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生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妈妈抱着宝宝,哼着宝宝喜欢的歌曲哄着小宝贝入睡,等小宝宝睡着了再放到小床上让宝宝自己睡,可是这看着再美的画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宝宝要抱着才能睡。这该怎么办呢?新生儿睡眠习惯应该如何培养?育儿生活一定要这么幸苦吗?如何让新生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抱起放不下:看似美好的画面,可是时间长了,你会慢慢发现,常常抱睡的结果是,刚刚把似乎睡着的宝宝放到床上,他就惊醒了,无奈又要继续抱起来,这样反复好几次,怎么会抱起就放不下了呢?

主观因素:父母对新生儿爱不释手,新生儿同样对父母有着强烈的肌肤渴望,躺在妈妈的怀中是最温暖、最有安全感的,这是宝宝非常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如果父母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只要宝宝喜欢就一直抱着不放,久而久之,宝宝的依赖心理产生,再想改正就没那么容易了。

客观因素:新手爸妈对宝宝宠爱有加,但却缺乏一些必备的育儿知识,对宝宝的睡眠状况不甚了解,不知道如何安抚宝宝,如何知晓宝宝的睡眠深浅度,只知道一有状况就抱,这样反而会导致宝宝养成抱睡的不良习惯。

不要抱睡:爱不释手的父母们,请注意,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抱睡说不,这种哄睡方式不但对宝宝没有好处,对新妈妈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助益。

抱睡不仅会让宝宝睡得不深,身体倦曲在妈妈的怀中,无法自由舒展,全身肌肉得不到休息,从而影响到睡眠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宝宝呼吸换气,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时间的抱睡会让宝宝养成不抱不睡的坏习惯,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

刚刚生产后的妈妈,由于分娩后体力大量消耗,身体抵抗力也随之降低,如果经常抱着新生儿睡觉,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休息,拖累妈妈的精神,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从小自己睡,新生儿从出生开始就应该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让他独自入睡,这样不仅睡得香甜,而且也有利于心肺、骨骼的发育和抵抗力的提高。

环境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是宝宝睡眠的先决条件,把一件有你气味的衣服放在宝宝身边,让小家伙的内心充满安全感,有利于进入睡眠状态。

模拟抱睡。对于养成抱睡习惯的婴儿来说,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他改正习惯。先把宝宝放在床上,妈妈侧卧在他身旁,用手环绕着他的体侧,让宝宝感觉到仍然在妈妈的怀抱中,比较容易入睡。

少抱多哄。父母不要过于敏感,当宝宝惊醒或哭闹时,不要急于去抱,可以坐在床边,温柔地拍拍他,抚摸一下四肢,轻声地哄哄,就会赶走宝宝的恐惧,让他重新进入甜蜜的梦乡,同时也能帮助宝宝慢慢习惯这种方式,对以后独自入睡有好处。

让宝宝能够安然入睡,也是一门育儿学问,家长们千万不要举得宝宝可爱就抱着宝宝睡,这种做法对于以后宝宝的睡眠习惯建立会有很大阻碍。

如何帮新生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新生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并且睡眠是宝宝成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帮助新生宝宝养成主动的睡眠习惯。何为主动的睡眠习惯呢?就是让宝宝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自动入睡,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因素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宝宝的睡眠环境。

所谓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指小宝宝能在适当的时候自动入睡。正常新生儿睡眠时间大约在18-22小时,正常婴儿每天需要睡眠14-18小时不等,月龄越小,需要睡眠的时间就越长。另一方面小宝宝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睡眠是一种“节能”的最好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如何才能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这可是一项重要的育儿技能,各位没有经验的新爸爸和新妈妈可要注意看了。

要培养小宝宝自动适时入睡的习惯,家长应该为预定入睡的时候创造一个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清新和室温适宜的良好睡眠环境,然后让小宝宝入睡。

