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变成“小木偶”

去女儿班级参加家长会。在进行到互动环节时,班主任王老师出了道选择题:你认为孩子听话好吗?A。好;B。不好。家长们有的选“A”,有的选“B”。

这时,王老师笑着说:“家长们先别忙着做决定,先听我给大家读篇小故事吧。”说完,拿出张报纸,读起来:暑假期间,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孩子在厦门搞夏令营,在游鼓浪屿的时候,团长让孩子自己选择游玩的地方,外国的孩子们看着地图,有了许多选择。而中国的孩子虽然在讨论,但提不出一个建议,最后中方老师决定让中国孩子游日光岩,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说好。此时,一位美国老师说了一句话:“你们的孩子,难道连选择都不会吗?”

读完故事,王老师接着说:“大家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会选择吗?对,是我们的孩子太听话了。当然,我不是说听话不好,但如果孩子太听话了,不就变成家长手中的‘小木偶’吗?”

是啊,一直以来,做家长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就拿我女儿来说吧,买什么东西、想出去找小伙伴玩、甚至连上厕所都要我来帮她做决定,我也乐意帮她做选择。于是,每当朋友羡慕我女儿听话懂事时,我都要高兴好一阵子。可今天,当我听完王老师读的这个小故事后,我却再也高兴不起来,相反,感到无比的后怕――女儿不就是故事中不会选择的孩子吗?

孩子听话没有错,但如果听话到没有自己的思想,事事把手中的“线”交由别人左右的话,那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失败和悲哀了。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在教育孩子听话的同时,也应鼓励他们大胆地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家长千万别让我们孩子变成“小霸王”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将无私的爱化为“蜜汁”,让自己心爱的宝贝沉浸其中。但过分的“甜蜜”只能引发孩子内心的“变质”。

现在的孩子任性妄为,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在世小皇帝”。任性的习惯也已经成为当代少年儿童不良习惯之一。孩子们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且固执己见,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

孩子们学会用哭闹与眼泪来威胁自己的父母,或许爸爸妈妈会心软,一切听从了孩子的安排。可是,当孩子独立涉足社会的时候,谁又会对他心软呢?如此四处碰壁,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惨痛的代价。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过分关爱”这一倾向是很令人担忧的。现在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这是一种通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教子做人,首先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溺爱孩子。

近年来,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多。许多父母溺爱孩子,过多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地给予的爱,反而害了孩子,让一个个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粗暴且不尊重人。

正是我们的“极度关爱”、“过分宠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极不正确的观点。

我们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如此平坦,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一生无阻。但事实上,这种错误的幸福观才是孩子最终的“灾难”。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却是不明智的。

所以,我们要提醒父母:小心!无私的爱与溺爱,两者之间离得并不是太远。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情,爱多爱少,爸爸妈妈们很难界定。溺爱只能换到孩子的自私与无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没有把握好疼爱孩子的尺度,一味地慷慨给予,放任年幼的孩子随意行事,超过限度的关爱让孩子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而且,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从不为别人考虑。父母的溺爱使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最终成了冷酷、无情,甚至伤害别人的“坏孩子”。

其实,父母爱孩子,可以慈爱,用慈爱来取代溺爱,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讲明是非与道理,纠正孩子的错误,最后不要忘记补充一句安慰的话语,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的爱仍然存在。

其实,孩子任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的孩子任性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的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不要“硬碰硬”,试着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任性时,我们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和孩子“硬碰硬”,谁也不让着谁。当然,父母的忍让是有限度的,过度忍让又会变化成溺爱。所以,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尺度。

让孩子学会冷静处理

我们和孩子都要时刻保持冷静。如果说孩子的哭闹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我们的暴力也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我们可以冷静分析一下,孩子的要求是 是合理,合理的应予承认,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千万不能迁就姑息。

其实,许多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不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哭累了,孩子自然会停止。等孩子完全冷静下来后,我们再告诉他为什么不去满足他的愿望,是因为他的要求不够合理。

正确的对比让孩子看清自己的错误所在

任性的孩子好胜、自尊心强,可使用对比诱导法,用他所了解的英雄伟人的事迹与其行为对比,让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使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问题,主动改变任性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纠正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家长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任性。家长的任性往往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任性。

此外,切忌以家长的任性来对待孩子的任性。这样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家长实际上起着“示教”与“榜样”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只有先纠正家长的任性,孩子的任性才能解决。

开阔孩子的眼界

家长千万别把孩子逼成特殊需要人

9月7日星期五

午饭遇到Basil老人,他十分热情,领我们参观了一个幼儿园,晚上又来邀请我们参加一个聚会。

我们来到一位女诗人家里,有人读自己的诗,有人读别人的诗,一位先生演奏大提琴,一位胖女士唱歌。女诗人说彩虹由7种颜色组成,这个聚会也是丰富多彩的,各人呈现自己的诗、画、音乐。我们演唱了日本民歌和中国民歌,一位听众高兴得邀请我们参加乡村音乐俱乐部。

中国正处在发展经济向“钱”看的时候,诗歌从日常生活中消失,而在英国还能听到家庭聚会朗诵诗,是不是等人们富裕了,诗歌又会重新回来?

常来玛瑞家吃午饭的92岁老太太玛葛瑞特说她相信有灵魂,有前世,要不然怎么解释为什么有人穷得吃不饱饭,有人却很富。

她问我:“你信仰基督教吗?”

“不!”

“你信仰佛教?”

“不!”

“穆斯林教?”

“不!”

“那你什么都不信?”

“是的!”

这样的问题1个月内已被问过4次,什么都不信似乎有些尴尬,但这是实话。

午饭前,玛葛瑞特问我:“在中国是不是也有饭前感恩?”

我说:“是的。”

“中国是共产党国家,怎么会说这些?”

“少数中国人,如基督徒。”

去年在日本我也被这么问过,中国人饭前饭后什么也不说,让我感到难堪。

朱丽叶非常乐于教我们英语,下午喝茶时我说:“我觉得你很适合给孩子讲故事,也许有一天你可以去幼儿园讲故事。”

“原来我口齿不清,讲得太快,别人都听不懂,后来通过学习训练,我才改变。”

“你特别适合教初学英语的外国人,将来有机会,你还可以到中国来教英语。”

“我对中国一点不了解,从现在开始我要学习中国的事。”她非常高兴。

下午4点,那些特殊需要者在停车场等汽车,我看到他们追逐打闹,像孩子一样开心,他们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有快乐和欢笑,只是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被排除到正常社会之外。看到他们嬉戏,我不能不感动。

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特殊需要的人?除了遗传因素外,我想有社会制度、文化、经济和家庭等原因,康复村仅仅是在人被扭曲、畸变后给予他们帮助,但这样做已经非常伟大了。就像在中国,无力改变应试教育,如果能给予特殊需要的儿童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就是尽了最大努力。

本文Hash:142bbf17c4c4d6328bb9095644f065436cb348c0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