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像农民一样地辛勤劳动!

9月4日星期二

今天一上午又在田里区分缠绕草和大荨麻草。站在蓝天、白云和阳光下,真是一种享受。在大地上劳动,脚下的土地特别地踏实,它不会欺骗我们,只要热爱这片土地,辛勤耕耘,大地就会供给我们果实。热爱土地的人有福了,如果这样的人遭到轻视,一定是这个时代有毛病。

记得上中学时,我曾和同学到农村去劳动,那是因为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需要劳动改造,向贫下中农学习。现在20多年后,我又像农民一样地劳动,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含义,阳光下的劳动使我的思考变得健康。

莎拉老师是位漂亮的老妇人,每天上午她带领一位特殊需要者负责做我们的午餐。今天下午我观看她给特殊需要人上课,她让7人做7种不同的手工劳动,她成了最忙的人,每人需要的指导不一样,我看到她耐心地为一位弱智者讲解,但这人没有任何反应,莎拉却不烦恼、着急,仍做示范给她看。

玛瑞的大女儿说,她不喜欢计算机,也从不用计算机发电子邮件。她用手写信,装进信封,选择邮票,整个过程凝聚着对收信人的感情。她有一个专门的盒子存放朋友、家人的来信,而电子邮件没有这些过程,看完后至多保存10天就删除。

她的观点和我相同,我给女儿的信一律手写,从不发电子邮件给她。

家长应该怎样温柔地纠正“坏行为”

你可能认为,当孩子犯了错,父母就应该严格管教,才能帮他养成好习惯。但是美国心理协会会长AlanE.Kazdin却仍然坚持,在纠正“坏行为”的过程中,一切惩罚手段都是无效的,只有让孩子不断重复“好行为”,同时得到父母有针对性的表扬才能让他越来越“合作”。

在学习温柔地纠正不良行为前,请先来看看何谓“不温柔”,不是说教,更不是体罚,但它们同样可以被归到“变相惩罚”一类,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下面两种方法都是经常使用并为父母所称道的。

变相惩罚,没伤害也没效果

面壁思过

让孩子做错事后冷静一下确实有好处,至少它不会像惩罚那样带来副作用,但在端正孩子的行为方面,收效甚微。父母应该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告诉他为什么抢别人东西或者说脏话是不好的行为。但即使当时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下次碰到类似情况时,他还是容易犯错。因此,给孩子制造机会,让他表现出合作和诚实的一面,并及时称赞他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让他承担后果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看似非常合理,但本质上它仍然是一种惩罚,难以纠正不良行为。

看见孩子在墙上涂鸦,你一定会气疯的,但这时并不是教给他“爱整洁”的道理的好时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制止破坏行为,然后告诉他错在哪里,但别指望他能听懂这个道理。关键在于,等过几天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带着他一起在纸上画画。之后夸他说:“真像个大孩子了,能在纸上画出这么漂亮的画。你能再画一张吗?咱们可以把它贴在墙上。”

温柔的纠正:鼓励和赞美,让孩子记住“好行为”

为什么赞美更有效

研究结果表明,让孩子合作的唯一方法是肯定他的好行为,受到肯定后,孩子一般会愿意多次重复这种行为。比如说,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在他递给玩伴自己心爱的玩具时,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能把你最喜欢的小熊给姗姗玩,真是太大方了!”慢慢地,和朋友分享会成为他的一种习惯。相反,当你强迫他和别人分享玩具时,也许他当时会屈服,但下次碰到同样的事情,他仍然会拒绝。

称赞的技巧

使用夸张的语气称赞他。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很傻,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你太棒了”比“真好”确实更有效。

有针对性地表扬。泛泛地夸“真是好孩子”不如再加一句:“儿子你真懂事,都会自己收拾玩具了。”

肢体接触。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亲吻也很重要。

奖励。在强化好行为的前几个星期,可以承诺给他一些奖励,这不是为了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强化父母对孩子好行为的肯定。

无需过度表扬。当你发现孩子已经很少犯某个错,渐渐养成了自然而然的配合习惯时,你就可以慢慢减少这类表扬了。

孩子不乖,也能表扬?

1.没完没了地闹,不愿去学校……

利用游戏,给他创造练习“好行为”的机会。比如在他无论如何不肯出门的时候,你可以转移话题,给他设计个小小的“陷阱”:“小山,我们今天来玩个新游戏吧!虽然这只是一个游戏,但如果按照我的话去做,你今天就能得到一个小红花哦,准备好了吗?记住哦,咱们就是玩个游戏。小山,先穿上你的鞋。”如果他配合你,那么一定要给出表扬。“你还说没玩过这个游戏呢,你是不是在骗我呀?不然怎么穿得那么快!”这样反复几个回合,让他养成习惯之后,即使不告诉他这是游戏,他也会比以前更配合。父母开始做这个试验前,心里都会打鼓:“这能有用吗?孩子会上这 个当吗?”不过大部分人在尝试了几次之后,都会惊喜地看到变化。

2.做事虎头蛇尾……

地上满是玩具,你让孩子学着自己收拾一下。可是他刚把3个娃娃从地上捡起来,放到沙发上,扭头又开始看动画片了。这时候我们仍然应该表扬他。不过是另一种方式:“妞妞真棒!不一会儿功夫就收好了三个玩具呢。嗯……不过,宝贝儿,下次如果能把这5个玩具都收好那就更好了。”这并不是对孩子的欺骗,我们必须打心底认识到好习惯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每次能比过去进一小步,总有一天能达到最终目标。

