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如果爱孩子就要敢于说“不”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在他人生的早期阶段,是非常被动的,家长如何“浇水”、“施肥”十分重要。

重视6岁前的时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养成主动性和独立性。”这个阶段,孩子最好不要和父母分离,但也不要过分保护。试着培养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的疑问,不要急于回答,要引导他们去思考。美国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房间,父母会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去完成自己的事。

勇于对孩子说“不”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这种权威不是专制,而是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重用”孩子

可以试着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性格。

坏脾气、不合群要注意

孩子6岁,甚至3岁以前,如果出现“特别害羞”,“摔东西、骂人”、“不敢尝试,说‘我不行’”、“不合群,不跟小朋友交往”等信号,且持续三个月以上,父母要格外注意。

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

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特殊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家长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多去户外和孩子游戏,都是让他们拥有阳光明媚的童年的有效方法。

家长如果爱孩子的话就要懂孩子!

在和一所小学的老师座谈中,我听到一件令人非常伤心和感慨的事情:

在小学五年级的一节劳动课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后来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们关心父母,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髙。有个孩子,回家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椅子垫儿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妈妈下班回家,劈头问道:“写完作业没有?”孩子回答说:“还没有呢。"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孩子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您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呢,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丝毫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说:“你弄这玩意儿干嘛,不写作业!”边说边把孩子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也许长这么大,小男孩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儿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线缝椅子垫儿的时候,一定想象着妈妈回来后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的髙兴劲儿,可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小男孩当时气得直哭,他的心境可想而知,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他对妈妈的爱,一下子转为怨恨,恨妈妈不懂自己的心。

一件本来非常难得的好事就这样顷刻变成了坏事。妈妈的想法我知道。她恨不得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门门功课考100分,将来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她心里真的并不想伤害孩子,她对孩子是一片爱心。

我却认为这位妈妈太不会做妈妈了!她太不懂孩子的心,把孩子的好心当作“驴肝肺”。她的几句出于好心的话,沉重地打击了孩子,伤害了孩子。孩子送给她深深的爱,她回报给孩子的却是冷漠和无情。孩子会在很长时间里不开心,就是做作业也没有心思,没有积极性。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孩子亲手给自己缝椅垫儿,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我相信,善于表达感情的西方妈妈们,如果遇到这种事情,肯定会惊喜地拥抱孩子,好好地亲吻亲吻他。虽然我们东方人在表达感情时,一向比较含蓄,但总要有一句“谢谢”的话,或者起码得有一点儿高兴的表示吧。

心理学家说,我们成年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懂得孩子的心。心理学家还说,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就像这个五年级孩子的年龄,他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是他与父母、亲戚和同伴的关系,对他的心理正常发展关系巨大。如果他经常能感觉到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他,理解他,支持他,同伴也理解和支持他,他就感到安心,就没有什么忧愁和疑虑,面对困难他就有勇气去克服,面对压力他就不害怕和焦虑。

但是这位妈妈的行为却会使孩子怀疑和不解:“我妈妈怎么是这样一个人?”用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这样儿的吗?”如果是心理脆弱的孩子,他会长时间地感到忧郁,会沉浸在一种压抑的心境中,高兴不起来。

我相信,大多数妈妈不会像她那样粗心和暴躁。我之所以引用这个例子,就是认为它具有典型性,就在于它引出了一个话题: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年轻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灵需要,应该重视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

我曾经编制过一个“儿童社会性发展问卷量表”。当我用这个量表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父母中进行测试和比较之后,发现 国父母与澳大利亚父母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差别,那就是,我们中国父母最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认真、刻苦地学习,是不是遵守纪律等等,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孩子情绪和情感表现。而澳大利亚父母却把孩子的情绪、情感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非常重视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孩子是不是髙兴、乐观。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所谓的“文化差异"。意思是说,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老百姓们一向不大管别人的情绪情感怎样。你髙兴还是伤心,你心里感到压抑还是轻松愉快,都不大要紧,不会被别人注意,或者不被认为是什么大事情。你到医院去,说“我病了”,医生会问:“哪儿不舒服?感冒发烧,还是哪儿不合适?”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老是不高兴。”医生会说:“你回家吧,我治不了。”他认为你没病。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医生听到你说这句话,他一定非常重视,他会认真地建议你去找一个心理医生看一看。因为在他们那里,如果一个人情绪、情感上出了问题,会被人们当作大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并不一定说明西方社会先进,东方文化落后。西方人重视人的情感,一方面是文明带来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恰恰是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那里的人们,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由于受教育较多,他们更注意别人心理的需要,别人的情绪状态。负面影响是,由于工业化程度高,社会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到工作、生活的压力,所以容易出现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要不要适当地转变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比如,你“望子成龙”,这并不错,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是,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写啊,念啊,学习,学习,再学习,他就能“成龙”吗?如果他的情绪、情感发展不正常,如果他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他的“努力”和“勤奋”都是被强迫的,如果他冷漠无情,不善于理解别人,他将来会怎样?

