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孩子的情绪影响他们的行为!

谢过她之后,我将书放进公文包,然后忘得一干二净。一周后我感冒了,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之余,我翻开了这本书。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几行斜体字:

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

接纳他们的情绪!

我靠在枕头上,闭上眼睛。我是否接纳了我的学生们的情绪?我在脑海中回放了那一周跟学生们的交谈:

学生:我不会写。

我:你撒谎。

学生:可我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写的。

我:你想得出来。不要抱怨,开始动笔写。

学生:我讨厌历史。谁关心一百年前发生了什么事?

我:你应该重视,了解你自己国家的历史是很重要的。

学生:可它太枯燥了。

我:不,一点儿也不枯燥。如果你专心听讲,你会发现其实它很有趣。

真是讽刺。我总是对孩子们宣扬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每当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我总是驳回,跟他们争论。我在潜意识里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应该听我说。”

我坐起来,努力回想我的老师是否也是这样对待过我?那是在高中时,我第一次考试不及格,数学老师激励我说:“没什么可难过的,丽兹,并不是你缺乏数学天赋,只是你没有用功而已。你得下决心好好学,你的问题在于学习态度不正确。”

或许他是对的,我知道他是好意,可他的话让我感到我很愚蠢和不舒服。我什么都没听进去,只注意着他的胡子上下抖动,等着他说完了我好走。我的学生对我是否也是这样的感觉?

以后的几个星期,我开始关注学生们的情绪,并做出恰当的反应:

“选取一个你想写的题目是不容易。”

“我了解你对历史课的感受,你在想人们为什么要了解那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

确实管用,我注意到孩子们的表现立刻变得不同。他们点点头,看着我的眼睛,跟我说得也更多。有一天,爱丽克斯宣称:“我不去上体育课,谁也别想让我去!”够了,我一刻也没犹豫,立刻用冰冷的口气说:“你要么去上体育课,要么去办公室!”

接纳孩子们的情绪为什么这么难?吃午饭时,我大声地问简以及同桌的其他人这个问题,并告诉他们我正在读的那本书,以及我的思考。

玛丽亚•伊兹,一位父母志愿者,跳起来为老师们辩护说:“有这么多孩子要教,你怎么能指望自己注意到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简若有所思。“也许能。”她说,“小的时候,如果大人们能关注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今天就不会这么无知。还是让我们正视这个问题吧。我们是过去的经历造就的产品,现在我们又以当初我们父母和老师跟我们说话的方式跟孩子们说话。我知道,即便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我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做到不重蹈覆辙。对于我来说,从认为‘没什么大碍,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擦伤而已’到‘小小的擦伤也是伤害’,这是观念转变的一大步。”

家长千万别让坏情绪影响了我们的孩子

健涵妈妈:儿子好动,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很小的时候看到我们玩电脑,他就开始自己抢鼠标了。

看到儿子乱动,而自己又上不成网,有时很心烦。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因他喜欢开机,还会偶尔想去碰电源,所以很担心。后来老公把电源的开关调高了,儿子够不着了才放下心来。

后来改用笔记本电脑,可没过两天,儿子就把电脑的小键盘用手抠了好多个下来。老公气极了,还忍不住打了他几屁股。不过随着儿子的慢慢长大和对电脑的渐渐熟悉,他现在很少去故意搞破坏了。

女儿的动物记忆法

玲珑狐:我家的亲戚很多,这次带我女儿回家探亲访友的,自然是每家都要走走看看的,有趣的是女儿用她特别的方式记着亲戚们。

回来后爸爸问她,你去看了几个姥姥?几个舅妈?女儿立即转头问我,妈妈,养兔子的那家是哪个姥姥家?兔子?是啊,就是一进门他们就养了八只兔子的。我晕,我哪记得住啊!

原来在女儿的记忆里全部用动物去记,因为人她见得多,动物,特别是活的动物,见得少之又少啊。

别让坏情绪影响宝贝

不会游泳的鱼:这几天事情有点多,心情难免有些烦躁,对宝贝也没有以往的耐心了。昨晚回到家,宝贝要求玩会儿逻辑狗,是数数的那本,这本以前没玩过,所以宝贝总是不得要领。

这时我的无名火上来了,跟宝贝说话的声音便提高了八度。洗澡的时候,本来娘俩会来个互动,可今晚偏赶上我心情不好,想着快给她洗完就行了,于是宝贝闹时我的火气又大了,结果宝贝看到我的样子也大哭起来,用小手打了我。

我检讨,赶紧抱起宝贝安抚了一番,直到宝贝破涕而笑。睡觉的时候,宝贝要求讲两个故事,虽然故事有些长,虽然我讲得口干舌燥,但还是坚持给宝贝讲完,算是对宝贝的一种补偿吧。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情绪引导

这里我们谈论到的情绪引导的对象是父母。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成人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我们“情绪”的产生

在阐述“情绪引导”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情绪”来自于人类“目的性逻辑思维”总结性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借鉴已经储存的“社会经验类信息”、“生活经验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的基础上,完成自我“目的性逻辑思维”编织后,在运用外在表现方式进行逻辑思维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出现与原来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不对等的现象时,所引发的逻辑思维思维不愿意进行自我修改和放弃的外在表现现象,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所谓的“情绪”。

既然如此,父母就应该知道,只有在对某种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进行关注后,才有可能进行自我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编制,也就才有可能出现“情绪”性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而因为“情绪”引发的“目的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情绪性逻辑思维”与可能形成的培育结果

我们知道,成年人在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中,会经常呈现出“平视性”和“仰视性”的社会特性,这种特性会使成年人在与孩子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处于绝对主动的总结性外在表现状况。如果在这个表现状况过程中形成“情绪性逻辑思维”,那么这种“情绪性逻辑思维”就会自然转化成催化剂,会促使绝对主动的“总结性逻辑思维”表现得更为强烈,时间也相对更为长久。

而经常性出现“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会给孩子带来最大的消极,或者是负面影响是:形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被动成长,从而使孩子因为信息的被动采集、储存和交换而形成被动复制逻辑思维和被动编织逻辑思维的状况,最终这种状况会使得孩子逻辑思维形成不完整性、逻辑思维目的不明确性、逻辑思维的延伸性不平衡或缺失、逻辑思维编织长度相对不足以及“复合性逻辑思维”的复合性不完整等等现象。

“情绪引导”与诱发产生的原因

所谓“情绪引导”,顾名思义就是引发“情绪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的客观事物外在表现现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往往会因为对孩子在复制、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偶尔出现的相对“复制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进行过分的关注,而这种“过分的关注”在成年人“俯视性”和“平视性”逻辑思维的作用下,会很容易自主而强烈的引发与之相应的“复合目的性逻辑思维”,其结果自然就形成了“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我们把形成这种“情绪性目的逻辑思维”的过程,称之为“情绪引导”。

下午幼儿园门口,很多父母都在门口等待接自己的孩子,莉莉妈妈看见莉莉被老师领了出来:

孩子:妈妈!

妈妈:老师好!今天莉莉表现怎么样?

老师:挺不错的,就是今天上午参加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在和小朋友打闹。不过没有关系,我已经跟莉莉说,老师相信莉莉一定能够改正。莉莉妈妈,我还要接送其他孩子……。

妈妈:好,您先忙!

老师:好!莉莉妈妈再见!莉莉明天见!

莉莉:老师再见!

老师走后,莉莉被一脸怒气的妈妈带到了旁边:

妈妈:怎么搞得,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纪律?……。

本文Hash:520b76ee02754ccbc5489431befcd0f24a5fb80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