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自然人,而不是人造人

流行的育儿观念大都有这样的理论假定:孩子的成长都是相同的;越早发展语言与理性思维的孩子智力越好;一个成功的案例对别人行,对你也行;情商高的孩子能力也强;学习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小时候学习发展不错的孩子,长大后也不错……

事实上,这些理论的基本前提都站不住脚,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能力的特征与发展速率也是不同的,这符合生命科学的多样性原则。如果我们承认“上帝”的智慧,那么“上帝”不会愚笨地只造一种人。父母需要秉持这样的观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培养孩子是协助他成为他自己,以完成他生命的使命。”

社会教育制度与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具有通约性,无意间给孩子的多样化发展带来阻碍,很多优秀的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适应教育环境与方式,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社会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我们的教育却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这是一种悖论情景。反思现代社会,有个性,有自由意志,比较逆反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的概率高;老实听话,适应中国式教育的孩子大多循规蹈矩,顺风顺水,敢闯敢干的人不多。由于育儿与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对儿童能力评估的单一性,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变得平庸,具有天赋的人备感压抑。

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却只培养一种人,这是一种教育的悖论情景。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把孩子变成一种科技人,而非多向培养。我在《家庭成就孩子》一书中强调家庭的补偿功能,如果主体教育是培养“吏”的,服从、按规则生活、遵纪守法……那么家庭教育就要补偿孩子做“官”的能力:自在、自由决策、自行其是、创新、不守规矩……中国古代的教育,孩子小时候是以私塾为主体,长大后是书院的形式,然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私塾式教育充满老师的个性,方法也是因材施教、不拘一格,这在儿童阶段是很重要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教孩子什么知识,而在于教育的结构与方式给孩子太多的指定和标准。现代科技越来越重视人的思维能力与创新力,现存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妨碍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忽视了孩子本身的天赋特征。了解光谱的人都知道,所有色差都是连续存在且难以划分的,只是人类有限的视觉能力造成了七色彩虹。30多岁的人,能真切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能力也是分类、细化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些能力是社会需要的,具备这些能力的人看起来就美,一些天赋能力被社会忽视,那些孩子看起来就能力不足。

任何科学、哲学、艺术与思想都必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必须适合人类的知觉结构并形成一种类似宗教般的信仰。从牛顿开始,我们一直坚信重力是垂直向下的,我们的建筑学也一直把笔直与对称看成是法典。为了这个信仰,我们无视大自然并不存在笔直、直角、直线的东西,无视山川河流都是波动弯曲而非以几何形式存在着,人类依然顽固地按照几何原理建造这些非常不自然的房子。现在纵然知道地心引力场不是垂直的,而是曲面变化着波动向下的,但要接受那些看起来不规整、不对称的建筑,人们的内心还是非常不适应。信仰会让人们的认知形成一种惯性,正如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它是打字机时代的产物,当时是为了避免两个相邻字母连续敲击时支臂勾连,才把常用的字母分隔很远。而现在的计算机键盘已不存在勾连问题,但人们还是习惯最初按照打字机的特点设计的键盘, 何新设计的键盘虽然可以加快打字速度却没有市场。

让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摘要:让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人天生就具有移情的特征……是人类生物和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有许多社会因素和经验会对移情特征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有所作为。——心理学家珍妮特·斯特雷..

人天生就具有移情的特征……是人类生物和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有许多社会因素和经验会对移情特征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有所作为。

——心理学家珍妮特·斯特雷耶博士

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社会的和情感的世界。父母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尤其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是创造一种使孩子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一种孩子们能够探索和茁壮成长的环境。虽然我们认为社交活动以及情感控制与智力发展是有区别的。但我们注意到孩子出生后第二年里在社会发展和情感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智力发展的进步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一个个体,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社会发展和情感发展的进步会带动智力发展的进步。

婴儿第二年里在社会和情感两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是与父母和其他孩子看护人的作用相关联的。孩子与你进行的交流以及从你那里所获得的反馈是他发展自我意识、学习社会准则和独立探索世界所必须的刺激因素。换言之,爱、信任和尊重等因素正在帮助你孩子的大脑充分发掘智力潜能。

