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和宝宝一起玩角色扮演吗?

专家认为,在角色扮演中,孩子的思维非常活跃,其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所应有的行为相比,变得更加成熟、“伟大”。

对于孩子来说,事实与想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角色扮演能进一步激发宝宝想像力,对右脑发展很有好处;模拟对话不仅能加深与妈妈的情感交流,还可刺激宝宝左脑的语言中枢;孩子的想象力如果能通过语言自然表达,将极大促进左右脑开发。正因为如此,角色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孩子通过模拟各种角色,会逐渐表现出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模式。如果他们经常扮演较自己年龄大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等角色,自然会有更为成熟的思想和言行了。这就是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而家长与宝宝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则更有教育意义,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促进亲子交流。下面就推荐两个小游戏,家长可以和自己的宝宝一起玩一下。

游戏一:给外公外婆打电话。

“宝宝喜欢打电话,我要打给外公、外婆……还有外星人呢。”

1、妈妈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制作一个电话本,记下宝宝想要打电话的每个对象,便于加深宝宝的记忆;

2、妈妈开始可以引导宝宝“快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3、当宝宝按下数字键,开始打电话时,妈妈可模拟外婆的角色,与宝宝即兴对话;

4、妈妈可以继续启发宝宝,“还想打电话给谁啊?”,让宝宝自由发挥想像。

游戏二:“狼来了”故事表演。

给孩子读故事时,每次读完,和孩子一起把主要的情节表演出来,可以强化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记忆和想像。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孩子和成人分别扮演放羊的孩子和上当的大人,情节如下:

放羊娃大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大人赶快出现,手中拎着“木棍”,叫着:“在哪里?在哪里?”放羊娃哈哈大笑:“你上当了!”大人不满地说:“怎么可以骗人呢。”走开了。过了一会儿,放羊娃又叫起来:“狼来了,狼来了,快来救我!”大人又急急忙忙赶到:“在哪里?在哪里?”放羊娃又哈哈大笑:“你又上当了!”大人非常不满地说:“你是个说谎的孩子!我再也不相信你的话了。”又走开了。这时一只大灰狼真的来了,放羊娃害怕极了,大声地喊叫:“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没有一个帮他,不一会儿他的小羊都被狼咬死了,放羊娃伤心地哭着。

表演结束后,问问孩子放羊娃骗人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后来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没有人帮他?教育孩子说谎骗人是不好的行为。

表演的情节不必拘泥,鼓励孩子多发挥想像,最好大人和孩子一起编故事,边编边演。

宝宝玩角色扮演游戏的好处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性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角色扮演的游戏绝非简单儿戏,它可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

角色扮演游戏能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这对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好处。在游戏中,孩子能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儿童做游戏时喜爱扮演各种角色,它含有浓厚的戏剧性。孩子扮演的角色并不拘泥于一个人,有时在一个游戏中她甚至可以不断出演多种角色。

让你的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

  怎样能让宝宝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我的儿子今年4岁,很聪明,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很好,在家总有说不完的话,天真、活泼、可爱。但是他很敏感,也很胆小,社交能力差,一出家门,他就好象变了一个人,不说话、不与人接触,在幼儿园也同样,不与小朋友一起玩,一个人孤孤单单站在一旁看着别的小朋友玩,甚至吵着不上幼儿园。不知道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孩子的个性不同,因此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不同的表现。您希望帮助孩子发展社会性,说明您对儿童发展有全面的认识,您的孩子是幸运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内向的孩子、小时候和外界接触不多的孩子,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家长的耐心,才能慢慢调整过来。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多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有的家庭怕孩子生病,天气稍微一冷,就把孩子关在家里,剥夺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第二,要循序渐进,每段时间只努力完成一个小的目标。比如,孩子不能跟很多小朋友一起玩,那就先帮孩子物色一个友善的小朋友,请对方到自己家里来玩,每周多来几次,逐步建立信任关系。孩子刚开始不能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在远处看也是好的,可以逐步缩短距离。

  第三,这样的孩子一般比较敏感,为了不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人不要老是去“推”孩子,而是注意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给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大声叫好,这样孩子就慢慢有了信心。

  值得欣慰的是,我曾多次看到社交方面比较退缩的孩子,在爱的鼓励下,逐步放开自我,到上小学的时候,已经根本看不出小时候的痕迹了。

  怎样帮助孩子改掉咬手指的坏习惯?

  我儿子2岁6个半月了,去幼儿园上课1个多月。老师反应他在幼儿园里会有咬手指的坏习惯,睡觉的时候也会。据我在家里观察,没有这个习惯。根据我以往所看到的文章,应该是心理因素。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办才好,毕竟在幼儿园,我不知道他具体的情况。我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孩子在心理的时候,比如进入一个新环境,刚上幼儿园等,可能出现一些以前没有的行为,象咬手指。这是孩子在寻求安慰。其实,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这种行为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就可以忽略这种表面的行为,而通过时间和爱解决内在的原因,表面的行为就自动消失了。

  在孩子刚上幼儿园,心理紧张的时候,家里父母大人要多花时间陪孩子玩玩,做些轻松有趣的活动,多和孩子有些身体和皮肤的接触,孩子睡前讲故事的同时,轻轻拍抚孩子的后背,都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咬手指等现象慢慢就会消失。不要过多批评孩子的这些行为,反而可能强化。

  另外孩子抚摩别人的手肘,可能是一种触觉的需要,孩子在这么做的时候也感觉很安全。如果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少人对童年的最美好记忆,就是一边抚摩老祖母软软的手肘,一边在摇篮曲中进入梦乡呢!不要就这个事情太多地去批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在生活中也可以给孩子多提供各种触觉的刺激,比如有机会接触不同光滑程度的纺织品,在安全的地方光脚走路等,也会对孩子有帮助。

  我该怎样回答女儿的问题?

  我的女儿2岁,今天我陪女儿看书,女儿一边指着书上的图画一边说,“小白兔”“马”“蜻蜓”,我指着一处问女儿:“这是什么呀?”女儿说:“这是翅 膀。”我问翅膀是干什么的呀?女儿说:“可以飞。”接着我就说......,女儿紧接着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惊讶,让我想了一个下午,都不知道怎样来回答她。她说:“气球没有翅膀就不能飞!”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气球虽然没有翅膀,但它很轻,也能飞。”

  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给女儿刚刚发育的逻辑思维是否带来了伤痕,其实我想女儿的话应该是对的,我应该立即予以肯定。对于一个刚满两周岁的小朋友,我到底应该怎样来回答呢?

  你回答得没什么错呀!蜻蜓有了翅膀就能飞,但不是说所有能飞的东西都必须有翅膀。这样的一个逻辑关系,孩子需要慢慢地学习。你的女儿提出“气球没有翅膀就不能飞”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进行逻辑思维,她的小心眼里其实是在说“是不是所有能飞的都有翅膀呢?可是我见过的能飞的气球没有翅膀呀!”

  你的回答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从“有A则B”,并不能推断出“凡B必有A”。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就慢慢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了。

  你现在心里觉得不满,主要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给孩子这么聪明的言论以应有的评价和重视。其实,可以在孩子说气球的时候,问孩子:“哦,宝宝什么时候看见过气球呀?气球飞了吗?”肯定孩子的发现,让孩子就这个话题多说说,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告诉孩子气球能飞的原因。

本文Hash:da16905570fdd7bfee13752b54fc7a092c3fe6f8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