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拒绝和孩子的“讨价还价”呢?

1.设定一条底线

在你开始让孩子的声音在家庭决定中起作用时,事先为可能发生的争论设定一条底线,以便适时地结束争论。比如和孩子约定,可以讲条件,但是任何事情的“最终决定权”属于父母,一旦父母作出了决定,便绝不再讨论更改。

可以在平时和孩子一起制定简明、便于操作的规则,逐渐让孩子明白哪些事必须做,应该怎样做。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约定必须严格的执行,规则也不可以随便更改,否则,摇摆不定的底线会让约定和规则失去意义,也让父母失去威信。要知道,大多数孩子的讨价还价都是试探性的,只要父母能坚持原则,大多数孩子会慢慢改变。

2.以精神鼓励为主

“讨价还价”基本上是围绕着物质鼓励进行的。不妨多用精神鼓励,夸奖等,这类鼓励换来的孩子的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它们满足的是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等内在的感受,比如拥抱传达的信息就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3.改变要求的方式

别让孩子觉得你在“求”他,不妨改变提要求的方式,换个角度,把你的真正意图隐藏起来。比如要孩子吃完碗里的饭,可以说:“饭吃不完,饿了没有其他东西吃。”当孩子从你的暗示中认识到后果不妙时,会主动服从你暗示的要求。

4.让孩子承担后果

“讨价还价”浪费的时间往往会影响后面事情的进行,不妨让孩子承担这争论错过了原定看动画片的时间,那么让孩子哭闹吧,但是要让他知道这全是因为他纠缠于“讨价还价”才造成的,责任在他,而且他必须承担这个后果。

孩子“讨价还价”你该怎样做

易鹏妈妈最近被6岁儿子“讨价还价”的行为弄得心烦意乱:晚上,你要求他弹一小时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周末带我去动物园,要不弹完琴我可以吃三块巧克力;早上,希望他在喝过牛奶后刷次牙,他说行吧,但今晚光看动画片不学拼音……易鹏妈妈发现自从在家里“发扬民主”、“与儿子平等对话”后,儿子哪怕在穿什么袜子上,都有得缠搅……

看透孩子“讨价还价”的心理活动

●其实一开始,“交换条件”都是家长主动提出来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坐过山车”,“考到100分,就给你买滑板。”所以,现在在付出辛苦之前,我想知道我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

●为什么大人能熬夜看电视而小孩子不能?为什么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须上兴趣班?这不公平!公平的办法是我能得到一点补偿,比如每星期吃两次肯德基。

●为什么总是大人来发布命令?为什么他们总要来打断我们的游戏,要我们干这干那?可以讲条件,多少可以换回点自由。

一旦孩子习惯于“讨价还价”

●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动状态”

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会丧失所有的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而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当“谈判”成了习惯,每一次“谈判”成功后,孩子就在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

●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争议上

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孩子从家长口中挤牙膏般挤出点“利益”,浪费了双方的时间,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很少。

●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和磨损

最终,你会发现作为家长,你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却还未对晚上睡前洗澡达成协议。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会引发长时间的和谈,你还有权威吗?

●疲惫造成家长情绪失控,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

当家长的耐心用尽之后,孩子倔犟的讨价还价行为会令父母情绪失控,这个时候,民主的家长就成了暴怒的家长。这种从一个极端迅速摆到另一个极端的变化,常常令孩子伤心不已,不知所措。

中止或暂停“讨价还价”的方法

●设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线

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家长应该跟孩子有一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保父母的权威不受磨损。

●限制物质鼓励,倡导精神鼓励

其实,孩子想通过讨价还价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缠搅也难。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让孩子接受讨价还价的后果

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迟到遭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受后果。

孩子和你“讨价还价”咋办

孩子和你“讨价还价”咋办

易鹏妈妈最近被6岁儿子“讨价还价”的行为弄得心烦意乱:晚上,你要求他弹一小时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周末带我去动物园,要不弹完琴我可以吃三块巧克力;早上,希望他在喝过牛奶后刷次牙,他说行吧,但今晚光看动画片不学拼音……易鹏妈妈发现自从在家里“发扬民主”、“与儿子平等对话”后,儿子哪怕在穿什么袜子上,都有得缠搅……

看透孩子“讨价还价”的心理活动

●其实一开始,“交换条件”都是家长主动提出来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坐过山车”,“考到100分,就给你买滑板。”所以,现在在付出辛苦之前,我想知道我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

●为什么大人能熬夜看电视而小孩子不能?为什么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须上兴趣班?这不公平!公平的办法是我能得到一点补偿,比如每星期吃两次肯德基。

●为什么总是大人来发布命令?为什么他们总要来打断我们的游戏,要我们干这干那?可以讲条件,多少可以换回点自由。

一旦孩子习惯于“讨价还价”

●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动状态”

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会丧失所有的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而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当“谈判”成了习惯,每一次“谈判”成功后,孩子就在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

●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争议上

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孩子从家长口中挤牙膏般挤出点“利益”,浪费了双方的时间,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很少。

●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和磨损

最终,你会发现作为家长,你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却还未对晚上睡前洗澡达成协议。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会引发长时间的和谈,你还有权威吗?

●疲惫造成家长情绪失控,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

当家长的耐心用尽之后,孩子倔犟的讨价还价行为会令父母情绪失控,这个时候,民主的家长就成了暴怒的家长。这种从一个极端迅速摆到另一个极端的变化,常常令孩子伤心不已,不知所措。

中止或暂停“讨价还价”的方法

●设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线

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家长应该跟孩子有一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保父母的权威不受磨损。

●限制物质鼓励,倡导精神鼓励

其实,孩子想通过讨价还价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一个家庭,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缠搅也难。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责任做得好。

●让孩子接受讨价还价的后果

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迟到遭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受后果。

本文Hash:0f5f06395635c9c283e3e54378701a465d9a962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