绝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的一个主要进步表现是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体。幼儿发展研究专家把此过程称为“个别化”,它涵盖了情感、社会和智力等方面诸多发展领域的进步。

·一切从安全的依附情感开始

与慈爱的看护人之间建立牢固的情感性联结关系,能够有助于孩子获取探索世界所必须的信任感和自信心。婴幼儿依赖父母提供的暗示去获得成功,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孩子是在你精心的护理之下才开始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许多专家认为早期依附情感会对儿童今后一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不过他们也认为早期依附情感会影响智力发展。

·分离焦虑是个别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分离焦虑是婴儿发展过程中富有建设性的一步,尽管很难跨越。孩子会知道自己得与你分离——无论在身体还是在思想方面——知道他得依靠你的情感提示来决定自己的反应。这时,你要让他相信你会回到他身边。如果孩子还未为自己选择好替代物,那你就为他找一样过渡性的安慰物,如你的一张照片或你的一件衣服等。这有助于你不在身边时孩子自己调节情感。

事实上,儿童终生的发展是受到了其人生之初与父母的依附关系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家拜伦·埃格兰

·开始探索的年龄

自主性逐渐增强,这是婴儿第二年里一个主要的发展要事。你会注意到孩子的依附性有所减弱,注意到孩子更愿意独自探索周围的环境。他或许会自己带头上楼梯,或是打开底层的抽屈把里面的东西都翻出来。他还会饶有兴致地触摸自己的身体器官,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是一项极好的培养自我界定能力的活动。做父母的要保证孩子探索环境的安全性,同时要对孩子依靠自己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与别人的交流增多

婴儿喜欢模仿,在行为上也喜欢有所表现——自己哈哈大笑,然后引你也笑;或是别人在唱歌时他也加入进去。他们不仅明白经验可以与他人共享,而且还知道某些行为会生成一定的情感,反过来也一样。 子的这种认识通常是极端情感化表现的开始,如尽情拥抱和生气撅嘴等。

·开展更为复杂的交流

一旦婴幼儿知道信息和情感可以用来交流,在交流时就会结合运用更加复杂的情感,以及手势动作和言语。在快乐的时候他会告诉你;在感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也会告诉你。帮助孩子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能够在无大人看护的情况下自己调节情绪。

有证据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也是与其和他人进行移情交流的能力有关系的。当旁人感到痛苦悲伤时,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孩子往往会更富同情心。

·对抗和违拗是婴幼儿个别化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父母要意识到分离会导致对抗和违拗情绪,有时甚至会引发过激行为。如果你儿子不听你的话再去摸球形门拉手或不肯换衣服穿上漂亮的睡衣裤,记住那是一种与孩子年龄相符的行为。如果他打或推搡想要他玩具的其他小孩(大声喊叫,“我的,我的。”)你也不必太大惊小怪。你要善意而坚定帮助他摆脱这种环境,重新调整他的注意力。既要有耐心,又要坚持一贯的态度。做到这一点有时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事实证据

依附情绪和未来学习成就

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的艾伦·斯罗菲、拜伦·埃格兰和同事们参与了一项最广泛的关于儿童早期依附情感形成及其对儿童未来学习成就是否构成影响等问题的长期性研究课题。研究人员对174名儿童进行了整整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首先,他们对家庭环境中的影响因素作了评估,如婴儿与父母之间的依附情绪模式以及婴儿的自主能力、自我调节、整体家庭环境和母性影响等,接着还对儿童早期的智商进行了测试。

然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儿童在学校环境中的表现进行跟踪研究,并对儿童适应学校环境的能力,以及教学、阅读再认、阅读理解、拼写和知识信息面等科目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展开评估。最终,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通过早期评估测定的智商数显然可以用来预测儿童后来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但是,当儿童的智商数相等时,最能预测未来学习成绩的因素则是幼儿和父母之间依附关系的力度和模式因素。

本文Hash:07c6d8056953978553b17e63af7b2bfdb833261a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