我相信,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小学、中学读书时,他的数学成绩不一定比他同班的中国同学好多少,但是他现在的事业宏大,气贯全球,每天有6千万美元进人他的腰包。而在他公司里供职的那些中国雇员,每年的工资也就是几万,最多十几万美元吧。而这些中国雇员当初在班里的学习可能曾经远远地超过比尔.盖茨。

这就是现代的社会竞争。现在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们,将来要参加21世纪的国际竞争,他们竞争得过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洋人吗?这个问题看上去远得有点儿不着边际,.其实一点儿都不远。我敢说,像本文中提到的那位妈妈,如果她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绝对培养不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大事业家的。

如果爱孩子家长就要让他感觉到!

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忙碌奔波的你,也会经常忘记孩子爱的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儿童教育专家海瑞特博士说,让孩子感到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孩子维持真正有意义的接触。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接触呢?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拿出一点时间保持有意义的接触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留出1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在这个时间里你不是父母,也完全抛开你的工作。坐在地板上和刚刚学步的孩子玩玩具;帮助你12岁的孩子做一个手工作业;带着你已是初中生的孩子去买几张音乐唱片。

这时你一定要记住孩子是这个时间的主宰。你要按照他的指导去做,少提建议和约束。这些时间里,孩子能在你面前尽情表现自我,他们才有一种被爱和被接受的感觉。

如果你实在没有15分钟,少一点也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充满爱意地看、听、积极地参与、满足孩子的兴趣。

变化一下语言你对孩子的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不同的词、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语气都能表达不同意思,在孩子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又生气又伤心地说“今天老师冲着我发火了。”你不要马上生硬地说“她肯定有她的理由。”你可以说“你一定感到很尴尬吧!”这样的话表示了你的理解和爱。孩子觉得你是站在他的一边的。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你要纵容他的任何行为,稍后你还是要切入正题,其实在你表示了理解之后,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又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到门前就喊“我们的球队赢了!”这时你不要只答应一声知道了就行了,或者说快把外套挂上。你应该用具体的问题表示你的兴趣和关心,“比分是多少?”“你们怎么踢得这么好?”这样的对话,才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想知道更多,你对他的事感兴趣。对孩子来讲,兴趣是最能证明你的爱的。

耐心表露情感对孩子各种情感的表露要有耐心,父母是孩子情感智力的主要指导者,要抓住每一次孩子不安的机会,告诉他们这种感情的来源,怎样抚慰自己,解决冲突。

在限制孩子行为的同时,也要证实他情感的表露。比如,你刚刚学走路的孩子非要爬到厨房的桌子上,当你阻止他时,他大发脾气,就要打滚。这时你不要抛下他不管,而是要告诉他“因为我不让你爬桌子,你就气得发疯是不是。”让孩子知道每一种情感的来源,并帮助他接受它,慢慢地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孩子在生气、害怕、失望、悲伤和喜悦时最需要父母的帮助,再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建立你们的亲密关系了。

爱和约束并行你有没有意识到爱和约束可以同时表达?对孩子一些错误行为的限制,会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不高兴,但过一段时间,你合理的约束会让孩子知道你在意他,你有兴趣和能力来关心他。

你可以继续说不,不过可以加上一些爱的信息。比如你可以说:“我不允许你骑车去超市购物,那很不安全,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不想让你有一点危险。”

会有一段时间,你可能感到你总是对孩子唠叨、责备。其实,这种建立在爱的基石上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孩子理解的,他们知道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总有你在那里等候。这一点对孩子今后对爱的表达和接受也重要。

你的温暖、值得依赖的反应,会给孩子安全感,使他们更敢于探索,更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们会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

很多研究都表明,感到被爱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学习起来也更有热情。所以你完全有理由、有意识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 阳光中。

本文Hash:cc34a0658dcb18b01ae5bda2a8bf117ec29eb6ee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