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坏是教育方法不对

孩子的脾气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父母遗传,还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

问:林怡姐,我家孩子两岁八个月了,孩子有时受挫大哭时,我不知我的做法对不对?比如:在户外和其它小朋友玩赛跑,有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就大哭并马上爬起来找妈妈,跑到我的怀里把脸藏在我的胸口继续的大哭,我会说:睿摔了一跤呀,伤心了,本来正玩的高兴呢。然后就一直平静的抱着他,用手拍着他的背,而实际上在心里提醒自己看淡看淡,这没什么。做母亲的要坚强点。等他平静了,脸上有笑意了,我就问他:好了?摔了一跤,小意思。我不知道我共情时像那样说对不对?其实和他共情时我想多说点什么,可是我又怕说错了话或者说多了强化了他受挫的感受,弄得我不敢多说什么。再有,就是他平静后那句,我不知道该不该问他?

答:孩子摔跤了,有痛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一种感觉,我们认可他的这种感觉没有错。所以跟他共情是一件好事。当他平静下来,跟他说上一句:好了,现在我们又恢复正常了,可以继续玩了,玩去吧!这样就等于告诉他,你给了他安慰,他从你这里再度获得了能量,他又可以继续出发了。

问:林怡姐,请教个问题。谢谢啦

刚刚果果是哭着睡着的。我刚才和他一起玩,他有点困了,非要去买薯片。我告诉他,薯片是油炸食品,多吃对身体不好会生病的。。。。。可他非要去买,我就不说话了,他见我没反应,就过来打了我一下,我很生气,告诉他“要爱妈妈,不能打妈妈”。后来他以为我跟她说着玩的,就又过来打了一下,我警告他你再打我,我就不理你,你别来找我啊他还学我说话”别找我啊“他就又尝试性的打了我一下,我就走到我家的另一个卧室去了,门给随手带上了(我不是有意关门的)这时果果就大哭了,追着跑过来。我问他还打妈妈吗他不说话,然后非要我帮他摘挂在他小车上的一个袋子。我见他不肯认错,我也没理他。我就又离开了去了客厅。他在这边哭喊着妈妈,我也没去管他。过了一二分钟,他跑过来找我,我问他还打妈妈吗?他哭着说;“不打了,不打了...。.爱妈妈”(尽管他才一岁八个月,但他语言能力发展得很好)这时我就心疼的不行。一方面,我狠下心来管他,是因为我真的看到过有的孩子因为溺爱长大后打父母的。我害怕他成为这样的人,所以现在不能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另一方面,我这样做不知对不对?恰当吗?这样孩子是不是以后在外面受了欺负也不敢还手打人呢?我很纠结,不知该怎样来处理这样的事情,幸好,有这个论坛在,有林怡姐在,有很多的好姐妹在这里,让我能够心里踏实些。这件事我有点困惑,帮我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吧,该怎样做才对呢谢谢啦

答:这么小的孩子,你这样处理这个事情会给他内心带来严重的恐慌感。建议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先跟他共情,也就是把他的要求复述出来,然后抱着他,跟他说点别的,或者做点别的什么事情,通过别的好玩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将他关注的中心转移到别的方面,他就会把这个买薯片的事情给忘了,自然就不跟你闹腾了。他打人是因为他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情绪,单纯跟他对抗,他还是没有学到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以后还会一再地以同样的模式去处理问题。所以,建议他打你的时候,控制住他的小手,告诉他这样会把妈妈弄痛,如果他生气,他可以去打枕头,或者大声说出来他很生气,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他的情绪发泄出来

孩子脾气坏性格差是遗传还是教育不当?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5日报道,俄勒冈州立大学Cascades校区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儿童在学前环境中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易发怒的问题,是因为他们遗传了家长的性格,具有产生行为问题的遗传倾向。

