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状元的成长的反思(一)

悄悄原帖:(写于9/17/20023:59:40PM)挑早教书的时候,偶然翻到一本请你这样教育我——清华北大人大十省高考状元向家长老师呼吁》的书,觉得挺有兴趣,就捞了一本回来读。说实在的,自从开始喜欢早教以来,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教育中是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在流行的被称之为“快乐教育法”的早教理论,与我们大多数孩子所必须面临着的应试教育之间是否水火不容;即使不是誓不两立,是否存在着一方要向另一方过渡,或曰相互妥协的情况。我们现在在BBS里自由而学院派地畅谈着标榜着,自由成长带给孩子和我们的快乐,是否会以一代孩子痛苦的求学经历作为代价,毕竟,我们的多数孩子还是要在国内环境中,完成从幼儿园自至大学的课程。这个时候,读到一些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对他们由小到大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自我反思,恰好能够帮我们这些新来的父母解答一些疑惑,引发一些思考。13位状元,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工人、公务员、公司职员、医生、个体经营者、工程师、农民,还有一位残障人家长。13位状元受到的教育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的,但她们受到的教育有着很多共通的东西。最近我先抽时间把他们的文字整理一下,拣重要的故事讲给大家听。1、江西文科状元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每一天都充满快乐,爸妈的信任为她积蓄学习的活力。她回忆说,她的爸爸自己就是中学教师,但在高中前很少过问她的学习,一直是放任自流型,没有压力,没有要求,他相信女儿自己能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她的遗憾是:在外人面前,妈妈总是揭短,害的她很没面子。她非常想得到妈妈的赞扬,这样会更有动力,更有信心。孩子需要妈妈的肯定,所做出的努力希望妈妈的承认。2、重庆文科状元她曾经历过两次高考,第一次在考场上出现了暂时性记忆中断。父亲对她说的话是:“北大不相信眼泪!”,在这人生第一次坎坷中她成长了,并在文中呼吁父母们“教孩子学会坚持,永不放弃!”回忆她小时候的成长之路,我竟发现和今天我们在早教坛子谈论的话题有很多相似,她的妈妈曾经“辗转多次发掘我的兴趣,并加以培养。”,于是她上过绘画班、书法班、舞蹈班、围棋班、篮球班,母亲一一失望而归。我佩服这位母亲的地方在于她在发现女儿对上述这些不感兴趣的时候,就“果断地放弃了这个设想”,没有再浪费一个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偶然观察到女儿对弹琴感兴趣,于是孩子又开始了学琴生涯并自称颇有成就。这位状元在回忆这段寻觅“兴趣”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好教育是,深刻体会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回忆妈妈对她的教育,她特别感谢的除了上面的经历外,还有妈妈的文学爱好,在妈妈最初的念诵里她开始了阅读。而且她妈妈对她的教育属于自由阅读式,随她的兴趣来读她自己选择的读物。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因病休学一年,当时妈妈怕影响她的快乐情绪,为她安排了丰富的生活,如织毛衣、绘画、手工制作等等,结果当她重返班级的时候不但没有拉下功课,反而更加自信和优秀,我想这就是大家常谈到的挫折教育吧。她的妈妈陪她一起走过。在书中她提到父亲的时候居然是一次“打肿了我的脸”,上初中的大姑娘了,因为撒谎,这是唯一的一次家庭教育暴力,事关培养诚实和正直的人格。据她说,从此以后她一直牢记着这个做人的准则。3、辽宁文科状元父母的一概反对成就了他,这位状元是个玩家。他的感受是“篮球与数学、音乐与作文有时会 互促进;事情有时看起来很复杂,但真正动起手来却并不困难。”他的呼吁是:善待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玩出精彩。读他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脑海里常常蹦出一个调皮鬼的形象:爱踢足球,差点成了李铁的队友;打篮球,总结出的收获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优秀,学会了与人合作,懂得了尽量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帮助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在恰当的时候回报你,明白了人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尊严;多次被父母从游戏厅里拽出来,又多次潜伏进入一拼高下,在游戏的胜利中他突然悟到高考与玩游戏一样,如果在别人设计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就放弃了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就不会独立思考了,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如何胜利呢?所以这位游戏高手开始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明白了“爱玩、会玩,处理地好学与玩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随便说一句,他当时的“人生”参考书是刘墉的做书虫,也做玩家》。初中是在当地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学上的,于是大家纷纷赞扬他“多聪明”,以致于他沾沾自喜不思学习,他的父亲因此大吼“光有聪明有什么用?!”让他明白了一个不handsome的男人可以被称为“有风度”,聪明有时候确是一钱不值。(转下文)关于状元的成长和我的反思(二)

