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骏马”应该配好“缰绳”!

人类文明是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应运而生的。我们做任何事都循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轨迹,而不是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随意驰骋,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务必弄清一件事:骏马需要的是缰绳还是锁链?

缰绳能够让骏马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跑得更长、更远;锁链只能让骏马寸步难行。显然,骏马需要缰绳。

回到教育孩子的话题上,我们应该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根“缰绳”约束、引导孩子,而不能用“锁链”将他“绑架”起来限制他的健康成长。这个“锁链”是什么?是被我们格式化的某一条规范以及规范的某个单一侧面。这层意思,通过下面的小故事,会让我们有更加形象、直观的领悟。

分苹果的故事

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在全美挑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以及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分别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结果,有两个人碰巧都讲到了小时候母亲为他们分苹果的故事。而这两个人中,又刚好一位是成功人士――白宫著名发言人,一位是有犯罪记录的人――正在服刑的犯人。现在,让我们来听听他们俩的故事。

那位犯人是这样讲的:

在我8岁那年,有一天,我的母亲给我和弟弟拿来了几个红红绿绿、大大小小的苹果。我一眼就看中了其中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刚要开口,却被弟弟抢先了一步:“妈妈,我要那个又大又红的!”

母亲一听,严厉地冲着弟弟批评道:“不懂事!把好东西让给别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听到母亲这样说,我暗自庆幸自己幸亏没有先开口,于是,我赶忙“聪明地”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

母亲见我这么“懂事”,高兴极了,不仅当即表扬了我,还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作为奖励给了我。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说谎。慢慢地,我不仅学会了骗东西,还学会了偷、抢、打架,总之,为了自己想要的,我总是不择手段,最后终于被送进了监狱。

这个故事和“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都讲谦让,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当年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把小梨留给自己吃的时候,可完全是这个孩子自愿、自发的行为,并非是父亲强迫他做的!上述那位犯人的母亲却是在强制一个懵懂的孩童去做一个“好孩子”,因为在这位母亲看来,只有“把好东西让给别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所谓“闻道有先后”,这世间的每一个道理都是孩子在成长中,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一点一点明白、一步一步构建的;每一种美德也都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一点一点领悟、一步一步形成的。为什么家长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情和喜好,生搬硬套地强加给孩子,并强制孩子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非接受不可呢?再者说,道德的标准决不仅仅只有一条,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从“犯人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只谦让,诚实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母亲看到孩子想要大苹果就仅仅想到谦让的问题,却忽视了孩子是在讲真话,是诚实的表现,这无疑是不全面、不客观、顾此失彼的。

赫赫有名的一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的物理课上,做起实验向来“特立独行”,与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总是背道而驰,所以常常少不了捅出各种各样的“娄子”。老师拿这个“朽木不可雕也”的学生实在无可奈何。出于要为学生负责的天职,老师多次语重心长地建议爱因斯坦不要再学物理,赶紧趁自己年轻改学化学、法律或者任何其他专 。然而“冥顽不化”的爱因斯坦终究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地朝着冥冥中的方向执著地走了下去,直到迈入物理殿堂,成为那里的一颗巨星!试想,假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听话”准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谁来为人类科学史书写那最浓重的一笔?

再想想,虽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不失为一条激励孩子奋发向上的勤奋准则,但如果孩子到大自然里换换空气、活动活动筋骨(或者看一期轻松的电视节目,读一本休闲的小书)能够为大脑注入一些鲜活的氧气,让思维变得更加开阔,让灵感不断涌现,那么,干吗一定非要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一动不动地坐在屋里埋头苦读、点灯熬油上呢?高效率、好效果难道不比一个繁忙刻苦的行为表象重要得多吗?

“知心爷爷”徐惟诚(笔名余心言)在他的一篇杂文《“孔融让梨”的别样选择》中这样写道:“世界是多样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却常常不免要受某些既定的格式所束缚……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然要承认事物的无限多样性,‘条条道路通北京’。但这决不是说没有共同的原则……但是道德的原则也并不只有一条……处理具体行为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规范,不能只抓住某一条,不及其他。”

让我们记住“知心爷爷”的话,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多动动脑筋,多花一点儿心思,进而做到全面一点儿、灵活一点儿、聪明一点儿。切勿用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简单、粗略地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给孩子套上限制其发展的“锁链”,而不是引导、促进其发展的“缰绳”。否则,孩子的性格中就要平添许多缺少主见、缺乏判断力、优柔寡断等负面、消极的因素。

缰绳能够让骏马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跑得更长、更远;锁链只能让骏马寸步难行。显然,骏马需要缰绳。

回到教育孩子的话题上,我们应该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根“缰绳”约束、引导孩子,而不能用“锁链”将他“绑架”起来限制他的健康成长。

世界是多样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却常常不免要受某些既定的格式所束缚……真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然要承认事物的无限多样性,“条条道路通北京”。但这决不是说没有共同的原则……但是道德的原则也并不只有一条……处理具体行为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规范,不能只抓住某一条,不及其他。

切勿用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简单、粗略地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给孩子套上限制其发展的“锁链”,而不是引导、促进其发展的“缰绳”。否则,孩子的性格中就要平添许多缺少主见、缺乏判断力、优柔寡断等负面、消极的因素。

孩子应该几岁入学好?晚上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应该几岁入学好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都表示晚上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甚至有专家表示男孩6岁前入学是灾难。

孩子应该几岁入学好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都表示晚上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甚至有专家表示男孩6岁前入学是灾难。

新年前一天,宜欣拿到了5岁儿子壮壮的《家园联系册》,上面有老师对儿子今年最后一周的情况描述,上面是这样写的:孩子最近心情很好,请家长适当引导。“心情好为什么还要引导呢?”宜欣不解,跟老师沟通后才明白,老师所说的“心情好”是指儿子很淘气,“经常来回走动,坐在座位上常常跟相邻的小朋友打闹、说话、大声唱歌”。而且,宜欣从壮壮嘴里得知,就因为这个“心情好”,壮壮被几次关进了“反思室”。“我应该怎么引导儿子呢?他到底错在哪里?”宜欣很困惑。男孩的教育问题不仅困扰着宜欣。同样也是让许多男孩父母头痛的问题。

中国青少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近日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对男孩教育提出了“男孩危机”的观点,引起了家长的关注。

晚上学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有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提早上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孙云晓提醒说,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孙云晓认为,千万不要让男孩子早于6岁上学,否则那绝对是一场灾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许多。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而此时,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想想看,当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时,谁能理解得更多?谁又能做出更正确的反应呢?

