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要求独立性(2)

1岁以后的孩子的感知觉和基本动作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心理的其他方面也相应地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他们虽然基本上还只是在家庭和托儿所范围内生活,但随着行走动作和手的随意动作的发展,他们的生活范围与婴儿期比较起来是大大地扩大了,所受外界的影响也大大增加了。客观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成人常常要求他们从事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象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为了适应环境,以及对成人这种要求的反应,这时的幼儿会常常提出要“自己来”,这种“自己来”的要求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但是这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很低,还不足以使他们能随心所欲地活动,完成一件事。虽说他们的基本动作已初步发展,但是动作还不自如,也不精确,他们的言语活动虽已萌芽,但言语的调节机能和交际功能都很差,因此,这种要求独立性、要求自己来做的心理与他们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是幼儿时期孩子面临的一个矛盾,如何去解决这个矛盾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培养幼儿独立能力的关键所在。

大人如果能很好地掌握这一阶段幼儿的特点,处理好这个矛盾,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满足幼儿“自己来”的愿望,并及时给他鼓励和帮助,就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反之,如果成人不理解幼儿这一特点,当幼儿合理要求“自己来”时,因怕他们弄不好,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就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发展,还常会因此而引起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使孩子发展为任性,一切都反着做而表现出所谓的“危机”。

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要求独立性

1岁以后的孩子的感知觉和基本动作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心理的其他方面也相应地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他们虽然基本上还只是在家庭和托儿所范围内生活,但随着行走动作和手的随意动作的发展,他们的生活范围与婴儿期比较起来是大大地扩大了,所受外界的影响也大大增加了。客观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成人常常要求他们从事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象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为了适应环境,以及对成人这种要求的反应,这时的幼儿会常常提出要“自己来”,这种“自己来”的要求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但是这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很低,还不足以使他们能随心所欲地活动,完成一件事。虽说他们的基本动作已初步发展,但是动作还不自如,也不精确,他们的言语活动虽已萌芽,但言语的调节机能和交际功能都很差,因此,这种要求独立性、要求自己来做的心理与他们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是幼儿时期孩子面临的一个矛盾,如何去解决这个矛盾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培养幼儿独立能力的关键所在。

大人如果能很好地掌握这一阶段幼儿的特点,处理好这个矛盾,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满足幼儿“自己来”的愿望,并及时给他鼓励和帮助,就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反之,如果成人不理解幼儿这一特点,当幼儿合理要求“自己来”时,因怕他们弄不好,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就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发展,还常会因此而引起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使孩子发展为任性,一切都反着做而表现出所谓的“危机”。

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认识自我(2)

1岁以后的孩子能够开始对自己有所认识,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就已具备的,而是在后天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婴儿早期还没有这种意识,没有自己这个概念,不认识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他们会吃手,抱着脚啃,把自己的脚当玩具玩。以后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逐渐知道了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到了1岁以后有了自我意识,表现在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能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这表明小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与别人的名字区别开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有关部位,如“宝宝的脚”,“宝宝的耳朵”等,还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如“宝宝痛”,“宝宝饿”等。1岁左右的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能逐渐认识到自己能发生的动作,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如用手能把玩具捏响,用自己的脚能把球踢走,这些都是幼儿最初级的自我意识表现。

大约到了2岁以后,当幼儿会说出“我”,“你”代词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会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小儿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而是真正把自己当作了一个主体。到了3岁以后,小儿才开始出现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会对自己的行为评说好与坏。自我意识是人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着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家长要教会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

本文Hash:abbcc21cfdcfd5a5c573f0181fd87747721d8cb6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