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过去的研究已将体罚同孩子们身上日益增强的攻击性联系在一起。这项新的研究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已经找到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全国807名6-9岁孩子的母亲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母亲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不要体罚孩子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辰兵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不久,县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殷辰兵有期徒刑1年。这一天,殷辰兵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是一个典型的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家教信条而最终失败的案例,然而,也仅仅是严重的失败而已。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你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你就会失去你的道德权威。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你,但你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

但父母避免虐待性惩罚的努力常常会以完全不进行惩罚告终,目前最好的观点并不主张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相反,这种观 寻求的是创造一种不必非要进行惩罚的局面。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在自己的专著里曾举过一个例子:

多年以前,我取得了一项巨大的成功,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男孩予就是这样。

我没有对他进行说教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一次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等到他一个月没有发一次脾气后,这时我就能够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于是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想像一下说这样的话来吓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让他规规矩矩,接受束缚;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知道吗,你就再没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是‘我受够了,你回房间去’,这不是任何主张平等的小孩所愿意接受的。

小编总结:公正而且考虑周到的惩罚,远比过度的宽容更能使孩子适应生活这所大学校。对任何孩子而言,父母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还没有教孩子知道不良行为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就将孩子送入外面的世界。因此,作为合格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家教该不该对孩子进行体罚?

现代教育专家认为不能把体罚当成孩子的最佳教育方式。

体罚可以作为终极教育手段,这就像核武器,大家都知道,如果滥用核武器,大规模使用核武器,必然会造成人类最终的困局,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公开、私下进行核武器研发,不顾国际公约与周边国家的严正交涉,尤其以朝鲜、伊朗存在外部危险的国家?因为核武器,在相当程度上时相互间的核震慑。同样,体罚可以是家庭教育的象征。

但是,不能简单的吧体罚作为家庭教育的不二法宝,唯一选择。任何一种东西,一种手段,频繁使用的结果必然是失去原有的意义。就像敬鬼神一样,心中有信仰,礼佛敬神,是心灵净化,保持恭谨谦卑的例图,但是遇庙即拜,见佛请香,甚至泛滥,影响到生产生活,是为淫祀。

一。体罚损伤自尊心。

马卡连柯早就指出:“对学生的要求越严格,对他们就愈要尊重。”而体罚和体罚的变种???讽刺挖苦、训斥辱骂等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严重挫伤,它会造成三种不良后果。一是,产生对立情绪,越罚越“皮”。“既然你不把我当人,也别怪我不拿你当人”,从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发展到对抗、顶牛、恶作剧。二是,慑于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形成“两面”性格。在拳头、棍棒的威胁下,有的孩子“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文过饰非、弄虚作假、欺骗说谎,以求“过关”。三是,思想绝望,走向极端,采取行动,不计后果。表现为忌恨报复,对老师和家长采取触犯刑律的越轨行为;或自寻短见。

二、体罚妨碍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时,对他们的评价非常慎重,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同时,要逐步引导他们自学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而体罚则是家长和教师的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不讲道理,单靠拳头和武力的简单粗暴的评价。这势必防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观察、自我批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能力的形成,这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三、体罚扼杀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由于体罚强制、迫使学生和孩子服从,使他们处于一种压抑、恐惧、担惊受怕的不正常的心境之中。在一个经常体罚孩子的班级,由于老师声色俱厉的粗暴态度,讽刺挖苦,尖酸刻薄的语言和吓人的体罚手段,竟使得一些优秀生听到老师的提问就胆战心惊,吓得直打哆嗦。在家长经常打骂孩子的家庭,也是如此。洛克说:“受罚最重的儿童,长大了很少有成为最好的成人的……他们的态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来,很难做什么事业。”四、体罚使人呆傻,形成奴隶性格。体罚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神经过度紧张,形成一种保护性的反射状态,导致情志异常,甚至会造成“恐怖症”。这种反常状态的畸形心理,轻则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失去主见、一切“听喝儿”;重则丧失信心、自尊心,变得性格懦弱,形成奴性。

五、体罚使人屈服压力,不敢追求真理。

在体罚盛行的班级,多数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同学捣乱自然不对,老师体罚也不应该。学生的心里还是有是非标准的,但看到老师怒气冲天的模样,便“明知不对,不说为佳”还是保自己吧。家庭亦然。

六、体罚助长以势压人,以强欺弱的歪风。

爱动武的老师,十之八九爱依靠动武的学生干部去“管理”其他学生。这几乎成了爱搞体罚教师的 病。这种以势压人以强欺弱的做法,造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立与隔阂。

七、体罚使教师和家长威信扫地。

体罚只会使教师和家长建立一种虚假的威信。学生表面上拍你,但心里却认为教师或家长“无能”、“粗野”、“水平太低”、“就这两下子”。因此,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会建立起那种真诚、信任、平等的关系。搞体罚,就必然使教师和家长变成言行不一,而言行不一就必然导致丧失威信。教师和家长的说教也必然会使学生或子女怀疑、鄙视,产生反效果。

但是,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一味地追求道德、教化,并不利于学生成长。在竞争的社会,风和日丽只能是神话。而如果不先期磨练,学生就会很脆弱。现在很多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和平时的溺爱有极大关系。

教育的惩戒和社会对违法犯罪的惩罚是不同的,教育的惩戒应该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处罚。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体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学生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

第二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所以,适当的体罚有利于学生成长,作为学校或是教师,负有社会给予的管理学生的职能,这个职能之一就是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的处理。这个处理涉及如何进行处罚的问题,处罚进行得合理合法,就不应属于体罚范围,相反,这样的处理方式还应提倡,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对于体罚学生的做法,中国目前还缺乏法律方面的具体的规定和制裁,普通的体罚行为够不上违法,更谈不上犯罪。

教育不能靠体罚,但体罚对教育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适当的体罚能让学生体会到为自己的违纪违规违法是要付出代价的,让他们知道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为所欲为。

体罚表面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实质上还给孩子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阴影,如果不用体罚就能解决问题就尽量不要去体罚孩子。

本文Hash:f206a8c386427a943144971876c441d3415f7b8e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