当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把宝贝早早地送进学校,他们往往会得到一个难以相信的结果,儿子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居然还成了问题儿童?在小学里,绝对是女孩的天下,她们聪明乖巧,处事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所以班队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即使与男生发生冲突,发育领先的女孩也完全能把男孩打得落花流水,且不说还有诸多计谋使男孩甘拜下风的。

正是基于对男孩发育迟于女孩的发现,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已经在尝试让男孩晚一年上学,甚至认为这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因性施教”挽救“男孩危机”

孙云晓在书中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叫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孙云晓认为我们一定要有性别意识,一定要充分照顾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

由于我们忽略了男孩、女孩的差别,我们的教育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比方说男孩,因为他们冲动,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他们反应慢,他们纪律差。所以就把男孩看作是问题儿童,对他们的评价非常低,父母也对他们很不满意。

另外是忽视了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男孩爱冒险、爱跑动,许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 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等。比如男孩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跟女孩不一样,作为男孩子教育来说,要给他更多的运动的,动手做实验的,探索的,冒险的,亲身体验的机会,这非常重要。比方女孩子,现在我们许多讲课都是语言讲述比较多,这种讲述女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女孩子大脑的两个半球比较均衡。男孩子呢,由于他正处在荷尔蒙发育当中,他的大脑受到一部分影响,他只有左脑比较发达,他的两个脑半球连接很差,他协调不好。所以男孩子光听语言讲述,听着听着就听不下去了,就开始折腾,小动作多,坐不住。

如何拯救男孩,造就新时代的男子汉?“改变对男孩的态度,建立按照性别施教的教育模式非常关键。”孙云晓提出了4个具体对策: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二是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三是母亲要勇于“放养”男孩;四是学校和家庭要按照性别施教。

孩子应该几岁入学好?晚上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应该几岁入学好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都表示晚上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甚至有专家表示男孩6岁前入学是灾难。

孩子应该几岁入学好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都表示晚上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甚至有专家表示男孩6岁前入学是灾难。

新年前一天,宜欣拿到了5岁儿子壮壮的《家园联系册》,上面有老师对儿子今年最后一周的情况描述,上面是这样写的:孩子最近心情很好,请家长适当引导。“心情好为什么还要引导呢?”宜欣不解,跟老师沟通后才明白,老师所说的“心情好”是指儿子很淘气,“经常来回走动,坐在座位上常常跟相邻的小朋友打闹、说话、大声唱歌”。而且,宜欣从壮壮嘴里得知,就因为这个“心情好”,壮壮被几次关进了“反思室”。“我应该怎么引导儿子呢?他到底错在哪里?”宜欣很困惑。男孩的教育问题不仅困扰着宜欣。同样也是让许多男孩父母头痛的问题。

中国青少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近日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对男孩教育提出了“男孩危机”的观点,引起了家长的关注。

晚上学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有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提早上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孙云晓提醒说,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孙云晓认为,千万不要让男孩子早于6岁上学,否则那绝对是一场灾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许多。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而此时,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想想看,当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时,谁能理解得更多?谁又能做出更正确的反应呢?

当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把宝贝早早地送进学校,他们往往会得到一个难以相信的结果,儿子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居然还成了问题儿童?在小学里,绝对是女孩的天下,她们聪明乖巧,处事伶俐,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所以班队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即使与男生发生冲突,发育领先的女孩也完全能把男孩打得落花流水,且不说还有诸多计谋使男孩甘拜下风的。

正是基于对男孩发育迟于女孩的发现,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已经在尝试让男孩晚一年上学,甚至认为这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因性施教”挽救“男孩危机”

孙云晓在书中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叫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孙云晓认为我们一定要有性别意识,一定要充分照顾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

由于我们忽略了男孩、女孩的差别,我们的教育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比方说男孩,因为他们冲动,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他们反应慢,他们纪律差。所以就把男孩看作是问题儿童,对他们的评价非常低,父母也对他们很不满意。

另外是忽视了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男孩爱冒险、爱跑动,许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 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等。比如男孩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跟女孩不一样,作为男孩子教育来说,要给他更多的运动的,动手做实验的,探索的,冒险的,亲身体验的机会,这非常重要。比方女孩子,现在我们许多讲课都是语言讲述比较多,这种讲述女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女孩子大脑的两个半球比较均衡。男孩子呢,由于他正处在荷尔蒙发育当中,他的大脑受到一部分影响,他只有左脑比较发达,他的两个脑半球连接很差,他协调不好。所以男孩子光听语言讲述,听着听着就听不下去了,就开始折腾,小动作多,坐不住。

如何拯救男孩,造就新时代的男子汉?“改变对男孩的态度,建立按照性别施教的教育模式非常关键。”孙云晓提出了4个具体对策: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二是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三是母亲要勇于“放养”男孩;四是学校和家庭要按照性别施教。

本文Hash:54bb2812949e164b4d605023f3654565d24f89f2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