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晚 家长别着急

  案例:儿子隆隆学说话真是个令人吃惊的过程,好像昨天他还只会叫“妈妈”,而今天他就会蹦出一些词,甚至一些短句,连我都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学来的。我不禁感到欣慰,因为从此以后隆隆就能够表达一些意思了。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有时我根本无法听懂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譬如隆隆能够清楚地说出“我要吃饼干”这样的话,但是还无法找到词汇来表达他的挫折、悲伤或者害怕,这时他仍旧只能又踢又闹……隆隆妈妈

  专家分析:孩子学会说话,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孩子的大脑在10岁前捕捉和反馈信息的能力比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强。如果能在这个阶段,通过极其自然、温和、有效的方式帮助他拓展词汇量,对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不过,需要讲究方法。

上一篇

1/3

下一页

家长别急着对孩子的新社交说no

昨天刊发《暑假生活=打理“庄园”“织围脖”?》一文后,不少读者和专家纷纷发邮件积极参与讨论。其中,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等专家认为,别把孩子当成罐头里的“沙丁鱼”,对于社交网站这一新鲜事物,家长别急着说“不”,孩子不可能在真空的环境下成长,关键看如何引导。

独生子女希望被关注

社交网站为何会在青少年群体中风靡?读者韩女士说,目前的中小学生群体是网络一代,是在互联网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一直在吸收和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社交类网站形式新颖,有游戏、信息、照片、视频、音乐甚至3D动画等,改变了单一的文字信息模式,很符合习惯‘读图’的中小学生的胃口。”

“孩子们在网站上互动做游戏,发表观点,正反映了他们希望被关注的心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说,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普遍希望展现自我,被人关注、认可。而一些社交网站恰恰提供了这种环境,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话语权。“由于大多数参与者都是同学,网络环境显得比较真实,也可以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感。”

还有一些读者认为,中小学生暑期泡社交网站,实际上也折射出他们生活的单调枯燥。读者吴路说,孩子不喜欢独处,而现在的居住环境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小孩子从来不缺玩伴,而社交网站正好给这些“笼中之鸟”创造了一个交往的环境。

不要轻易扣上沉迷“帽子”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不会沉迷于社交网站,从而引发另一种网瘾?心理专家指出,其实不必一逢网络事物必谈沉迷,也别轻易给孩子“扣帽子”。国家心理咨询师、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者何日辉说,诊断是否患有“虚拟社交依赖症”,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第一,至少要表现出由于沉迷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影响到个体的社会交往功能;第三,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有三个月。

市教科院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说,这是一个网络化时代,孩子们无法彻底与网络隔绝,对待社交网站仅用“堵”并不合适,关键是合理安排使用电脑时间。现在不少儿童社交网站引入“防沉迷”设置,家长也可以此为灵感,和孩子商议制订“上网契约”。一些儿童社交网站也有规定:晚上24点至早上6点关闭服务器;设定每个孩子的连续上网时限为45分钟,定时提醒运动一下;孩子们每天连续在线两个小时,就不能获得“摩尔豆”(一种虚拟的奖励),游戏速度也会变慢等。

乐善耀建议,家长可每周规定一定的上网时间,超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孩子要受到相应处罚,以此建立起“上网需节制”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顾骏认为,如果家长将孩子的暑假生活安排得丰富些,不只是弹钢琴、学画画等,还可以让他们参加夏令营、社区活动,安排周末郊游等,这样,压缩了孩子在网上消磨的时间,他们对于社交网站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

不妨当作亲子沟通新方式

“番茄妈妈”许铭认为,无论何时,家长和孩子应该建立共同的语言环境,不妨将社交网站、微博等当作亲子沟通的新方式。许铭说,孩子沉迷于某样事物,其实源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断档”。孩子喜爱玩社交网站,起初都会兴奋地和家长讨论,如果家长表现得很反感,或者拒绝倾听,则会给他们传递“父母不愿了解自己”的信号。等到孩子再深陷其中时,就会对教导和制止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不愿意再作交流。“最好的办 是一开始就介入,家长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了交流基础,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动向,及时纠正。”

于海教授建议,家长与孩子的网络沟通别太“刻意”。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申请了微博,自己也去申请,结果关注对象中只有一人——自己的孩子。孩子觉察出来以后,会表现得很反感,认为父母其实是在监视自己。家长可以通过微博与孩子分享新鲜信息,通过社交网站与孩子一起建设“庄园”,也可以参与、评论孩子在网站发起的话题等,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孩子说话晚怪家长

“我儿子快两岁了,可还不怎么说话,只会叫妈妈,而且是让他叫时才不情愿地叫,真是急死了,怎么办啊?”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原北京市儿童保健所所长刘兰香教授说,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0至15个月之间就会开始说话,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不会说话,就应该引起重视了。

据刘教授介绍,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而智能上有所欠缺的孩子也可能不会说话。

不过,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经常把孩子不会说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听,就不愿开口了;也有极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变得不肯开口。另外,父母少言寡语,或对孩子有求必应,以及监护人变化太快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说话。

所以,刘教授提醒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多说话,多模仿。比如,让孩子坐在腿上,妈妈指着苹果发音,让孩子摸妈妈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说“苹果”。孩子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

2、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

3、把孩子说话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如“宝宝接球”;每天穿衣服时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以便孩子把脚丫、胳膊、腿联系起来。

4、创造与小朋友社交的环境。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既快乐,又能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5、可给孩子上早教班,系统地开发、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

刘教授指出,家长要鼓励孩子说话,设法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然地说,因材施教,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如果孩子2岁了还不说话,就应该去看医生。

本文Hash:93223401b38f839ea7e5a3c402d3f62e390dff0f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