关于状元的成长的反思(六)

翩翩妈的回复:(写于9/20/20027:11:37PM)多少人在痛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也确实有其弊病,但是,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中坚,几乎都是从应试教育独木桥上走过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悄悄的反思非常有意义。事实上,所谓应试教育的状元,未必就是考试机器。功夫在诗外,只会应试、缺乏独立学习能力的孩子,其实也不可能站在应试教育的塔尖。很多事情,走到尽头都是相通的。所以,凡事不能绝对化,说快乐教育,就是完全放任孩子;说素质教育,就漠视所有考试;说重视创新,就彻底抛弃传统文化……过犹不及,在这样的时候,老祖宗的中庸思想,在我们彷徨于育儿的首尾两端之际,也会睿智地给我们以点拨。说来惭愧,我自己也曾算当过高考状元,我曾觉得考试其实是最容易对付的玩艺儿。套句话,我确实在战术上相当轻视考试;嘿嘿,但是在战略上我高度重视考试,怎么呢?抛开考试决定个人的前途不谈,在目前的中国,在关系网无孔不入的中国,唯一公平取士的方式,也只有考试。否则贫寒偏远之士,就更无出头之日了,这个社会,也就没有随时重新调整利益格局和社会阶层的动力与活力了。当当妈的回复:(写于9/23/20029:18:17AM)关于道德与认知、关于挫折与自信、关于纪律与放任、关于传统与新理念,到处都有争论,给人的印象仿佛这两端是水火不容。不料悄悄,从高考复习资料堆里拣出了早教指南,从应试教育的精英“高考状元”的成长道路中,看出了人才培养的共通之处,的确是慧眼独具啊!曾几何时,传统与新理念,东方与西方教育,被形容得那么水火不容。对任何一极的强调,都会一不小心而造成对另一极的忽视。比如,强调不要限制孩子的发展时,新手妈妈便无所适从:“孩子使劲砸玩具,不管他吧,玩具就砸坏了;管他吧,不就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可是一强调对孩子要有要求,“不打不成器”的声音立刻就冒了出来。在我们这个以宽松著称的幼儿园,也有来访者看到我们停止干扰他人的小朋友的游戏而不解地说:“你们怎么也限制孩子?”新理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传统中成长出来的。曾有朋友读蒙氏书籍而联想到亚里士多德,台湾蒙氏老师则将蒙氏理念与古代中国教育思想相比拟。“古已有之”这种思路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方外理念并非那么陌生,更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从此松心,认为自己不需对现阶段做任何调整,也会影响今天的发展。每一代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过去的想法做法进行调整,往往会强调自己“出新”的部分,但如果“推陈”到“破四旧”的程度,也是民族的悲哀。读旧书的时候,有时竟会对百年甚至千年前的古人产生“心心相印”的感觉。并不是谁比谁笨,历史条件变了,人的想法也会跟着变。割断历史的妄自尊大和不顾历史条件变化而抱残守缺这两者都不可取。victorma的回复:(写于9/20/20029:34:23AM)悄悄所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其实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总归是要走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如何使我们的孩子顺利地步入学校,融入社会。可能我们现在会说我会给我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不会去强迫他(她)学什么什么。可是当你的孩子真的上了学(我指的是上小学后),谁也不敢保证,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我周围的同事,无论家庭条件好的还是稍差的,都无一例外地送孩子上辅导班,什么数学班,英语班啦。一到周末就会看到院里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回想起我的童年 活真是很快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少了很多的快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既然我们无力去改变现有的这种应试教育制度,那么我们只有想办法让我们的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环境。看了这十三位高考状元的心得,我觉得最重要的倒不是去教孩子多少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也就是小巫以前说的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综观这几个状元的成功,我觉得要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制力,还有就是要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其实有很多伟人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让孩子体会挫折一是可以加强孩子对该事物的印象。二是当以后孩子再次遇到挫折时,可以以很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而不至于会手足无措。那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这一点我现在深有体会。我儿子快十九个月了,处于模仿力极强的时期。你刚说完一句,就被他学了去,而且有的话语气和我都很相似。这就使得我们在他面更加要小心翼翼,免得一不留神坏的习惯就被他学了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渗透的。如果你要孩子怎么样怎么样,就先想想自己是否是这样的。如果自己还做不到,又怎么去教育孩子去做到呢?所以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长。

本文Hash:68fc52352c7ea07a0a7d33723521053f41b9a545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