研究人员收集并研究了233个家庭的数据,发现消极情绪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家长更有可能生养出因行为问题而苦恼的孩子。他们还研究了被收养孩子的情况,发现尽管抚养孩子的不是亲生父母,但是孩子的行为与亲生父母的性格有关系。

研究人员认为,基因解释了一些孩子在学前环境中茁壮成长,另一些孩子却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那些孩子很难融入更大的同龄人群体和更广泛的社交活动,也许不是老师或家长的问题,而是遗传问题。

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香农·利普斯科姆表示:“假如这样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我们就可以不再那么担心所有孩子都有可能在幼托机构产生行为问题了。不过,在不同的环境,比如在家里或更小的群体中,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孩子也许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不建议孩子接受基因检测,但是家长和看护人员可以评估孩子的需要,帮助他们在更适合的环境中成长。

此前不久,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披露,放在日托中心或与保姆呆在一起的孩子更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例如多动症。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学前托儿所逗留时间长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处问题更少,而那些与祖父母呆在一起时间长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更有可能出现问题。

孩子脾气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教出来的?

马斯德乌说:“我们可以将神经系统与手做比较。如果一个人的双手用来打铁,那么必定是手指粗壮却不灵活,相反,如果双手被用来弹钢琴,那手指必定修长而灵活。”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遗传更加重要。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是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多大特征来自遗传。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他父母中的一个。

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除了遗传素质,环境对个性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的一些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

他们在对父母的科学心理测试中,证实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断定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不过这种断定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遗传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是有遗传性的,但是这种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最近火爆荧屏的《爸爸去哪儿》引起了各路网友看客的追捧。其中五位爸爸的育儿方法也是不少人谈论的话题。爸爸妈妈在 欣赏完之后,联想到自家的宝宝,唯一的感慨就是,孩子们真的是乖巧时可爱像天使,暴走状态时又如“恶魔”。其实你所看到的哭闹不休、刁蛮任性,都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这就是爸妈们要花费心思的事。

第一,家长能够清楚自己的情绪,并且了解自己的元情绪。所谓元情绪指的就是小时候积压的情绪,影响到当下压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情绪。

比如,爸爸看到孩子大声吵嚷就忍不住发火,原来是他小的时候爸爸动不动就在家里对妈妈和孩子们大声,他把这个情绪积压在潜意识了,长大了遇到相似的情境,他立即就会有情绪。父母明白了自己的情绪并不是来自孩子,而是自己成长造就的,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管理。

第二,家长不隐藏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比如:“妈妈现在很生气,不想说话。”

第三,夫妻关系和谐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稳定非常好。

第四,爸爸参与情绪管理,效果会更好。重庆幼教心理专家李晋伟指出,《爸爸去哪儿》展示了妈妈角色缺失下的亲子关系,实际上是在提醒社会,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必须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知道,3岁前是儿童心理安全期的建立阶段,需要通过跟妈妈的亲昵来体验信赖感;而3-6岁则是人际交往行为的养成阶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无论男孩女孩,爸爸都是更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是孩子观察外界的第一扇窗口,孩子将通过爸爸的表现来慢慢习得各种社会功能。

比如田亮的漂亮女儿cindy,在节目中有了“哭神”的称号。在第一集中,cindy哭了整整三个小时,在这一过程中,田亮对女儿的情绪管理是比较失败的。虽然他一直提醒自己:做个慈祥的爸爸,但是内心却很茫然。

当爸爸内心慌张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不会安定,于是孩子也更慌张。可是,一旦孩子离开爸爸,反而更放得开。孩子的状态跟爸爸有直接关系。当孩子情绪激烈时,家长最需要的是让自己的内心安定下来。

建议:孩子越闹家长反而越要平静。孩子哭闹时,家长可以平静地陪伴着,等孩子释放完情绪后,状态自然会改变,家长不要六神无主,内心慌乱地急于去做什么,慌乱的情绪只能让孩子的哭闹加剧。

本文Hash:0112aaee77d3ed9f963ffba9ea8ec8fc1fe49c5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