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为什么说我是女儿的大玩具呢?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呵护。父母做孩子的游戏伙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所以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去,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要陪孩子玩耍。可家长毕竟是成人,思想、行为与孩子是迥然不同的。该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怎样和他们一起玩,才能让孩子开心快乐,家长也能从中体验到幸福呢?这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在幼儿眼里,父母不仅仅是他们的游戏伙伴,有时还是他们的大玩具。

女儿依依刚接到我身边时还不到一岁,孩子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我和她妈妈就主动跟孩子玩、逗孩子开心。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相互模仿动作和声音。比如孩子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我们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孩子又模仿我们,继续学着做下去。

还有常见的“躲猫猫”游戏:我先和依依脸对脸玩一会儿,把孩子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她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我再躲到另一边,她又会跟过来。有时我也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如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

这些小游戏,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很简单,却是建立早期亲子关系最理想的途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依依一岁半以后,随着咀嚼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们不时地给孩子剥瓜子仁吃,孩子很喜欢吃瓜子。因为喜欢,所以无论把剥完的瓜子仁放到哪里,她都会去取拾放入嘴中,美美地嚼着。以后每当想吃瓜子时,还会到曾经放过的地方寻找。

孩子再大一点,到两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并且越来越喜爱假想游戏。于是我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起引导作用,而是配合着孩子一起玩。比如当女儿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我就举起双手,当了她的“俘虏”;当依依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我“打针”时,我也只好乖乖地坐下来当“病人”。

每次做家教讲座时,关于让孩子玩耍,都有家长感叹:“唉,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就要舍得花钱。去游乐园玩,那门票都贵得吓人;带孩子去旅游,吃住行一路下来也不是小数目;给孩子买玩具吧,现在的玩具动辄上百元……”

如此说来,是不是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就与快乐无缘,就玩不起了?想想我们的童年,连饭都吃不饱,“玩具”为何物都不知道,可是我们不快乐吗?我们耽误玩耍了吗?当然没有,一块泥巴、一根树枝、一颗石子……都是我们最好的玩具,都能带给我们至纯至美的快乐。

所以,玩耍与金钱无关。正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样,可以说“有钱没钱,玩耍不减”,而且玩耍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也根本和金钱的投入没有任何关联,因为我们做家长的本身就是孩子的一个大玩具。

我和依依玩的好多游戏,金钱的投入是零,但是获得的快乐指数是★★★★★!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有时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就在卧室里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头上顶着一个玩具熊,面部用依依的小裙子包着,身后挂着毛刷子当尾巴,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头冲前,弓腰驼背,撅着屁股,一步三摇地从卧室走向客厅,走近依 依,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我还不时地发出怪叫(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容易吓到孩子)。

听到叫声,依依寻声望去,看到一个大怪物,乍一看,她本能地向后退了一下,喊道:“妈妈,咱家闯进怪物了。”并会发出惊奇的尖叫,见此我就后退几步,见我后退了,她就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兴奋地跳起来,随着我摇摆的节奏蹦跳着、欢呼着。而后我再次向她摇摇摆摆走去,在我快走到她面前的时候,孩子又迫不及待地扑过来,我则快速后退,装出害怕的样子,倒退着从客厅“逃”回卧室。于是,孩子又满含期待地朝卧室张望着,静默了片刻后,我又会以新的“造型”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引发她欢快的叫声……

整个玩耍过程,孩子都在不断发出欢笑声,我也沉醉在这样的幸福之中:能给孩子快乐,能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这不是一个做父亲的幸福吗?

究竟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慢吞吞呢?

着急的妈妈:我的孩子不知道是怎么了,好像心思都不在他该做的事情上。吃饭时要一直催他吃,一碗饭吃到都冷掉了。接下来还要催他洗澡,催他睡觉,他总是说“好啦!马上就去啦!”“这一个”“马上”可能又磨蹭个十几二十分钟。然后每天同样的戏码不断上演,做什么事好像都不着急,跟他没关系似的。早上更让人气恼,早餐常常来不及吃,到幼儿园已经要迟到了,他还边走边玩,一会捡树叶,一会踢石头。有几次我气得打他的手,他又红着眼眶认错,可是才一会,又开始玩了起来!真不知道是我教育的方法不对,还是他哪里出了问题。专家解答:您先别急,其实孩子并没有问题,只是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不管做什么事他都会有很多的联想,所以当他写作业,吃饭,走路,他都可以想象出很多情境或是故事,有的时候他好像也没有想些什么,只是一旦玩得入神,就忘了其他的事情。我们不是常常希望孩子做事情要专心吗?只是我们没法把“玩”跟“专心”连结在一起,其实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专注力的表现,只是他的兴趣点和我们大人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妈妈觉得他做什么都很磨蹭、慢半拍。举个例子,让我们说说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学母鸡“孵蛋”的故事: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院子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如果从父亲的角度去想,是不是也觉得这孩子脑子有问题呢?怎么吃饭时间到了还要三催四请的?但这有问题的孩子长大了,却是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呢!面对这样的孩子,其实家长要花更多的耐心,去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进入他想象的世界。我们不是还特别让孩子去报名参加些美术创意的课吗?所以只要帮着他不要影响了学习,陪着他一起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你也栽培出一个发明家或者创意大师呢!

