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是有恋母情结

摇篮网友:儿子三个月以后,我就上班了。每次离开家的时候,我都要避开他,因为他总是哭着缠着我,不让我走。一直到现在,儿子快满两周岁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他爸爸白天跟他相处的时间要比我多多了,可是只要有我,他爸爸可以毫无顾忌地大摇大摆地离开家门,真是让我“嫉妒”呀。以前我上班前,家里人就会带他到外面去玩一下,现在他好象知道我什么时候该上班了,赖在家里就不出去,我也不忍心让他哭,可也不能不上班呀?跟他讲道理,他也直点头,好象很懂,但我要一挪脚,他就不干了。他爸爸是学心理学的,说什么儿子的这种行为是基于对我的不信任。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特请教众位专家,会不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茅于燕:两岁的孩子缠住妈妈的现象很普遍,这不是他有什么恋母情结(这个词不要随便用,是精神病方面的一种症状),而是亲子关系非常密切所致。孩子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是很正常的,妈妈“理解”他、爱他、和他心灵相通,不在乎在一起的时间长短。针对你的情况,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1、思想上要认识孩子是要和妈妈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不必“嫉妒”他爸爸可以自由进出,母亲和孩子一种“心灵相通”的关系,孩子和母亲同在,就有一种安全感,妈妈的怀抱,是安全的波斯湾,妈妈衣襟是安全的象征,和妈妈在一起,一切都好。2、千万不要怕孩子看见你离开会哭,于是紧张起来,甚至躲躲闪闪,让别人先把孩子抱走。你这样做,孩子回来到处找你,好像你真的不见了,于是,当他看见你时会更盯住你,你一离开,他就难过。著名的育儿专家日本的小儿科大夫内藤寿郎博士曾经说过亲子是相通的,母亲紧张,孩子也会紧张,你不愿意看到他紧张,你自己就不要紧张。3、你的孩子快满两岁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是比较容易产生不安情结的时期,为了“逃避”这种不安,他就老想紧紧跟在母亲身边,作为母亲,要谅解孩子这种心情,抱着宽容和爱的心情去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要躲闪,退一万步想,孩子缠你,也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4、为了解决你上班这一刻孩子哭闹的情况,你可以逐步改善。先让孩子一个人在屋里独玩几分钟,你就回来中(途可以呼喊他,表示你在关心他),让他感到妈妈马上就会“出现”的,一个人玩(或者有爸爸一起玩)不要紧。慢慢加长时间,让他有一个适应过程。5、离家这一刻有一点哭闹,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是这一刻,你愈是避开他离家,他就愈警惕你要不见了,就愈缠着你,不要不忍心让他哭,而且最好让家人在你离开这一刻和他玩一种他非常喜欢的游戏或者看一本有趣的图画书,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分心。6、自己首先要有平常心,进进出出心里坦然,不要先就害怕孩子哭,当然,他会哭,但你要相信不过是一会儿,不会对他的健康有损,回来以后,也要有平常心,不要表现得很抱歉的样子,你要上班,这是必要的,没有什么要抱歉的地方。7、缠人、跟脚只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短暂时期里的事,过了两三岁,孩子就会自立起来,你想要他和你在一起,他还不干呢!所以母亲应该满足他这个短期的要求,一边和孩子亲密地玩,一边逐渐放手,等待他自立能力的到来。8、加到家里要和家人一块儿和孩子在一起活动,一同照顾他的生活,使孩子懂得爸爸、妈妈和亲人都爱我,妈妈不在时,和爸爸、亲人在一起也一样,绝不要一回到家里就把孩子抱过来,“独霸”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把你和家人分开,只要你。9、你不在家 时,由爸爸或亲人照看,你回家后,应该对孩子爸爸或亲人表示尊重感谢,常常说些感激的话,孩子看到你对他们的态度那么好,也会喜欢他们,愿意和他们在一起。10、不要和一个快满两岁的儿童讲“为什么要离开宝宝去上班”的大道理,这个年龄的儿童是不会理解的,你说“妈妈上班——赚钱——给宝宝买吃的、玩的”太抽象了,很难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他只知道妈妈上班就看不见了,他不想妈妈上班,不愿意看不见妈妈,所以听到妈妈上班,不愿意看不见妈妈,所以听到妈妈上班或看到妈妈上班去,就不高兴,就哭。你是了好安慰他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你和爸爸妈好好地玩,爸爸讲的故事比妈妈讲得更好听,爸爸和宝宝玩的游戏比妈妈和宝宝玩的游戏更好玩。说理也要针对年龄。

愁!孩子恋物情节到底是不是病?

