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

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当孩子走进幼儿园时,也就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这段期间,孩子难免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老师就要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让孩子尽快的习惯这个大集体,感受下集体的温暖!

幼儿入园前一天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受到一家人的宠爱,而到幼儿园后,却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老师,一切都难以接受。所以幼儿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甚至害怕的情绪。并且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大声喊叫,哇哇哭闹等。所以怎样才能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又应当如何去引导孩子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呢?这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对待不同的新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而且我发现新生大致分三种类型:依恋型、抗拒型、新奇型。

入园指导依恋型的孩子在家里一般非常的粘人,而到幼儿园以后没有了依靠,往往会选择第一个去迎接他的老师作为他的依恋对象,对于这类型的孩子我们老师要让他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老师,更是他的亲人,可以给他依靠并能保护他。

仔仔小朋友刚入园时,一直跟着第一个去迎接他的老师,不愿意参加任何日常活动,于是其他老师就亲切地拉拉他的小手,跟他聊天,喂他吃饭等等。让他感受到老师妈妈般的温暖。一天下来,老师们基本得到了仔仔的信任。但对于这类的孩子老师也不能一味的安抚,在他情绪相对稳定后,老师应多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接触,通过一些游戏活动融入到小朋友的圈子里去。因为一直粘着老师对他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应懂得放手。

抗拒型的孩子性格相对都是比较倔的,对他们空洞的讲道理往往是行不通的,而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找到一个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

萱萱从小由保姆带大,什么事情都依她,比较娇惯。来园后天天哭,老师抱她就躲开,跟她讲道理她就跟你烦,嘴巴里不停的念“妈妈来接,阿姨来接~~~~~~~”,不吃东西也不喝水。有一天我看她实在哭得渴了,就倒了杯水给她喝,她不肯喝,于是我就说:“妈妈喜欢喝水的小朋友”,于是她就勉强地喝了一口,边喝边说:“喝光了妈妈就来了”。于是我就顺着她说:“对”。就在这她说我哄的过程中,一杯水喝光了。吃饭的时候,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哄她吃了饭,虽然没有吃光,但总也吃了一些。暂时答应孩子的要求是对孩子的慰籍,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时间观念还没有建立,在一个个的慰藉中,孩子会在满怀希望的过程中渡过在幼儿园的一天。从而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当然我们老师要对他们的进步及时作出鼓励和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也要及时的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家里多给孩子讲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好玩的故事等等。还有就是新奇型的孩子了,这类孩子往往刚入园的前几天不哭不闹,反而很开心地玩玩具,也很愿意参加日常活动。但是老师切不可以为没哭没闹就“万事大吉”了,而要积极主动地去亲近他们,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并引导他们认识新伙伴,进而加入到同伴的集体活动中。不然,一但他的新鲜劲过去了反而会哭的更厉害。

川川小朋友性格开朗,颇有些小男子汉的味道。一来幼儿园,看到到处都是玩具开心地到处翻到处跑,并且高兴地跟奶奶说再见。我们一边陪他玩一边跟他聊天培养感情,一会儿又拉着他的小手 跟大家一起进行游戏。开饭的时候又跟他介绍幼儿园的饭菜。在他对某样东西失去兴趣情绪开始波动时,我们通过手偶讲故事给他听、或者给他介绍新玩具及时的转移了他的注意力。让他继续对幼儿园产生好奇,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川川产生了对幼儿园的好感,情绪也一步步地趋向稳定。

做为老师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学习东西,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样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爱,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入园焦虑!”

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3-6岁的宝宝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时期,父母不应该只培养宝宝的艺术发展。其实一些生活能力的培养,更能让宝宝适应幼儿园的各种生活喔。1模拟情境让孩子学会“提要求”

“宝宝,今天多喝点水,多吃点饭!”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家长这样细心的叮咛。然而让家长不解的是,孩子回到家后,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叮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李淑英园长表示,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没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将父母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还不能掌握向老师主动提出请求的方法。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创设一种情境,教会孩子在具体环境中模仿如何去做。举个例子,家长可以和孩子模拟在幼儿园吃午饭的场景,告诉孩子,如果没吃饱,可以举手说:“老师,我想再吃一点儿饭!”

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往往也是家长没有运用“情境式教育”导致的。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还故意将孩子大便的时间调整到晚上。对此,李淑英表示,家长这种“宁可我帮孩子做,也不能让孩子自己做”的想法不可取,这不仅会打乱孩子的生物钟,而且会严重干扰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其实,家长只要掌握情境式教育,设定问题情境,就能很容易地帮助孩子解决这些小问题。“家长应该意识到,帮助孩子提高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对3~6岁孩子来说,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础。”

2细心“诊断”耐心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在幼儿园里根本不说话,他时刻抱着玩具熊,孤零零一个人待着,真愁人!”“孩子特别‘独’,自己的玩具不给别人玩,还抢人家东西!”孩子入园后,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李淑英园长支招:“试试‘诊断式教育’。”

在家里的时候,所有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在人际方面的问题不突出;上幼儿园后,随着孩子跟同龄人交往的增多,问题就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像医生一样“诊断”孩子的“病因”,与老师及时沟通,合力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咱的孩子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甚至干脆退园。

李淑英园长说,上面那个“不说话”的案例实际上是因为孩子转到一个新环境后出现自卑、孤独和不安全感。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如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氛围,家长和老师可以故意不关注孩子“不说话”的现象,让他从“听”开始,然后变为“跟着老师思维走”,再到他突然有一天情不自禁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老师可以鼓励他每天为小朋友讲故事,成为受小朋友喜欢的“故事大王”。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要耐心找出原因,然后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去解决。”李淑英园长说,家长要容许孩子出现失误,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解决问题。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诊断”和解决能力,那么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帮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绪,耐心等待孩子改善,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3转换方式提要求不如提“问题”

“孩子总是把他的东西乱放,让他物归原位,他就像没听见,批评他也不管用。”很多家长发现,越要求孩子“有规矩”,孩子做得越不好。

“家长喜欢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且希望孩子立即执行。但是别忘了,您面对的是小孩子,他们不喜欢接受指令,你越批评,他们越逆反。聪明的家长要学会把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和孩子一起解决的问题。”李淑英建议。

举个例子,当你希望孩子的书柜整齐有序, 么从摆放图书时起,爸爸妈妈就应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参与到规范化管理中来。“宝宝,你看,这本书应该放在哪儿?你给妈妈出个主意好吗?”“书看完了,咱们把它放回哪儿去呢?它原来是在哪个位置呢?”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得到表扬时还会很有成就感。

本文Hash:411ff653d2929065ea7eae502d9e559070ccaf6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