小宝宝的睡姿可随意,有些小宝宝似乎觉得俯卧比较舒服,但此时您应注意勿让小宝宝的脸部压着枕头以至窒息。在小宝宝的睡眠过程中,家长要定时检查一下,以防衣物阻碍小宝宝的呼吸。这样坚持半个月,通常您的小宝宝可慢慢形成自身的生活节律。

每当到了要睡觉的时间,家长就应该给宝宝创造一个最为适合的睡眠环境,这样宝宝就能安然入睡了。长此以往,宝宝自然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当需要睡觉的时候,宝宝就能主动的入睡,这样既让我们父母省了很多麻烦,对于宝宝的健康和成长发育也是十分有利的。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孩子的睡眠和成人的睡眠不同,那么睡眠时间也是因人而异的长期睡眠不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许多重要的生长激素都在深睡眠期分泌。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不好,还会引起儿童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等等。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眠不足普遍存在

睡眠时间不足在学龄期儿童中的发生率正在明显上升。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我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的调查,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一般说来,现在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是10小时,中学生是9小时。而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在青春期开始会出现一个生理性“节律延迟”,即昼夜节律往后调整了2小时,比如原来晚上9时的睡觉时间可能延迟到11时左右,相应的早晨醒来的时候也会延后2小时。

“但与这一生理调整不匹配的是,中小学生的上学时间通常在早晨8时左右,大多数学生6时30分左右就要准备起床,这势必导致其睡眠不足。”专家对此忧心忡忡。

另外,课业压力的增加、课外兴趣的学习、夜间娱乐,尤其是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学生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那么,科学的睡眠时间到底是多少呢?

其实,每一年龄阶段对睡眠的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新生儿因为脑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持续时间较短,容易疲劳入睡,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要20个小时;而1周岁左右,睡13至14个小时就可以了。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时间通常在12小时左右,小学生需要10小时睡眠,中学生需要9小时睡眠,而大学生或成人则需要8小时左右。

而从每个个体的角度来讲,睡眠时间又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的。睡眠充足与否,首先看孩子早晨是否很容易被唤醒或能自然醒?醒来后是否精力充沛?孩子白天的情绪及行为是否比较稳定?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以佳佳为例,如果孩子虽然睡得少,但精力充沛,注意力和情绪都很稳定,说明10小时左右的睡眠对他来说已经足够。”这是专家给出的判断。

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科学睡眠不仅与时间有关,更与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关。

给家长提出3条建议,希望从孩子小时候就应该以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学会自助入睡。

首选,要坚持严格的入睡前行为限制。新的入睡前行为规范,应该由父母与孩子很好地沟通,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希望他(她)在睡前做到哪几点,如睡前不再玩游戏、不再吃东西、不再看电视等,只要做到这几点就能睡个好觉。

其次,设定一个合适的上床时间。家长一旦根据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设定好上床时间,就一定要每天保持一样,不要轻易改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内在的生物钟。

再则,建立良好的入睡前常规,包括平缓、舒适的活动,如洗澡和入睡前的故事等,尽量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入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完成入睡前常规后,家长应该在孩子还清醒的时候离开。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靠自己入睡。”

家长要告诉孩子,会在他睡觉的时候离开他的床或房间,但过会儿会再回来。离开的时间可逐渐延长,期间不要去哄孩子,也不要去跟孩子说很多话。反复几次后,就会奏效。

家长还有两个误区

儿科门诊中,临床医生碰到的“睡眠障碍”患儿家长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年轻父母十分担心新生儿在夜间惊醒、哭叫等现象,认为孩子得了大病。其实,这样的情况在3~4岁以前的婴幼儿十分常见,不必过分担心。只需让孩子避免在白天 过度兴奋,夜惊的现象就会减少。

二是针对中小学生睡眠减少,家长会采取“睡上一整天”这样集中补眠方式来弥补。长期使用这种方式会造成昼夜节律混乱,进而产生真正的睡眠障碍,对身心造成影响。

小编总结:孩子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的,家长要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督促孩子睡觉,避免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影响孩子发育。

本文Hash:6aa21cc342a12439f7b64817926681b7669d433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