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黄营养珍贵如何正确给BB吃?

宝宝在4-6个月月龄时,就要开始添加辅食了。婴儿辅食中少不了一种重要的食物原料——蛋黄,尤其是家中自制的辅食,蛋黄是必不可少的。

1、如何正确给宝宝吃蛋黄

或许有新手妈妈疑惑,鸡蛋营养如此丰富,为何取蛋黄舍蛋清?因为鸡蛋的营养几乎都集中在蛋黄内,蛋黄是鸡蛋营养的精华所在,含有丰富的铁、磷脂型DHA、卵磷脂、胆碱、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营养,而且宝宝更易消化吸收;蛋清中含有的白蛋白和卵清蛋白宝宝不易消化吸收,而且容易引起宝宝过敏,所以宝宝不宜过早食用蛋清,建议宝宝1岁以后再食用全蛋。

蛋黄富含珍贵的磷脂型DHA、卵磷脂、胆碱、脂溶性维生素、单不饱和脂肪酸、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其中的卵磷脂可提供胆碱,有助于宝宝的大脑系统发育。但是,我们的喂养方式有时并不能让宝宝完全吸收,甚至有1/3以上的宝宝对煮蛋黄不吸收。那么,如何吃才能让宝宝稚嫩的肠胃消化掉蛋黄呢?

2.如何让宝宝更好地吸收蛋黄营养

下面介绍一种易于消化的“蛋黄水”,则可能更加适合小宝宝哦:

在奶锅里加少量水。宝宝一次吃多少毫升奶,就加入多少毫升的水。把鸡蛋打入碗内,然后用勺子捞出蛋黄,因为蛋清的黏稠性,此时并不能彻底去掉挂在蛋黄上的蛋清。将捞出的蛋黄放入加了水的奶锅里,并划破蛋黄外面的膜,别小看这层透明的薄膜,就因为这层膜,所以宝宝才不消化。

划破蛋黄后,蛋黄液流出来,然后在水里涮涮蛋黄膜,用勺子捞出。如果还有剩余的蛋清在水里,会很清楚地显现出透明团状或条状,也很容易捞出。然后就可以开火煮蛋黄了,边煮边搅,待水煮沸即可,此时奶锅里便是黄灿灿的蛋黄水了。

把煮好的蛋黄水灌入奶瓶,混着奶粉摇匀,就可以喂宝宝了,当然也可以单独喂。待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时,就可以不再用这种方法挑出蛋黄膜了,那时宝宝的肠胃和消化功能增强,鸡蛋怎么做,宝宝基本上都能消化了。

如何正确的给宝宝吃鸡蛋

很多妈妈都知道鸡蛋的营养丰富,所以当宝宝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妈妈最先想到就是给宝宝吃鸡蛋。妈妈们怎能错过给宝宝补充营养的机会呢?可是鸡蛋到底有什么营养,怎样吃才更有益于宝宝呢?下面就跟私房话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多大可以吃鸡蛋?

宝宝在4~6个月大时,如果看到别人吃东西小嘴也蠕动着,这时就可以给宝宝加鸡蛋了。加鸡蛋是由蛋黄开始。妈妈将煮熟的鸡蛋剥去皮,取蛋黄,开始时只能将1/4个蛋黄用少量水研碎食用,以后逐渐加至1/2,最后到1个。蛋黄可以拌在米粉中吃,也可以取鲜橙汁一两勺,做成橙味蛋黄泥,这样有利于蛋黄内铁的吸收。

初次添加蛋黄时,要观察吃过后皮肤有无出现皮疹、荨麻疹、呕吐等过敏现象,因为婴幼儿免疫力较弱,对新品种食物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鸡蛋的营养有哪些?

鸡蛋是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辅助食物。那么鸡蛋都有哪些营养呢?

富含蛋白质

鸡蛋含丰富的优质蛋白,每百克鸡蛋含12.7克蛋白质,两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大致相当于3两鱼或瘦肉的蛋白质。鸡蛋蛋白质的消化率在牛奶、猪肉、牛肉中也最高。

富含氨基酸

鸡蛋中蛋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赖氨酸也相当充足,而豆类和谷类分别缺乏这两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将鸡蛋与谷类或豆类食品混合食用,能提高后两者的生物利用率。

鸡蛋好营养该如何给孩子吃

  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含有蛋白质、脂肪、卵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其中卵磷脂和卵黄素是婴幼儿身体发育特别需要的物质。但是,是不是鸡蛋吃得越多越好呢?

  一两岁的孩子,每天需要蛋白质40克左右,除普通食物外,每天添加1个或1个半鸡蛋就足够了。婴儿补充铁质需要吃蛋黄,开始时只能将1/4个蛋黄研碎,放在奶糕中食用,以后逐渐加至1/2—1个。如果让孩子每天吃几个鸡蛋,超过了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胃肠负担不了,就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鸡蛋具有发酵的特性,如儿童的皮肤生疮化脓,吃了鸡蛋会使化脓加剧。

  有的家长用开水冲鸡蛋加糖给孩子吃,由于鸡蛋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卵不能完全被烫死,容易引起婴儿腹泻与寄生虫病。如果鸡蛋中有“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儿童会因吃了被这类细菌污染的鸡蛋而得病。民间有吃生鸡蛋治疗小儿便秘的。这不仅治不了便秘,还可能引发“弓形虫”感染。这种病发病较急,全身各器官几乎会受到侵犯,常常引起肺炎、心肌炎、斑丘疹、肌肉和关节痛、脑炎、脑膜炎,甚至导致死亡。

  小儿体内各种脏器都很娇嫩、脆弱,尤其是消化器官,经不起强烈的刺激。鸡蛋是一种难以消化的食物,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适量,不要认为吃得越多越好。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煮熟,以吃蒸蛋为好。不宜用开水冲鸡蛋给孩子吃,更不能给孩子吃生鸡蛋。

上一篇,宝宝要多吃 下一篇

本文Hash:0d504a4a644efc32e6c72fa70d10ae5ebf20a0d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