记者的女儿也玩“仙剑传奇”游戏,但并没有网瘾。她解释自己为何不会有网瘾:“我成绩不错,学习有乐趣,也有好多朋友,可以聊天逛街,我还喜欢游泳,喜欢和大人聊天,也喜欢看电视,总之,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如果只打游戏,我会误了重要的事,会错过很多快乐。”

沉迷游戏的孩子,往往过得不快乐。他们或者在学习中非常失败,或者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严重挫折,比如,跟父母感情不好。只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失意、心灵上伤痕累累的孩子,才会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体验成就感。

当家长想把孩子从虚拟世界拉回来时,就应该考虑如何用别的快乐替代孩子从游戏中得到的快乐,积极让孩子拥有多种快乐,培育孩子的多种兴趣,比如,阅读、打球、下棋、玩扑克、多交朋友等。家长要特别注意增加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优越感,比如在写作上或者在某一项体育运动上。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很失败,所以才到游戏里找优越感,一旦他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优越感,觉得自己还行,就不会那么强烈地需要游戏来补偿现实中缺少的优越感。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要治疗的不仅仅是孩子,更要解决好孩子和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他所写的短文《被网络隔断的亲情》里列了父母与孩子互动可能导致的结果:

A。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恶果,如孩子离家出走、抢劫、杀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杀。

曾奇峰问前来咨询孩子网瘾的家长:“假如杀人放火偷盗是最坏的,坏到了10分,那么有网瘾的孩子,坏到几分?”那个家长想了想说:“也就两三分吧。”曾奇峰对学生的家长说:“我做心理咨询已经20年了,以上所列的ABCDE各种结果都见到过。你们到目前为止,都试图达到A目标,或者最少是B目标,结果却不满意。这样做的直接恶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坏,实际上可能导致E后果。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们承诺怎样做可以让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成就,但可以过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开始努力学习,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但我们不把这些作为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愿意有跟自己关系好的、健康的儿子,他将来有机会结婚生子,让你们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愿意让儿子永远从视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当然,所有的家长都想要健康正常的孩子。

为什么说孩子没有网瘾戒不了的呢?

武汉市中学生曲倩迷恋网络游戏,她的母亲劝过、骂过、打过女儿,甚至报过警,然而办法用尽,女儿还是不肯回头。令人惊讶的是,陶教授只和曲倩长谈一次,曲倩便立刻戒掉网瘾。陶宏开教授积极倡导整体素质教育,提出加强家庭、社会、学校和自我教育,其中学生自我教育最为重要。

之后,为了挽救更多网络成瘾者,短短三个月,陶教授培训了360多名志愿者,接受31000多名家长的咨询,成功帮助数百名孩子戒除网瘾。

陶宏开如是说

被过分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知道体谅父母,也不知道为自己负责,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迷上游戏。

做父母的一定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叫苦,多给孩子讲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这样孩子才知道心疼父母。做父母的要学会自爱,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做牛做马做仆人,孩子就会把父母当成牛马当成仆人。

武汉市中学生曲倩迷恋网络游戏,她的母亲劝过、骂过、打过,甚至报过警,然而办法用尽,女儿还是不肯回头。令人惊讶的是,陶教授只和曲倩长谈了一次,曲倩便立刻戒掉了网瘾。

伤心母亲向报社求助:谁能从网吧拉回女儿

六年前的春天,家住武汉市新洲区的舒梅写信给《武汉晚报》,恳请读者给她支招,帮助她把爱女从网吧拉回来。两天后,文章发表在《武汉晚报》的头版头条,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

舒梅原先是教育工作者,后来丈夫去北京工作,她为了照顾好家中的三个女儿,毅然辞职做了专职太太。那年,她的大女儿顺利地考进了武汉大学,小女儿刚升入初中,二女儿曲倩读初三。

曲倩学习成绩一向不错,每次月考都能拿到第一名。初三毕业时,她考进了省重点中学。因为离家远,她食宿全在学校里。

省重点高中精英荟萃,期中考试时,曲倩只考了中等成绩,常考第一名的她因此十分失落。以前在初中,她这个学习尖子是同学的榜样、老师的掌上明珠,而现在高手如林,她只是一颗黯淡无光的小星星,没有人注意她,没有人认识她。这样的落差让曲倩十分郁闷。为排遣心中的烦闷,她开始去网吧。

到了高一的第二学期,曲倩渐渐上网成瘾。由于迷恋网络,她的成绩更是急速下降,期末考试时,她竟成全班倒数第一。

在现实中遭到失败打击的曲倩,在网络上找回了辉煌,她凭着游戏天赋和即兴写的小诗,迅速成为网络明星。不过,这明星的样子有点儿惨――因为网吧空气差,更因为长期熬夜,天天吃泡面,曲倩瘦得皮包骨头,脸色又黄又黑。

舒梅看见女儿变成这个样子,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再这样下去,曲倩说不定哪天就会倒在网吧里。关于少年在网吧猝死的报道,舒梅不止一次读过。为了挽救曲倩,舒梅狠心地把小女儿丢在新洲的家里委托朋友照看,自己跑到武昌租了一套房子,做曲倩的陪读。

舒梅苦口婆心地劝陷入网瘾的女儿,有一次竟然连续劝了四天四夜。那四天四夜里,除了睡觉吃饭,她一直和女儿谈心。可是长谈结束不到两分钟,曲倩又去了网吧,而且一连三天未归!

