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学会管理有时间

  4岁到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非常专注于某一件事物。当他们全神贯注时,大脑似乎形成了一种壁垒,会忘却周围的一切。这时要转移他的注意力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对4岁到5岁的孩子来说,"你该去做..."或"到...时候了"这句话就如同他们对你说"不"一样不受欢迎,不管是要离开公园、收拾玩具、关掉电视还是该吃晚饭了等等,即使他听到了你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他也会表示反对。就算你最终让他坐到了桌边,或者已经去洗手了,想再让他做下一件事,几乎又得从头再催一遍。

  孩子2到3岁的时候,如果你打断他的兴趣,他也许会号啕大哭,但要分散他的注意力也很容易,你也可以很轻松地就把他抱走。可是,4到5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性,而且对自己手中正进行的事情相当执着。专家说:"4到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非常专注于某一件事物,当他们全神贯注的时候,大脑似乎形成了一种壁垒,会忘却周围的一切,甚至包括父母。"

  可是,孩子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从这件事转到那件事。繁忙的父母哪有那么多时间总是一遍一遍地看着钟点,催促执拗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他拒绝你的原因吧。对于你要求他去做的事情,要么他认为不重要,比如"该去洗手吃饭了",要么就是令他讨厌,如"该睡觉了"。他不像你一样有时间概念,也不懂得为什么一定要停下手中的事情改做另一件。他唯一了解到的就是他玩得正高兴,可你却偏偏坚持要他去刷牙睡觉。而且最关键的在于。其实,通过介入他的环境,并采取主动的方法,完全可以让孩子轻松地转变注意力。

  提前让他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

  除了拆礼物或收到各种糖果所带来的惊喜以外,没有什么是孩子们乐于期待的,所以对于其他的事情,最好提前让他们知道,有一个心理准备。你可以建立一个日常的时间表,让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例如,吃完晚饭后,他就应该收起玩具,洗个澡,听一个故事,然后睡觉。但是,你仍然需要不时提醒他。假如计划出现变动,越早让他知道越好,比如"放学后我们一起去佳佳家玩,但是我们呆的时间不会很长,因为我们还要去超市买东西"。这样,他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当要离开朋友家跟着你去那乏味的超市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太激烈的反应了。

  提前5到10分钟给孩子一个提示

  是不是很多时候你都在要求孩子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转到静态?例如从荡秋千到坐在桌边吃饭。专家这样说"当你让孩子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改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论是从大脑还是行为上,孩子都需要做出转变,所以你应该给他留出相应的时间。"即使你是在按照固定的时间表进行,也应该提前5到10 分钟给孩子一个提示。如果是在家里,你可以使用定时器来提醒孩子。同时记住不要对孩子提出的类似"再给我5分钟"的请求做出让步,不然你每次都会听到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如果孩子总是不理睬你的警告,你得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确实想要他这么做,而且每次警告过后都真正实施了。你自己首先要对他行为的转变做好准备,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母亲讲:"我们5分钟后离开公园。"可15分钟后,她们自己还在和别的母亲聊个不停。

  让转换更有吸引力

  你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比如"我们得离开公园了,你还可以再玩5分钟,这最后一个游戏你想玩哪一个呢?"或者,"你可以吃完午饭再画画" 等,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又得到了一个机会,心理自然 会觉得安慰。对于一些个别的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转换,可以试着让这个转换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将一个特别的玩具藏在车里,然后在需要离开公园时告诉孩子,从而激起孩子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兴趣。一位母亲曾经试过这样的方法:"咱们今天找找看哪些袜子的颜色最不搭配好不好?"或"厨房里哪些东西可以在洗澡的时候用,而且用起来感觉很有趣呢?"

  当然了,学校也是学习平稳过渡的一个大舞台,当孩子到了6岁上学的年龄,他应该已经经历了很多类似的过渡。团队的动力、伙伴的压力以及对时间概念的掌握都可以帮助他了解这个事实,我们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情。

  更多精彩:

警惕婴幼儿的急性尿感 如何预防幼儿精神发育不良 新生宝宝为什么会掉头发? 春季宝宝皮肤的护理要点 春季 长个快的奥妙在哪里

让宝宝学会情绪管理的10种方法

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家长进行儿童早教时的重要一环,这里分享的这篇文章,一共收集了10个技巧让家长顺利成为宝贝的情绪管理教练。一、帮助孩子认知情绪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二、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孩子和幼儿园的幼儿园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三、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四、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 !且越具体越好!五、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孩子玩时,如果问他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他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六、给孩子“心理玩具”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big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以及乐观的思维习惯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有时我感觉孩子会有点抱怨,我趁他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他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更 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他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七、不做情绪绑架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有时候孩子哭闹之后,等他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他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八、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孩子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他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他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 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九、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他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他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他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了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他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他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他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他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他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这点非常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十、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兼职编辑:亚辉)

本文Hash:1d8eb2e98e95315b73314ac49836e62f7d526873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