想想小宝宝学走路的过程吧!当他摇摇慌慌撞进你的怀里时,你肯定会鼓励他:“宝宝学会走路了!”,而不会说:“不行不行,哪有这么摇摇晃晃走路的?”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是同样的过程,任何一点进步都值得你的称赞。

纠正的方式和时限

父母让孩子“听话”的方式至关重要。当你用平静、礼貌的语言对他提出要求时,孩子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同时,你最好给出明确的指令,而不是使用反问,不然他会觉得自己完全有选择不做的权利,比如“去刷牙吧!”比“是不是该去刷牙了?”更有效。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因此改变坏习惯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同。但是父母可以尝试着连续几天称赞孩子的某种行为,这可以让你练习技巧的应用,而它的效果也更明显。当你创造有利条件让孩子连续5次乖乖吃饭,并且及时给予了表扬,你会发现他真的在进步。在你有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之后,你会发现改变孩子的第二个、第三个坏习惯已经驾轻就熟了。

TIPS:所谓的“坏行为”、“好行为”都是相对而言的,“坏行为”不代表孩子破坏性很强,更不表示他在道德上存在什么问题,也许这只是因为你们在沟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采取一些方式缓解冲突还是有必要的,下面就是适用于“温柔纠正”的行为方式:

顶嘴

拒绝新食物

叫他吃饭没反应

对长辈无礼

摔碎东西

不肯分享

无故发脾气

对同龄人不友好

偷东西

说脏话

“坏行为纠正”之我说

表扬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其他方法就应该坚决杜绝吗?下面三位爸妈也有自己的看法。

薇佳4岁以前,我们很少批评她,4岁以后会批评但肯定不会惩罚。批评她缺点的同时也会表扬一下她的优点。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表扬的确能让她做得更好,如果批评太多,她会越来越不听话。当然我也会讲求一点批评的方法,“比以前也有一些进步,但妈妈希望你以后能更好”这样的批评,小孩更容易接受。其实有时小孩犯错,并不是他的本意,大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我有时发无名火,女儿还挺理解,知道我心情不好,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也理解一下他呢?有时候我觉得孩子肚量比大人大。

――薇佳妈妈

嘟嘟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脾气摔东西,我肯定会批评他,告诉他哪不对。孩子有坏习惯很正常,而我指出他的坏习惯也很正常。而且我觉得批评是必须的,虽然对孩子来说鼓励更重要。但他一旦有好的改变就要及时鼓励。另外,其实好坏、是非的标准很难界定,除了安全问题以外,其他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家庭喜欢乱一点,有的家庭喜欢整洁一点,拿整洁家庭的标准要求凌乱家庭的孩子显然不合适。

――嘟嘟爸

我觉得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你要事先告诉他,这样做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比如我规定,到了吃饭时间必须停掉手里的游 ,但儿子一直不听,我就想出个办法,我告诉他,到点了你可以不吃饭,但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饭吃了。在实行的过程中,虽然有几次反复,但最终结果是他确实养成了和大家一起按时吃饭的习惯。

――山石爸

家长应该变个花样和孩子一起玩!

好奇、探秘是幼儿的共同心理特征。如5-6岁的幼儿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它里面有些什么?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从幼儿的注意特点来看,老师或父母们能“变”出点花样来,也有利于引起孩子的注意,因为幼儿的注意、记忆、想像是不由自主的,是无意的。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也在增长,记忆保持时间越来越长,想像越来越丰富。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多“变”一点儿,会引起幼儿的注意集中和稳定,可以让幼儿听你讲、乐于接受你的引导。

妈妈网专家提醒,此外,多“变”的氛围也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因为幼儿的注意反映了他对周围事物和所完成的活动的兴趣。在兴趣没有消失之前,他一直保持着集中注意力。而当出现新的事物时,便立刻发生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儿童很少长时间地从事同一种事情。如果我们采取多“变”的方法,让孩子从“变”中看到新奇或学会从“变”中得到快乐,孩子就会兴趣大增,激发认真听讲或积极参与活动的情绪。

兴趣是孩子活动的内部动力。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不妨多“变”一点,具体地说可做到下列几点:

一是化平淡为神奇。

比如在讲故事时,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看一看”,“让我们来猜一猜”等等。幼儿园里黄老师采用的方法实际上也是这种方法,只不过不是通过纯语言表达出来的罢了。

二是对浅显的观察给予深度的揭示。

孩子们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孩子,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孩子对太阳落山,天变黑了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如果告诉他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孩子就会再次产生对太阳、地球的认识兴趣。如观察记录中,黄老师不仅用“变”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让孩子在“变”中体会其中的道理,这就能使孩子持续保持良好的活动情趣。

三是鼓励孩子动手操作。

自己亲手变一变。孩子们又大多喜欢动手操作,家长应该利用这个特点。比如,孩子们都见过“做饭”,他们以为自己也会做饭,如果家长做饭时让孩子来盛米、淘米、放水、控制火候(当然家长必须在旁边看着,以防发生危险),孩子就会知道做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尽管前几次的尝试肯定失败,但孩子对做饭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对做饭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由此可知,动手操作能使孩子的认识由表面转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

本文Hash:298c6743c7d0f9a4cc699003d2f8cdec58e75829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