舒梅急疯了。朔风劲吹的寒夜,她一头汗水地奔跑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一夜找了几十家网吧,走了40多公里路,脚磨出了几个血泡。直至黎明时分,她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曲倩。找到女儿那一刻,她双腿一软,瘫坐在地上……

把曲倩带回家后,舒梅抡起皮带没头没脑地猛打,皮带抽在女儿的身上,留下了一条条血印。曲倩长到17岁,这还是第一次挨母亲打!舒梅泪如雨下:“倩 ,活到这个地步还有啥意思,咱俩不如一块儿去跳长江吧!”曲倩冷冷地说:“要跳长江你自己去跳,你的死活与我无关!”

接下来,曲倩干脆连课也不上了。

一天清晨,曲倩起床后径直向网吧跑去,舒梅跟在她的身后哀求:“倩倩,现在正是期中考试,妈不再指望你去学校,可总得吃了饭再去网吧呀!”曲倩听后在路边的一个早点摊坐下,自顾自地要了一碗热干面。舒梅忧心如焚,哪里吃得下?她想要点儿汤水,可眼前没有卖的,想到别处买,又怕女儿不见了。无奈,她只得坐在那里看着女儿吃。

曲倩吃罢,放下碗就走。舒梅问:“不付钱吗?”曲倩看都不看母亲一眼,冷冷地说:“要付你付,我不会付的!”说完,大步流星地朝网吧奔去。舒梅付了钱,追上去一把扯住女儿,想带她回家。曲倩急着上网,一分一秒都不想耽误,她拼命想挣脱母亲,母亲不放手,母女俩扭打在一起。

舒梅悲痛万分:“我生了你,养了你,你为什么让我这么伤心?”曲倩愤怒地盯着母亲,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她声嘶力竭地喊道:“我求你生我了吗?”然后拔腿就往网吧走。舒梅只得跟着她进网吧,坐在一边等。做母亲的别无良策,如果找不着女儿,她又得像疯了一样找遍武汉市啊。

一直等到下午4点左右,一天没吃饭也没喝一口水的舒梅,心慌得“怦怦”乱跳,头晕得眼前金星乱冒,只好有气无力地恳求女儿回家。曲倩两眼盯着屏幕,不耐烦地说:“我不会回去!”舒梅火了,起身去关电脑。曲倩拦住母亲,母女俩又扭在一起。网吧里的人一齐看着她们。舒梅见女儿的脸涨得通红,只得放了手。

舒梅凄凉地在网吧门外徘徊,傍晚时分她报了警。在警察的劝说下,曲倩才跟着母亲回了家。

回到租住的楼下已是暮色四合,曲倩快步上了楼(她们租的房子在四楼),舒梅疲惫地拖着两腿,抓着楼梯的扶手慢慢往上爬,几乎一步一歇,好不容易才到了家门口。一进家门,舒梅顿时目瞪口呆:屋里空荡荡的,根本没有曲倩的影子!舒梅疯了似的推开厕所门,没有人!推开厨房门,也没有人!曲倩又去了网吧!舒梅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教授有魔力,一席谈话帮助少女戒掉网瘾

在痛苦的陪读日子里,舒梅夜里睡觉从没有脱过衣服,为的是随时起床追着女儿去网吧。那一段日子,舒梅像是挣扎在死亡线上,有许多次,她觉得自己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每一次都是曲倩的班主任鼓励她:“曲倩本来是好孩子,绝不能放弃呀!”每一次曲倩不上课,班主任都会及时发现,并派学生到家里、到网吧寻找。

为了把女儿从网吧里拉回来,舒梅把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她曾气冲冲地找网吧老板算账:“我女儿还未满18岁,如果你再让她来你的网吧,我就举报你违法!”网吧老板果然不再让曲倩进门。结果,曲倩去了另一家网吧,舒梅一连几天找不到她。此后,舒梅再也不敢找网吧老板算账了。

舒梅也曾悄悄地给曲倩的网友写信,嘱咐他们保密,恳求他们劝曲倩回学校读书。曲倩收到一个网友劝她上学的信后往桌上一摔,黑着脸对母亲说:“你要的结果出来了,可是,我的结果自在我的心里!”

