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家长怎么处理?

大部分中国家庭只育有一个孩子,这唯一的孩子从降生那一天起就被无所不能的成年人团团围住,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办,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乖孩子,给他身边的成年人带来欢乐。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其他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家长的焦虑往往成倍增加,因为父母们突然发现,这个肉嘟嘟的小宝贝,居然不懂社交礼仪!他不肯跟小朋友分享,还伸手打人;他不肯跟邻居朋友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他认生、害羞、怯懦、自私、没有礼貌……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倍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克制自己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解决矛盾的冲动。在这里,我们不妨向动物学习学习。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非把他推给“社会”就行了;不干涉孩子之间的冲突,也并非意味着我们袖手旁观,毫无作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从他降生第一天开始的,他的第一任社交对象,就是作为他父母的我们。他与别人的交往模式,都首先在我们这里得到练习,所以,我们怎样跟孩子打交道,孩子就怎样跟别人打交道。我们怎样处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就怎样处理他与别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训练师,是他们社交行为的模板。对于儿童的社交活动,家长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别人“欺负”我们家孩子了,我该怎么办?要不要教他打回去?你可能已经在其他地方读过我写的下面这段文字,不过我认为放在这里,依然恰如其分:童年时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是善良的、人类是可信的、自己是值得存在的。有了这种坚实的安全感,孩子才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很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太谦和了,别的孩子抢他的玩具还打他,是不是应该教他谁要打你就打回去,谁抢你的玩具你也抢回来,或者干脆站在一旁看着谁抢我孩子的玩具我就上去教训他,甚至教训对方孩子的家长,让孩子知道必须抢打争斗,不教育他这些不行,他将来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他谦让别人,别人不谦让他呀!由于我们社会大环境的一些问题,但凡遭遇孩子社交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就跟开水一样滚滚沸腾,家长们生怕孩子眼前吃亏,将来挨欺负。其实这是把成年人内心的担忧和偏颇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所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谓世界的“险恶真相”。孩子尚处于分辩善和恶的朦胧状态,如果我们教给他一套怀疑一切、锱铢必较的作为,他成年后会怎样对 这个世界呢?谁还敢跟他来往呢?如果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善良的环境,他成年后会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他会主动去做善良的事情,他会下意识地寻找并且吸引同样善良的人跟他做朋友,而且他会排斥那些不善良的东西。一旦他很清楚“善”是什么,识别“恶”就不那么难了。无论在哪个社会环境里,一个善良、真诚、谦和、友爱、协作的人,都是受欢迎的,成功的机率也很高。但是如果我们过早地教习孩子打、抢、斗、不能吃亏、竞争竞争再竞争,那他就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恶了,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把世界对孩子涂抹成一片漆黑,会让孩子充满恐慌,甚至失去生活的动力。当一个孩子把恶当成常态时,即便遇到善,他也认不出来,反而会误以为那是异态,并加以排斥。有这样一个真理,你自己相信善良、真诚和爱,善良、真诚和爱才会来到你身边;你敢于做一个善良、真诚和爱的人,你才会体会到这中间甜蜜幸福的滋味。否你总是什么都不相信,抱着那种虎视眈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你心里也不好受。说句大白话吧: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你看这个世界充满险恶,你就会遭遇很多险恶的人和事;你看这个世界充满善良,你就会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就这么简单。今天聊聊有关于‘自私’的话题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在一起玩时,当一个孩子拿着一个玩具,另一个孩子也想玩,而拿玩具的孩子不想给,于是两个孩子为了这个玩具就发生了小冲突。这时往往家长为了面子啊,或是认为孩子‘自私’不应该这样,就会过去对孩子讲道理、劝说,分享给小朋友一起玩之类的话……其实啊,小孩子不会分享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时的孩子正处于建构‘自我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私有意识产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我的!’例如我看过一个阐述孩子这个阶段很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拉了臭臭后,自己偷偷把臭臭包起来装进书包,之后不许任何人动他的书包,包括平时可以动她书包的老师,老师们也都知道她这段时间一直这样,所以都没在意,结果回家后,爸爸打开书包,大吃一惊,问孩子原因时,孩子回答更令人惊诧:“这是我的”我当时看完后就被逗笑了,这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这跟自私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自私’,只是我们成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想象出来这个阶段一般是2-3岁的样子,孩子处在这个时期是不会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他都不会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甚至有可能看到别的小朋友玩的东西都会直接上去抢过来,说成是自己的孩子只有顺利度过了这一个阶段,慢慢明白了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之后,才能逐渐进入下一个阶段,开始明白‘分享’还是那句话,别着急,让孩子慢慢来~另外特别提示注意: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那是一种指导性暗示,除非你想孩子真的向那个方向发展;别被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左右,很多时候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要求孩子……

家长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怎么办

家长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怎么办?孩子对家长无理,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管教不严的结果,或者宠溺过度,让孩子有恃无恐才会对家长无理要求,这样的情况,家长通过掌握一些应对技巧和方法,可以慢慢改变孩子无理取闹的不好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1家长要做到言出必践,从而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我们对孩子承诺的一定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自己情绪好或者事情小,就迁就孩子。这样才能建立父母的威信以及和孩子相处的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感到父母言出必践。孩子所以耍赖,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左右大人,如果我们让他确信耍赖无效,他以后就不会耍赖了,没有人愿意做毫无希望的事。2用“可以”取代“不行”对孩子行为,作为家长的你,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而不是一开口就指责。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说:“晚饭前不准吃糖”,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如果父母说:“可以,饭后我会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更乐于接受。3耐心解释说出感受美国西北大学争端问题专家雷汤普森教授建议,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别敲了,好不好?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是的确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4让孩子二选一美国着名非盈利机构育儿资源主管勒纳表示,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小家伙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鼓励1—3岁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培养其独立性。但是选项不宜过多,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二选一即可。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选择哪个?5亲自示范并告诉孩子《不打屁股不溺爱》一书作者,育儿专家克拉里表示,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恼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比如,2岁的亨利老是爱戳小妹妹,家长可以告诉亨利,“亲亲妹妹”或类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6家长拒绝孩子无理要求的注意事项第一,拒绝的语气要肯定,态度要温和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的态度要明确,并且清楚明白的告诉孩子,语言要简单,必要的解释可以有,但是不要反复唠叨,反复讲道理。拒绝的时候不带情绪,以免激化孩子反感。第二,拒绝的过程中尽量不讨论是非对错家长要明白,自己只需要亮明自己的态度和原因即可,没有必要让孩子必须认可,更不要试图马上说服孩子,允许孩子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家长只是告诉孩子他的想法不能被满足,不代表孩子的想法错误,这是两码事,这样可以降低孩子的不满情绪。第三,对于同样的事情,家长的态度要始终如一,前后一致尤其是要避免家长根据自己的情绪好坏决定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心情好的时候,一呼百应,家长心情不好,对孩子的要求一律拒绝,这样不仅不会给孩子良好的规范,甚至会伤害孩子。第四,同样的事情,家长之间要尽量保持一致有些孩子很会耍小聪明,在妈妈这里得不到,就去找姥姥,姥姥心疼孙子,造成大人之间的不一致,不利于孩子养成一些必要的行为习惯。第五,拒绝孩子的时候要明确一点是拒绝孩子要求的这件事情,不是拒绝孩子。也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对事情有不同意见,这样的意见不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第六,拒绝和满足要结合进行

家长注意不 能对孩子的要求拒绝太多,必要的情况下,需要适当满足,两方面结合进行,才能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本文Hash:8666124425857227e6fb68d59e253dc61e9d38bc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