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宝宝分类能力的四个小游戏

  两三岁的宝宝就已经能认识很多不同类别的物体,例如玩具、食物、衣服等等。更为神奇的是,这些小家伙还能将这些不同类别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能力是衡量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让宝宝及早挑战、掌握分类对于他们以后学会推理、辩论以及形成数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挑战分类指标1——形状

  对于小宝宝,可以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以及水果、小动物等简单的物体进行分类训练。虽然不一定能叫出物体的名称,但通过引导,可以认识到物体之间形状的不同,并在大人指导下进行分类,同时在分类中学习物品的名称。

  形状游戏:树叶有形

  游戏目的:锻炼宝宝按形状归纳整理的能力。

  游戏方法:理一堆形状各异的树叶,让宝宝按照不同的形状分别归类,比如:椭圆形的放在一起,长条形的放在一起,心形的放在一起。同时还可教宝宝认识树叶的名字:细细长长的是柳叶,扇形的是银杏叶,椭圆的是榆树的叶子……

  游戏提示:家长可以先每样挑出一片,放在不同的位置,或者按照树叶的形状描好轮廓,让宝宝按父母的提示再依次分类整理。

  挑战分类指标2——颜色

  用颜色分类,有利于培养宝宝区分不同的颜色,以及学习各种颜色的名称。

  颜色游戏:缤纷果篮

  游戏目的:促进宝宝按颜色分类的能力。

  游戏方法:准备几个容器,比如一个红色小桶、一个黄色小盆、一个绿色水果篮;再准备一些红的、黄的、绿的蔬果,让宝宝把它们按颜色分类放置,把红色的蔬果放到红色的桶里,黄色蔬果放在黄色的小盆里,绿色蔬果放在绿色的水果篮里。

  游戏提示:在这里,要强调色彩的一一对应,如果宝宝认识颜色就直接要求,如果宝宝还不清楚就告诉他要放到“一样颜色”的地方。

  挑战分类指标3——大小

  对于小宝宝来说,在相同种类物体中区分大小、长短、高矮,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分类培养。

  大小游戏:大鞋小鞋

  游戏目的:锻炼宝宝按大小、长短、高矮等分类整理的能力。

  游戏方法:先拿出一双大人的鞋子和一双宝宝的鞋子给宝宝看,跟宝宝说:“大鞋子‘大’,小鞋子‘小’。”然后让宝宝模仿着说“大”与“小”。再拿出鞋柜里所有鞋子,让宝宝按大鞋与小鞋区分后,再分类整理回去。

  游戏提示:当然,还可以用衣服、水果等进行大小分类游戏;也可以用长短不一的铅笔、木棒等进行长短分类游戏。

  挑战分类指标4——名称

  让小宝宝逐渐从家庭中以及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到一些常见物品的名称。按物体的名称进行分类培养,也是进行分类培养常用的。

  名称游戏:玩具与水果

  游戏目的:教宝宝认识物品,并按名称进行分类。

  游戏方法:准备2个盆子、一些水果和一些玩具。先给宝宝做示范,拿起一个水果,告诉宝宝这是“水果”,然后将它放进一个盆子;拿起一个玩具,告诉宝宝这是“玩具”,然后将它放进另外一个盆子。再指导宝宝按“水果”与“玩具”接着分其他水果和玩具。

  游戏提示:一开始可以用区别大的事物进行游戏,慢慢地再细化指标。

  (实习编辑:刘琴)

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的小游戏

宝宝的社交能力_01.jpg"/>

玩游戏不等于荒废时间

如果宝宝有份工作的话,那么他的工作就是“玩”。你可能会说,玩?别人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培训班”,我家孩子却在玩,不是“荒废”时间,输在起跑线上可了得?

其实,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培养形式。今天,小编就针对提高宝宝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给各位爸妈提供和宝宝一起玩游戏的思路。

你们知道吗?

有专家指出,很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造成的。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快乐、事业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让宝贝的未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快乐、积极、自助、助人、合群、谦让的能适应社会的人呢?

提升宝宝社交能力的小游戏

1.宝宝0-1岁时:

1)轻轻爱抚宝宝,温柔与他讲话

当宝宝某一次突然做出鲁莽的举动,比如莽撞地摘掉你的眼镜。不要板脸,不要呵斥他,慢慢取下眼镜,重新给他示范一遍。

2)变化面部表情逗宝宝笑

当宝宝看到成人的面部表情发生变化,比如乐呵呵笑时,他能体会到与人互动时会很开心。宝宝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在笑声和愉悦的情绪中学会与人交往,对培养良好的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宝宝1-3岁时:

宝宝1岁以内时,社交圈子只限于父母、亲人。在宝宝社交能力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宝宝在熟悉的环境里非常活跃,但在生疏环境中则会拘谨,甚至胆怯。因此,给一至三岁宝宝准备的小游戏的目的,就是提高宝宝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早期的社交能力。

1)呼唤名字

游戏过程:1岁多时,父母可以引导宝宝用名字称呼自己。比如宝宝要吃橙子时,当你给宝宝剥橙子皮时说:“谁要吃橙子啊?”或者拿着人物玩具问宝宝:“你好,我是光头强,你叫什么名字啊?”这样的方式都可以引导宝宝用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大人还可以以洋娃娃的身份送给宝宝礼物,说:“这是洋娃娃送给你的。”教宝宝拿着礼物学说“谢谢”。