4月底,曲倩已经近20天没有去学校,舒梅向学校申请,帮女儿办理了休学手续。

在这万般无奈之下,舒梅写信给《武汉晚报》,恳请读者给她支招,帮助她把爱女从网吧拉回来。

文章在《武汉晚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曲倩的班主任看了十分难过,他打电话给舒梅:“让曲倩回校读书吧,数学课由我给她补。”舒梅感动得哭了

最幸运的是,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华中师大任客座教授的教育专家陶宏开致电报社,表示可以帮曲倩。前几天,陶教授上班时路过一家网吧,看见里边坐着几十个孩子,他心里一直沉甸甸的:正是上课时间,这些孩子怎么了?他想,要帮孩子就从帮曲倩开始吧。

揭秘:为什么这三种孩子戒不掉网瘾

现在,家庭教育当中,家长、学校、孩子,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呢?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网瘾。很多人用很多方法来戒除网瘾,但是效果不很明显,出了很多这样那样的专家。我隆重推出这种方法,告诉大家:网瘾并不是不可戒除的;网瘾100%的可以戒除。

曾经,一位父亲找到我:“周教授,我的孩子玩儿电脑,入了迷,快毁掉了。爷爷奶奶去把电脑砸了,孩子当时一怒,把爷爷奶奶给打了。”父亲去拉他,把父亲也打了。我问他:“孩子多大?”“今年18了。”那是活该,当然要挨打,因为这个时期已经相当晚了。

有个学生课间也向我咨询:“周老师,您对魔兽、网游有什么看法,怎样解决学生的沉迷问题?”

“孩子沉湎于游戏、沉湎于网络,旷课、逃学、偷钱、不听话……”、“我的孩子快被网吧毁了,谁来救救他!”只要能挽救孩子,花再多的钱我也愿意。”……现在这样的呼声不绝于耳,这种痛恨得到了人们的共鸣,社会上大多数人要求惩治网吧,限制网络游戏。

但这样做是否真的有效呢?结果恰恰相反,不仅限制不成,反而害了孩子。

老祖先讲“大禹治水”讲了几千年,水能堵住吗?--不能。“堵”是没有用的,你把电脑砸了,他就不玩游戏了?你把网吧封了,他就不上瘾网络游戏了?

有三种孩子,网瘾是戒不掉的。

第一种就是绝对禁止型。

家里不买电脑、买了不上网、上网不让玩游戏,这种家长很有可能让孩子上网成瘾。你不让孩子玩游戏,到了大家都在说游戏、讨论游戏的时候,他也非常想玩游戏的时候,这种冲动和愿望就会到网吧去实现,这种方法就会适得其反。许多孩子迷恋于网吧、沉醉于网吧,是父母逼的。你压抑了孩子正当的愿望和想法,同学朋友之间共同的语言话题他没有,他就没法进入这个圈子,不能和大家交流,只能跑到网吧里去。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生活的内容。如果他不会上网、不懂得操作、甚至不能输入,他就会被时代淘汰,反而妨碍了孩子的进步和发展。

有时候,孩子会在网吧待上一天或几天,不回家。网吧老板就会说:“孩儿,我这儿有方便面、有大衣,你就在这玩儿吧!”--只要他给钱。大家要知道网络的正向作用。实际上,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沉湎于网络,之所以会沉湎于网络是方法不得当,不是孩子的问题。

第二种就是不负责任。

曾经有一个母亲来找我说:“我的孩子不上学了,天天玩电脑。”我问她为什么呢?她说她也不知道。这个母亲就是从小特别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然后就去打牌;爸爸也不管,天天去喝酒,对孩子放任自流,想玩游戏就给钱,想上网也给钱。现在,很多父母因为工作上、生活上的关系,没有心思管孩子,没有对孩子的责任感,只要孩子不给自己惹麻烦、不占用自己的时间,就放手不管。天底下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最完美的,他之所以现在走歪了、变坏了,父母是责无旁贷的,尤其是母亲。所以,找女朋友的时候,要先看她是不是有责任感。

第三种是将责任归罪于网络、网吧。

很多家长忿忿不平:“黑网吧把我的孩子害死了,你们应该关掉网吧!”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举例而言:一个人拿了一把刀在街上杀人,带血的钢刀成了罪证。但罪犯的母亲不会举着钢刀,咬牙切齿地说:“都怪生产刀的厂家、销售刀的商人,诱惑我儿子去杀人,我们要惩治刀铺!”这是很荒谬的,每家每户都有刀,为什么别人没有出事,而是你?不是刀的 题,是人的问题。开车的把人撞死了,也可以说:“要是不生产车该多好?要是不开车不就没事了?生产出来车就把人给撞死了,原因不在我,而在车!”这些都说不通,因此,电脑也是如此,“不要有电脑”、“不要有网吧”、“这些把孩子给害死了”--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的,这种推卸将在最大的可能上让孩子网络成瘾。因为他们没有合理归因,不知道罪魁祸首在爹娘,尤其是娘。

本文Hash:77c09af99a5bdca2f50c0bcf76151efda9723c4a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