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幼儿园早教中心

2岁半不到3岁的宝贝,到底是上幼儿园好呢还是上早教班好?这是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专家认为:任何陌生环境都可能让孩子感到不适应,生病也是正常现象,对智商和情商而言,早点入托有利孩子身心发展,绝不是坏事。

担心入园孩子会疏忽照顾

【案例】:爷爷奶奶催着上幼儿园(带的太累了),而我呢觉得好象太小了,因为我儿子到九月份才2岁零3个月(自己不会小便和吃饭)。听幼儿园的老师说小托班的孩子人数也在30-40多个,老师是不管小便的。所以也很犹豫。

许多父母都有一种矛盾心理,过度宠爱孩子,因而极度担心初入园会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专家张明红教授指出,孩子在初入园、入托时的哭闹、生病,其实都是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不适应表现。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需要时间去适应。而作为父母,要尝试引导孩子,不要担心让他们接触陌生环境,而要让孩子学着慢慢适应,因为生病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父母要工作如何权衡

【案例】:瑶瑶妈:女儿今年10月就2岁半了,按照我和老公原先的设想,准备那时就送她入园了,希望她能早日接触群体生活,增广见闻,不致于一个孩子在家里那么闷。然而,爷爷奶奶表示反对,原因是孩子太小,不容易适应,会受大孩子欺负。早教中心的老师也不赞成3岁前入园,说3岁前宝宝的心智不够成熟,容易造成心理伤害。5月份开始许多幼儿园开始招生了,甚至有些热门的幼儿园已经截止报名了。我们不得不在近期做出决定,的确有点儿左右为难,如果不送去,家里倒是有人带,但最近我发现女儿一个人挺无聊的,爷爷奶奶忙家务,我和老公忙工作,女儿最大的消遣是看《天线宝宝》(百看不厌!),下午去楼下小区里玩玩,周末上早教班。女儿很聪明,这个时期接受能力又特别强,我心里既内疚又困惑,不知该如何创造环境,才能让她最好地成长,唉!

父母不能一辈子牵着孩子的手,毕竟他们要长大、要独立。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是宝宝的学校,而不是妈妈的学校,妈妈不能跟着去”,让宝宝逐步锻炼自立能力。

另外,专家还建议: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幼儿园,比如每天上午只要上半天,从9点到11点,父母可以陪同入园,让孩子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让他们了解到在幼儿园可以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感到上幼儿园是一件有趣、开心的事。

亲子园不能代替幼儿园

一些父母盲目认为,只要双休日去亲子园就可以代替幼儿园。

亲子园毕竟还是辅助教育。建议父母可以在双休日带孩子去亲子园,而平时还是应该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比起亲子园,幼儿园有更好的师资力量。通过同伴和师幼间的交流、游戏,可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发展脑力智能,这些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亲子之间的影响。科研表明,经过入托儿所、幼儿园托班的孩子,无论在适应性和反应上明显要比其他孩子快。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宝宝的宽容心

幼儿园如何培养?

首先,教师会为幼儿创设尊重、赏识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赏识,从而学会尊重、赏识、宽容别人。比如:每个班上都有一个展示全体幼儿作品的地方,老师会引导全班幼儿评价、欣赏每一件作品,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学会欣赏同伴,明白人各有所长的道理。

除了外在的环境,和谐美好的精神环境更为重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包容,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那么,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幼儿小小的心灵中就会埋下善良的种子,渐渐养成宽容的美德。

第二,引导幼儿了解事物和人的多样性,能够正确对待和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幼儿园里各种教育活动大多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但是教师会将一些浅显的道理、知识融入其中,如:在课上提问时,老师会对幼儿不同的意见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第三,让幼儿展示各自的强项,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从而赏识、尊重他人。幼儿园里教师会提供给幼儿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给小朋友讲故事,请组织能力强的幼儿带领小朋友玩游戏。幼儿自己也会自发地显示出各自的才能,如:自理能力强的幼儿会主动帮助同伴穿衣、叠被;领悟能力强的幼儿会把老师教的本领传授给别的小朋友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优点、强项,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包容。

第四,利用幼儿“犯错”的契机,使幼儿明白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道理,培养幼儿的宽容心。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难免会有过失,这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不仅使犯错误的幼儿改正错误,同时也诱导其他幼儿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学会原谅、容忍同伴的过失。

第五,教师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对待别人的错误。幼儿园非常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定的规范。教师得体的举止,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对身边的幼儿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家庭怎样配合教育?

第一,营造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友爱,互相宽容,不争不抢,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步形成宽容、忍让的良好品性。反之,孩子从小受到不良影响,将会影响他今后的与人相处。

第二,家长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家长首先应该检点自身行为。”父母如果心胸狭窄,总是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或得理不让人,孩子怎会学会宽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才会重现在孩子身上。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吃了亏时,家长一定要冷静,要先搞清事情的缘由,再与对方家长、老师协商解决,切不可冲动地责骂对方,或怪自己的孩子笨、没本事,甚至教自己的孩子用拳头去“还击”对方。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冷静处理才是上策。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一生影响极大。

第四,用儿歌、图片、故事等教育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容。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相关内容的连环画、图片等给幼儿看,还可把生活中的理解、关心、友爱、宽容等内容的事情,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短小易懂 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

第五,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宽容的品性不是听出来、说出来的,而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会发现同伴的优点和缺点,在赞扬同伴的优点时,会感受到同伴的喜悦;在原谅同伴的缺点时,会体验到宽容的快乐。当然,这些心理活动,孩子往往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他们的内心是能够感受到的。

本文Hash:e697bca00a1c438f45f3405e4fb044fe0a9e898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