孩子“恋物”是种病吗?很多父母都会为自己家孩子对某些贴身物品的依恋而感到担忧,觉得孩子这样是“病态”的。但是,其实孩子正常的“恋物”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心理需求。

孩子“恋物”是心理需求

亲子依恋是婴幼儿时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它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所谓“皮肤饥渴”,就是说,人存在着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更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会“恋”上被子、枕头、小熊布偶这些物品。宝宝正常的“恋物”行为并不是病态,是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的,只要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宝宝对物品的依恋就不是异常的。通常多数宝宝只是在特定的时候才需要依恋物,如必须抱着枕头或玩偶才可入睡等等。对于这种情形,妈妈一般无需干涉,更不应生硬地制止甚至强行夺走宝宝的依恋物。妈妈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宝宝依恋物的卫生,其他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对物品的迷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那么家长就无需过度担心。除非是宝宝的依恋行为变成了极端状态,几乎要把依恋物品24小时带在身边,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比如奶嘴,如果只在宝宝哭闹不休时拿来使用一下就可以,一旦宝宝经常口含奶嘴不放就麻烦啦,这不仅容易造成门牙突出变形,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蛀牙。更何况嘴巴里整天塞着奶嘴,宝宝就不愿意开口,学习说话的进展也会很缓慢。“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长必须时刻关注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家长一方面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另一方面,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恋物情结有原因

恋物情结有原因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恋物”情结,专家研究发现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很早让宝宝开始在儿童房里单独入睡,初入幼儿园环境变化所导致--陌生环境或陌生人群会给宝宝带来很大的刺激。很多家庭居住条件优越,很早让宝宝在儿童房单独入睡;或者宝宝初入园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出现各种偏异行为,恋物就是其中一种,宝宝会设法通过各种感官来安抚自身的情绪欲望。

父母工作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往往与动画相伴成长--在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宝宝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摸和疼爱。如果父母经常与宝宝分离,由动画片陪伴、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宝宝就会缺乏安全感,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把原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物品的依恋上。

注重让孩子上早教班,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和家长嬉戏玩闹的需求在婴幼儿的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宝宝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还得到了心理上的放松,能够减少紧张感。所以,宝宝所“恋”之物都是那些小被子、毛绒玩具等比较柔软的东西。

妙招帮宝宝转移“恋物”

宝宝出现了“恋物”情结,妈妈该怎么办?在此推荐八大妙招给妈妈们一些帮助。

日常的、无条件地拥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 …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作他的“精神保险带”。

鼓励比惩罚有效--父母需耐心地处理孩子的坚持。有些父母会使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惩罚的意味,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这种影响值得深思。惩罚或给予孩子太大压力,可能会令孩子养成其他更不好的习惯。

孩子“恋物”需引导

养成睡前良好习惯--有的家长为了解脱自己,总是对孩子说:“自己抱一个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子去睡觉。”这为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睡觉时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让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觉。

陪宝宝一段时间--很多幼儿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不会使他对包被、小熊之类物品过度依恋,一定会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儿园的老师,疼他的爷爷奶奶的鼓励,可以转移孩子对物品的依赖。但切记不要因此而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这些习惯。太多的压力或过于强迫孩子,有可能会使孩子更执著地依恋这些物品。

设置情境主动迁移--帮助孩子设定情境或角色,让孩子把所“恋”之物心甘情愿地送给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小手帕,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妈妈可以温和地引导孩子把小手帕送给小宝宝,做个有爱心的小姐姐。

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矫正--三四岁的孩子要比两岁前的幼儿较易改善。应选择孩子压力较少的年龄阶段来矫正,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就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时机。每个转折点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过渡一下再以温和的方式矫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钢筋水泥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人们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们了!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小编总结:孩子正常的“恋物”并不是一种病,家长并不需要过分担忧,但是要注意给孩子引导。

本文Hash:6b92258f4d6d059e03790968253257c94aece3c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