宝宝与父母最亲近。当父母在家为宝宝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培养宝宝敢说话、爱说话的习惯和能力,宝宝在外时也会自信满满,敢与他人交往。

2)打电话

游戏过程:父母引导宝宝打电话,如:“晚饭做好了,快给妈妈打电话,问问她什么时候回来?”之后爸爸也可以继续引导宝宝,“还想给谁打电话吗?”,让宝宝自由想象。然后爸爸可以模仿对话者,与宝宝即兴对话。

通过打电话,让宝宝认识了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与父母、亲人最初的情感交流,奠定了日后宝宝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3)交朋友

游戏目的:让宝宝学会基本社交礼仪并学会分享。

游戏过程:当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时,鼓励宝宝主动与其他宝宝打招呼,并互赠糖果,交换小礼物,和他人一起分享。同时学习礼貌用语“谢谢”。在游戏结束时,引导宝宝说“再见”,并作出相应的手势。

温馨提示

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动作或者语言给孩子展示如何与他人接触,微笑、问好、表达见到他人的兴奋等等。比如说,当有人来家里做客,让宝宝来到客人身边欢迎他。与此同时,父母应给宝贝做好“分享”的模范,这样他将来就会运用到其他场合。分享是用行动表示友好,在生活中,父母应该经常鼓励宝宝和您或者和其他孩子分享。

小游戏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

1.打电话

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力量,手的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玩法:妈妈与宝宝一块做“打电话”的游戏。妈妈先按电话号码,让宝宝也来按电话号码,妈妈模仿电话铃声,之后妈妈与宝宝用电话通话。增加游戏的乐趣。

准备:玩具电话两部

2.装豆子

目的:发展小手肌肉的灵活性,以及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家长演示放豆的过程,突出两指捏豆的动作,豆子放入瓶中后摇一摇,使之发出声响引起宝宝的兴趣。家长再引导宝宝如何从瓶中取到小豆,先由宝宝自己进行探索,宝宝不能解决时,家长再示范将豆子从瓶子中倒出。家长与宝宝一同游戏,玩后与宝宝一起将玩具收起来。

准备:花生豆、矿泉水瓶。

3.我会舀东西了

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精细动作,学习使用勺子,为宝宝独自吃饭做准备。

方法:将纸球放在小盆里,宝宝坐在小盆旁边。妈妈先示范用勺子来舀纸球,然后把勺子递给宝宝,引导宝宝用勺子从小盆里舀纸球,舀起再倒回盆里。等到宝宝动作熟练后,可以让宝宝把舀到的纸球倒进小碗里。

准备:勺子、盆子、纸球若干。

4.小棒钻洞

目的:训练宝宝手指捏取小物品的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方法:家长示范将小木棒从瓶口的小洞中防入,引导宝宝:“噢,小棒要过山洞了。”让宝宝将小棒从小洞中放入,开始时如果不会,家长可以手把手地帮助宝宝。

准备:瓶子、小木棒若干

5.画一画

目的:发展宝宝的小肌肉群、手眼协调能力,让宝宝学会画竖线。

方法:教师先在纸上示范画斜线,并说:“哦,下雨了。”让宝宝练习画竖线,并注意其握笔姿势应正确,同时,还可以让宝宝模仿画栅栏、气球等。

准备:纸、水彩笔

6.串彩珠

目的: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其小肌肉群的精细动作和语言模仿能力,启发想象力。

方法:妈妈教宝宝一颗一颗地把彩珠串起来,一边穿一边说:“小珠子,圆又圆,上面开个小洞眼,我拿小绳往前钻。”可以将穿好的彩珠围在他的脖子上或戴在手腕上,当作“项圈”或“手链”玩。

准备:彩珠、较硬的绳子

7.小手画一画

目的:训练宝宝的手指力量和对画笔的认识。

方法:妈妈和宝宝各选一只画笔,把其余的画笔先收起来。让宝宝学着家长的样子在画纸上做点画、画弧线等。如果宝宝还不想画可让宝宝先看大人画,并且让宝宝欣赏大人的作品,家长用夸张的口气让宝宝也想动动手。(刚开始不要强迫宝宝动手)

准备:图画纸、油画棒

8.大气球

目的:启发宝宝涂鸦的兴趣,发展手的活动能力。

方法:家长与宝宝先玩一会气球,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家长出示一张已经画好气球但没有画线的图画,请宝宝给气球画上线。家长可以手把手的教宝宝。同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用油画棒在白纸上画画,边画边向宝宝介绍画的是什么?激发宝宝绘画的兴趣。

准备:油画棒一盒,画纸若干

9.涂涂点点

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对色彩、涂画的兴趣。

方法:让宝宝坐在小桌前,妈妈先用油画棒在纸上慢慢画出一个娃娃脸或小动物,再涂上各种色彩,以激发宝宝的兴趣。然后把油画棒给他,教他用全手掌握笔,并扶住他的手在纸上作画。再放开手,让他在纸上任意涂涂点点。

准备:纸、油画棒。

10.手印画游戏

目的:认识到浸过或刷上颜料的实物 以在纸上留下痕迹,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本文Hash:54f63fd7a349560c13954f45d0b210c1feb0c441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