互动小秘方一、按表操课每件事情都和孩子约定时间。例如:从六点钟开始吃饭,吃到六点半就全部收掉,如果他没吃完,也要按照约好的时间收掉。如果孩子没吃饱,家长可千万别心软了又拿点心零食的,就要让他稍微饿一两次,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他边吃边发呆边玩的习惯。同样的,每天固定九点钟洗澡,在时间快到之前的五到十分钟,妈妈可以先提醒他一下,然后时间到妈妈就要带着他去洗澡。如果他能准时做到,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妈妈可以做个时间表,如果有做到,就画个爱心笑脸,和孩子约定好,达到一定的爱心笑脸就可以有奖励。二、给予自由的时间孩子和大人一样,也需要放松休息的时候,大人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也巴望着周末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所以建议妈妈除了按照上面所说的规定明确的作息时间外,可以每周留一天随他自己的意愿安排。我通常会选择周六,随意让他睡到自然醒,随他想几点吃饭,随他想做任何事,他可以自由支配他自己的时间,要几点洗澡几点睡都随他。这样可以让他在勉强自己每天按照大人要求时间的同时,也能有放松的机会,要不然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反弹而不愿意再配合了。三、进入孩子想象的世界理解和认同 子的想象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这种类型孩子的脑子里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好奇,妈妈要多跟他天马行空地聊,不要有目的性,不要是为了“教导”他什么,就是单纯地编故事,或是玩角色扮演的想象游戏,想象自己是海盗,想象自己是警察……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得以发挥得更好。除此之外,这样的孩子对不了解的事物也会充满好奇,妈妈要鼓励他多发问,然后陪着他一起找答案,这样不但能解决他常常神游在他自己的世界中而耽误时间,又能引导他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成为学习的良好动机。

为什么说爸爸是孩子童心大发的玩具

朋朋爸爸

宝宝点评:我是爸爸童心大发时的玩具

我是爸爸的心头肉,爸爸当然舍不得恶意整蛊我,可是偶尔爸爸也会童心大发,我和玩玩游戏,也算是小小的捉弄吧。

从小到大,我的嘴特甜,特别是对家里的人,简直就是毫不吝惜,所有我会说的好话我全用上了,所以爸爸就给了我一个封号叫“小马屁精”。我这么小,哪懂这是什么意思,我就问爸爸,爸爸说小马屁精就是很会拍马屁的人,可我还是不明白,只能再问。好在爸爸还算有耐心,他拍着我的小屁股,很认真地对我解释说:拍马屁就是拍朋朋的屁股,为什么呢,因为朋朋是属小马的,所以拍朋朋的屁股就是拍马屁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啁,这样就浅显多了,现在我也学会了,我会拍兔屁,拍虎屁,还会拍狗屁,可是我一直弄不懂的是,为什么我每次去拍他们的屁股时,他们都乐得东倒西歪呢?

霖霖爸爸

宝宝点评:稳重而不失幽默的爸爸

别看我的爸爸平时挺稳重的,其实他很会整人的。由于妈妈平时照顾我挺辛苦的,在我刚会说话的B惦,为了让妈妈开心,在爸爸的培训下,我和爸爸有了如下的对话。

爸爸:“我们家谁是劳模?”

宝宝:“妈妈”

爸爸:“我们家谁是党员?”

宝宝:“妈妈”

爸爸:“我们家谁当家?”

宝宝:“妈妈”

爸爸:“我们家谁捣乱?”

宝宝:“妈妈”

晕倒!说了妈妈那么多好话,最后变成了妈妈捣乱,妈妈为我纠正了多次,说是我捣乱,那怎么行啁,我怎么能承认自己捣乱呢?弄得妈妈哭笑不得,爸爸在一旁还偷着乐呢,这就是我的爸爸,稳重而不失幽默的好爸爸、坏爸爸。

本文Hash:64ab2dece5148b3379a511958d734a6ad550e5d0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