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果爱孩子就用爱的目光注视他

请把真正的爱传递给孩子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有位科学家说:“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终将会发现自己还有一种更大的能力,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的文明将迈向一个新纪元。”

父母的爱是博大的爱,会让孩子刻骨铭心,永生不忘。但是,在爱的记忆中,有的爱让孩子幸福,促孩子成长;有的爱让孩子痛苦,令孩子反感。

有的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好,总唠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其结果是孩子真的不行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接受爱的“大口袋”,拼命往里塞,却不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其结果,孩子感觉不到爱,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谁让你生了我,你理所应当要给我爱――于是孩子变得无情无义,自私冷漠。

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认为“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成才”。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第一是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赏识的神情告诉孩子:“太好了!你让我骄傲!”

对孩子,你爱的目光足够了吗?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

与孩子交流时,成人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内藤博士就会停止哭泣。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一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

内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内藤先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男孩显出一副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内藤先生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拒绝回答,内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一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少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先生来帮忙。

这一次,内藤先生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内藤先生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

因为,今天的孩子仍然渴望爱的目光!

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是不是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爱孩子就用爱的目光注视他

请把真正的爱传递给孩子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有位科学家说:“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终将会发现自己还有一种更大的能力,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的文明将迈向一个新纪元。”父母的爱是博大的爱,会让孩子刻骨铭心,永生不忘。但是,在爱的记忆中,有的爱让孩子幸福,促孩子成长;有的爱让孩子痛苦,令孩子反感。有的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好,总唠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其结果是孩子真的不行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接受爱的“大口袋”,拼命往里塞,却不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其结果,孩子感觉不到爱,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谁让你生了我,你理所应当要给我爱——于是孩子变得无情无义,自私冷漠。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认为“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成才”。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第一是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赏识的神情告诉孩子:“太好了!你让我骄傲!”对孩子,你爱的目光足够了吗?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与孩子交流时,成人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93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内藤博士就会停止哭泣。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两岁男孩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妈妈说,一升装的牛奶,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超量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睡不着觉,举止焦躁不安。内藤先生不慌不忙地将白大褂脱下,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对方的眼睛。“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男孩点点头。内藤先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男孩显出一副烦躁和不满的神色,并且把脸扭向一边。内藤先生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拒绝回答,内藤先生的目光一直充满着信赖,口气也十分诚恳。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消失。一年半以后,他的母亲认为可以少喝点儿牛奶了,可男孩说:“大夫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请内藤先生来帮忙。这一次,内藤先生仍然是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那天起,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内藤先生通过这件事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这个口号提出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亲切。因为,今天的孩子仍然渴望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是不是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家长如果爱孩子的话就要懂孩子!

在和一所小学的老师座谈中,我听到一件令人非常伤心和感慨的事情:

在小学五年级的一节劳动课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后来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们关心父母,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髙。有个孩子,回家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椅子垫儿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妈妈下班回家,劈头问道:“写完作业没有?”孩子回答说:“还没有呢。"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孩子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您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呢,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丝毫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说:“你弄这玩意儿干嘛,不写作业!”边说边把孩子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也许长这么大,小男孩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儿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线缝椅子垫儿的时候,一定想象着妈妈回来后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的髙兴劲儿,可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小男孩当时气得直哭,他的心境可想而知,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他对妈妈的爱,一下子转为怨恨,恨妈妈不懂自己的心。

一件本来非常难得的好事就这样顷刻变成了坏事。妈妈的想法我知道。她恨不得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门门功课考100分,将来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她心里真的并不想伤害孩子,她对孩子是一片爱心。

我却认为这位妈妈太不会做妈妈了!她太不懂孩子的心,把孩子的好心当作“驴肝肺”。她的几句出于好心的话,沉重地打击了孩子,伤害了孩子。孩子送给她深深的爱,她回报给孩子的却是冷漠和无情。孩子会在很长时间里不开心,就是做作业也没有心思,没有积极性。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孩子亲手给自己缝椅垫儿,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我相信,善于表达感情的西方妈妈们,如果遇到这种事情,肯定会惊喜地拥抱孩子,好好地亲吻亲吻他。虽然我们东方人在表达感情时,一向比较含蓄,但总要有一句“谢谢”的话,或者起码得有一点儿高兴的表示吧。

心理学家说,我们成年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懂得孩子的心。心理学家还说,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就像这个五年级孩子的年龄,他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是他与父母、亲戚和同伴的关系,对他的心理正常发展关系巨大。如果他经常能感觉到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他,理解他,支持他,同伴也理解和支持他,他就感到安心,就没有什么忧愁和疑虑,面对困难他就有勇气去克服,面对压力他就不害怕和焦虑。

但是这位妈妈的行为却会使孩子怀疑和不解:“我妈妈怎么是这样一个人?”用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这样儿的吗?”如果是心理脆弱的孩子,他会长时间地感到忧郁,会沉浸在一种压抑的心境中,高兴不起来。

我相信,大多数妈妈不会像她那样粗心和暴躁。我之所以引用这个例子,就是认为它具有典型性,就在于它引出了一个话题: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年轻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灵需要,应该重视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

我曾经编制过一个“儿童社会性发展问卷量表”。当我用这个量表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父母中进行测试和比较之后,发现 国父母与澳大利亚父母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差别,那就是,我们中国父母最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认真、刻苦地学习,是不是遵守纪律等等,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孩子情绪和情感表现。而澳大利亚父母却把孩子的情绪、情感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非常重视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孩子是不是髙兴、乐观。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所谓的“文化差异"。意思是说,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老百姓们一向不大管别人的情绪情感怎样。你髙兴还是伤心,你心里感到压抑还是轻松愉快,都不大要紧,不会被别人注意,或者不被认为是什么大事情。你到医院去,说“我病了”,医生会问:“哪儿不舒服?感冒发烧,还是哪儿不合适?”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老是不高兴。”医生会说:“你回家吧,我治不了。”他认为你没病。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医生听到你说这句话,他一定非常重视,他会认真地建议你去找一个心理医生看一看。因为在他们那里,如果一个人情绪、情感上出了问题,会被人们当作大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并不一定说明西方社会先进,东方文化落后。西方人重视人的情感,一方面是文明带来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恰恰是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那里的人们,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由于受教育较多,他们更注意别人心理的需要,别人的情绪状态。负面影响是,由于工业化程度高,社会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到工作、生活的压力,所以容易出现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要不要适当地转变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比如,你“望子成龙”,这并不错,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是,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写啊,念啊,学习,学习,再学习,他就能“成龙”吗?如果他的情绪、情感发展不正常,如果他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他的“努力”和“勤奋”都是被强迫的,如果他冷漠无情,不善于理解别人,他将来会怎样?

我相信,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小学、中学读书时,他的数学成绩不一定比他同班的中国同学好多少,但是他现在的事业宏大,气贯全球,每天有6千万美元进人他的腰包。而在他公司里供职的那些中国雇员,每年的工资也就是几万,最多十几万美元吧。而这些中国雇员当初在班里的学习可能曾经远远地超过比尔.盖茨。

这就是现代的社会竞争。现在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们,将来要参加21世纪的国际竞争,他们竞争得过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洋人吗?这个问题看上去远得有点儿不着边际,.其实一点儿都不远。我敢说,像本文中提到的那位妈妈,如果她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绝对培养不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大事业家的。

本文Hash:83ff0fca6d3f73a9f06a34429d7bb903bce6aaa9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