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宝宝讲礼仪

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这就说明了教育孩子学会礼仪的重要性。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学会礼仪呢?这种本领可以分为6招。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教会宝宝学会礼仪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仪表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因为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理心、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小编总结: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妈妈们教会宝宝学会礼仪。(兼职编辑:李欣儒)

如何引导宝宝讲话?

      “我儿子快两岁了,可还不怎么说话,只会叫妈妈,而且是让他叫时才不情愿地叫,真是急死了,怎么办啊?”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原北京市儿童保健所所长刘兰香教授说,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0至15个月之间就会开始说话,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不会说话,就应该引起重视了。

  据刘教授介绍,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而智能上有所欠缺的孩子也可能不会说话。

  不过,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经常把孩子不会说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听,就不愿开口了;也有极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变得不肯开口。另外,父母少言寡语,或对孩子有求必应,以及监护人变化太快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说话。

  所以,刘教授提醒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多说话,多模仿。比如,让孩子坐在腿上,妈妈指着苹果发音,让孩子摸妈妈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说“苹果”。孩子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

  2、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

  3、把孩子说话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如“宝宝接球”;每天穿衣服时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以便孩子把脚丫、胳膊、腿联系起来。

  4、创造与小朋友社交的环境。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既快乐,又能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5、可给孩子上早教班,系统地开发、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

  刘教授指出,家长要鼓励孩子说话,设法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然地说,因材施教,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如果孩子2岁了还不说话,就应该去看医生。

(编辑:滕清娜)

温馨提示

  关注孩子的健康,了解更多有关幼儿发育的知识,请进入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幼儿发育栏目。

精彩推荐

宝宝多汗与饮食也有关 冬季宝宝怎么进补? 周岁宝宝益智粥

如何引导宝宝快乐如厕

知识充电

新生儿排便的次数和大便的颜色与形状因婴儿的差别而不同,只要婴儿能正常生活和生长,家长不必太介意。

婴儿排便前有各自的神态表现,如突然停止活动、用劲屏气、脸涨得红等等,提醒家长注意观察。

一岁半以下宝宝的腹部和腿部肌肉力量不发达,下蹲和起身的平衡能力较弱,不宜训练使用便器,一岁半至两岁的宝宝可以逐步训练使用便器。

一岁至一岁半的宝贝还不能充分控制自己的排泄,常常在游戏活动或者站着、坐着、走路的时候,就排泄了。

教育提示

●新生儿排便情况不稳定,家长不必进行排便训练,注意及时更换尿布,清洁臀部。

●四个月左右,家长可用固定的“嘘嘘”声刺激小便,用“嗯嗯”声刺激大便,并以固定的姿势抱宝宝排便,帮助他建立条件反射,有利于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让宝宝拿出自己喜欢布熊、布狗、布娃娃等玩具当娃娃,用积木搭一个小便器,教宝宝学着妈妈的样子抱着娃娃使用便器,帮助宝宝对如厕产生兴趣和信心。

●与宝宝一起玩运动量较大的追逐嬉戏等跑跳游戏,促进他肠胃蠕动的能量,提高吸收消化的能力,从生理上帮助宝宝顺利排泄大便。

●粗纤维食物吃得少和饮水量小都会导致宝宝便秘,因此,家长要培养宝宝全面均衡的饮食生活习惯。

●宝宝在正确学会使用便器前,可能会把衣服、便器、手、地面搞得更脏,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责备宝宝,这样会让他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对新坐便器还不太适应,不但坐不稳,而且马桶的冲水声又比较响,还能看见水旋转着流走了,已经有想象力的宝宝担心自己会掉进马桶,或者被水冲走了,所以,他迟迟不敢尝试这个新事物,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宝宝并进行积极引导。

本文Hash:80ef903cf1fa29a9e787ddd3fccfe0822c92133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