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宝宝的恐惧心理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宝宝的年龄不同恐惧心理自然也就不同

  小儿的恐惧

  恐惧是人的本能,孩子出生后,就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恐惧。,在0~12岁的儿童中,90%以上的儿童会有恐惧心态;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对象,而43%的6~12岁儿童会有多达7种害怕对象。

  1~6个月

  6个月以内的婴儿,听力极为敏感,较大的噪音很容易令他产生恐惧。他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惊恐,如突然嚎哭、四肢震颤、眼神中流露出恐惧等。这时,父母及时的抱抚十分重要,可轻拍婴儿的背部,用他习惯的节奏轻轻摇晃他,或哼唱婴儿熟悉的乐曲。

  6~9个月

  此时婴儿开始走出家门,接触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害怕陌生人”成为这一阶段孩子恐惧的主题。父母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陌生环境里,也不可强行把孩子交给别人抱。与此同时,父母应逗留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尽量不要给孩子“单独留下”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婴儿会抗拒洗澡,会因恐惧而大哭。此时,与其强行把孩子抱进浴缸,不如让他在获得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逐步与水接触。如漂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战胜恐惧。

  9~24个月

  这一阶段孩子的母亲多数已重返工作岗位,孩子第一次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如果这一阶段还伴随着断乳、分床等,孩子害怕母亲突然“消失”的情绪会更严重。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离开,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分离的难度,事实上会使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感无以排遣。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母亲离开时要正式与孩子告别,并在承诺的时间内归来。慢慢地,孩子对分离的害怕程度,就会降低。

  2~6岁

  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生活经验的不断发展,孩子恐惧的事物变得越来越丰富,恐惧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可能会出现比“感受性恐惧”更高层次的“预想性恐惧”,比如孩子从未打过“吊瓶”,就会对护士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以至于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哭。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所恐惧事物的合理解释,父母的谅解、聆听对孩子消除恐惧都非常重要。

  孩子恐惧,父母如何处理?

  首先,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惧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还是暗藏的心理疾病。可以根据下列特征进行测定:第一,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第二,孩子的恐惧时间是否相对短暂,很少超过三四个星期?第三,看到惧怕的事物或现象时,孩子是否表现得无所谓?第四,离开受惊情境,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会随之消失,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如果以上的四个问题都答“是”,那么说明孩子的恐惧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其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胆小,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在孩子还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的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都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惧;而当孩子学会表述后,鼓励他将恐惧的事物具体表述出来,父母耐心地聆听,对孩子的恐惧是极好的释放。

  第三,要避免两种极端反应:一是对孩子的恐惧过分焦虑,二是对其恐惧漠然处之。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前一种反应会强化孩子对特定场景的恐惧感,日后不易克服或消除;后一种反应,会错过孩子的诊治时机,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通常的安抚不能舒解,最好及早请专业医生治疗。

  (编辑:苗皓)

宝宝的年龄不同恐惧心理自然也就不同

  小儿的恐惧

  恐惧是人的本能,孩子出生后,就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恐惧。,在0~12岁的儿童中,90%以上的儿童会有恐惧心态;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对象,而43%的6~12岁儿童会有多达7种害怕对象。

  1~6个月

  6个月以内的婴儿,听力极为敏感,较大的噪音很容易令他产生恐惧。他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惊恐,如突然嚎哭、四肢震颤、眼神中流露出恐惧等。这时,父母及时的抱抚十分重要,可轻拍婴儿的背部,用他习惯的节奏轻轻摇晃他,或哼唱婴儿熟悉的乐曲。

  6~9个月

  此时婴儿开始走出家门,接触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害怕陌生人”成为这一阶段孩子恐惧的主题。父母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陌生环境里,也不可强行把孩子交给别人抱。与此同时,父母应逗留在孩子的视野范围内,尽量不要给孩子“单独留下”的压力。这一阶段的婴儿会抗拒洗澡,会因恐惧而大哭。此时,与其强行把孩子抱进浴缸,不如让他在获得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逐步与水接触。如漂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战胜恐惧。

  9~24个月

  这一阶段孩子的母亲多数已重返工作岗位,孩子第一次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如果这一阶段还伴随着断乳、分床等,孩子害怕母亲突然“消失”的情绪会更严重。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离开,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分离的难度,事实上会使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感无以排遣。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母亲离开时要正式与孩子告别,并在承诺的时间内归来。慢慢地,孩子对分离的害怕程度,就会降低。

  2~6岁

  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生活经验的不断发展,孩子恐惧的事物变得越来越丰富,恐惧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可能会出现比“感受性恐惧”更高层次的“预想性恐惧”,比如孩子从未打过“吊瓶”,就会对护士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以至于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哭。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父母对孩子所恐惧事物的合理解释,父母的谅解、聆听对孩子消除恐惧都非常重要。

  孩子恐惧,父母如何处理?

  首先,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惧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即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还是暗藏的心理疾病。可以根据下列特征进行测定:第一,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针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第二,孩子的恐惧时间是否相对短暂,很少超过三四个星期?第三,看到惧怕的事物或现象时,孩子是否表现得无所谓?第四,离开受惊情境,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会随之消失,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如果以上的四个问题都答“是”,那么说明孩子的恐惧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其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一味责怪孩子胆小,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在孩子还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的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都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惧;而当孩子学会表述后,鼓励他将恐惧的事物具体表述出来,父母耐心地聆听,对孩子的恐惧是极好的释放。

  第三,要避免两种极端反应:一是对孩子的恐惧过分焦虑,二是对其恐惧漠然处之。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前一种反应会强化孩子对特定场景的恐惧感,日后不易克服或消除;后一种反应,会错过孩子的诊治时机,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通常的安抚不能舒解,最好及早请专业医生治疗。

  (编辑:苗皓)

本文Hash:e960b07f6f9b0b70f706a87738d38d592e59122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