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奢”主义育儿的概念呢?

说到“奢”主义育儿,大家首先会联想到物质上的奢侈,例如执行一次花费不菲的行动。然而,我想,我们要说的奢主义育儿,更多地指精神上的奢侈。

给宝宝一次特别的体完全不同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创造条件,让宝宝接近大自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活乐趣;根据宝宝的特点,选择一顶与众不同的爱好去系统培养;做全职妈妈,为了宝宝暂时放弃其他东西,给予宝宝最充分的关爱和照顾;还有比如给宝宝找个外国笔友,让他们很早就了解不同的国家及其社会、文化特点。

这些妈妈都为宝宝的成长了最大的爱,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给他们展示人生和生活的各种精彩,弥补了曰常生活的单调,开阔他们的,丰富他们的体验。

奢主义育儿有这的表现形式,但不论是哪种表现形式,其实都源自父母精神上的奢侈。

对于我们大多数父母来说,育儿观点基本来自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自周围其他人的影响、来自看过的某些书籍,这些观点难免带有片面性和特殊性;是的,父母不是育儿专家,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政策是基本国策的缚代,父母都是“新手”父母。有的父母会认为:真不知道该给宝宝什么。如今的孩子,承受了太多不公正的待遇:不到6岁时就接受小学的文化课,又是写字又是珠心算;上了小学又要学奥数……他们急需回到儿童的正常生活中去,因此,妈妈的奢主义育儿才会有这么多回归自然和回归快乐的内容,其实,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在地上摔泥巴、堆沙子可以让我们玩得忘记周围的一切,饭都可以不吃的;而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手部精细动作以及大脑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都得到有益的刺激和锻炼,好处很多呢!

所以,妈妈网育儿专家认为保护孩子的童心本性,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这个才是真正的“奢”主义育儿。

究竟为什么说我是女儿的大玩具呢?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来自父母的情感呵护。父母做孩子的游戏伙伴,不仅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所以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去,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要陪孩子玩耍。可家长毕竟是成人,思想、行为与孩子是迥然不同的。该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怎样和他们一起玩,才能让孩子开心快乐,家长也能从中体验到幸福呢?这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在幼儿眼里,父母不仅仅是他们的游戏伙伴,有时还是他们的大玩具。

女儿依依刚接到我身边时还不到一岁,孩子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我和她妈妈就主动跟孩子玩、逗孩子开心。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相互模仿动作和声音。比如孩子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我们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孩子又模仿我们,继续学着做下去。

还有常见的“躲猫猫”游戏:我先和依依脸对脸玩一会儿,把孩子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她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我再躲到另一边,她又会跟过来。有时我也借助一些色彩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如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

这些小游戏,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很简单,却是建立早期亲子关系最理想的途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识。

依依一岁半以后,随着咀嚼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我们不时地给孩子剥瓜子仁吃,孩子很喜欢吃瓜子。因为喜欢,所以无论把剥完的瓜子仁放到哪里,她都会去取拾放入嘴中,美美地嚼着。以后每当想吃瓜子时,还会到曾经放过的地方寻找。

孩子再大一点,到两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并且越来越喜爱假想游戏。于是我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起引导作用,而是配合着孩子一起玩。比如当女儿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我就举起双手,当了她的“俘虏”;当依依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我“打针”时,我也只好乖乖地坐下来当“病人”。

每次做家教讲座时,关于让孩子玩耍,都有家长感叹:“唉,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就要舍得花钱。去游乐园玩,那门票都贵得吓人;带孩子去旅游,吃住行一路下来也不是小数目;给孩子买玩具吧,现在的玩具动辄上百元……”

如此说来,是不是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就与快乐无缘,就玩不起了?想想我们的童年,连饭都吃不饱,“玩具”为何物都不知道,可是我们不快乐吗?我们耽误玩耍了吗?当然没有,一块泥巴、一根树枝、一颗石子……都是我们最好的玩具,都能带给我们至纯至美的快乐。

所以,玩耍与金钱无关。正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样,可以说“有钱没钱,玩耍不减”,而且玩耍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也根本和金钱的投入没有任何关联,因为我们做家长的本身就是孩子的一个大玩具。

我和依依玩的好多游戏,金钱的投入是零,但是获得的快乐指数是★★★★★!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有时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就在卧室里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头上顶着一个玩具熊,面部用依依的小裙子包着,身后挂着毛刷子当尾巴,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头冲前,弓腰驼背,撅着屁股,一步三摇地从卧室走向客厅,走近 依依,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我还不时地发出怪叫(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容易吓到孩子)。

听到叫声,依依寻声望去,看到一个大怪物,乍一看,她本能地向后退了一下,喊道:“妈妈,咱家闯进怪物了。”并会发出惊奇的尖叫,见此我就后退几步,见我后退了,她就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兴奋地跳起来,随着我摇摆的节奏蹦跳着、欢呼着。而后我再次向她摇摇摆摆走去,在我快走到她面前的时候,孩子又迫不及待地扑过来,我则快速后退,装出害怕的样子,倒退着从客厅“逃”回卧室。于是,孩子又满含期待地朝卧室张望着,静默了片刻后,我又会以新的“造型”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引发她欢快的叫声……

整个玩耍过程,孩子都在不断发出欢笑声,我也沉醉在这样的幸福之中:能给孩子快乐,能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这不是一个做父亲的幸福吗?

孩子的学习动力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宝贝儿子堑堑今年七岁,上小学一年级。

堑堑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爱玩,不爱读书。书上说得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和大多数妈妈一样,每天都要花很多精力与他的这种天性争斗。

堑堑放学回家,通常都会按我的要求摆开架势做功课。但只要仔细观察,就知道他只是做出个样子,心思全然不在功课上。悄悄地走到他身后,十次中最多也就两三次看到他真的在写作业。另外的七八次就五花八门了:也许正在折一张破纸片,也许在玩着一个别的什么玩意。其实“减负”以后,堑堑必须在家里完成的作业只有一点点,如果他肯静下心来好好做,半小时之内肯定能完成,可他就爱这么磨蹭着,前前后后非得花上两个小时才能把那点作业蹭完。

后来我就规定,做功课的时候,书桌上只准放必要的书、作业本和文具。但这依然不妨碍堑堑走神。那些不能不留下的东西,书、铅笔、橡皮、尺子、笔套轮番成为他的玩具,照样玩出花样,照样自得其乐。每当我发现这种情况,都会大声地制止他。

堑堑小时候我们经常给他买玩具,但上小学近一年来,我不但不再给他买玩具,还把他以前的玩具大部分都转送给了亲戚家的小孩。我认为,上学了就该静下心来好好念书,玩玩具只会影响他的学习。真没想到他居然并不就此戒掉“玩心”,反而变本加厉地见什么玩什么。堑堑从小算是比较听话的,我说他什么他从不顶嘴,包括眼前的事,我一说,他会马上停下来,可是过一会我不在场他又故态复萌,真拿他没办法。

大约一个月前有了一次破例:我决定给堑堑买一件玩具。那天我因为单位有点事回家晚了,回到家里看到堑堑坐在窗台上,小脸蛋紧紧贴着玻璃窗。顺着他的视线往外看,我见到对面楼正对单元的窗台上也坐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男孩,他们两个就这么静静地对望着--这真是令人心酸的一幕,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孩子的孤独。我动了“恻隐之心”,当即告诉堑堑,他可以选择买一样新玩具。堑堑欣喜若狂,立刻说只想要一只溜溜球。

本文Hash:73dc889b0bfe6bf9715e8ece19187c8e71cdc0c8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