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1、对抗

幼儿的对抗在家庭中表现对不如意就发脾气、不遵从父母的指令、做不好或过失就指责父母、行为变得很幼稚等。在幼儿园表现为对老师的指令不做积极的反应、好攻击小朋友、不愿意上学、自理能力突然减弱等。

如果家庭的学业要求表现得比较民主或专制,则可能是对学业压力的直接反应或对外的投射。幼儿通过对抗来破坏成人学业要求的表达过程和心境,或者把自己对学业压力的排斥归结为成人/伙伴的失误。如果情境不是对应学习活动,他们就表现得很配合。

学业的挫折感和消沉感可以导致对抗(Maughan等,1985)。这和幼儿的学业自尊水平有关,如果幼儿感觉不到学业的压力,比如减轻压力,则对抗就会消失或减弱。

对抗属于品行障碍,直接导致对学业内容的回避和疏离。

2、焦虑

幼儿在学业压力下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呕吐、害怕学习、感觉能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回避、咬指甲、好上厕所、装病、上学前拖拉、反复强调某个人来接送、撒谎等。这些都是有选择性发生的,对学习任务过度警觉。

主要原因是幼儿对学习内容在生理和心理上控制水平低,对其进行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没有安全感造成的。还和教学奖励手段的泛滥有关,老师的奖励对幼儿来说可能不是对应他们是否学得好。或者把奖品作为工具来获得父母的认可,但父母往往总是提高要求,开空头支票。

3、抑郁

表现为经常说学习没有意思、一提学习就不安或左右言他、很难在谈学习时快速地切换到非学习上、无精打采、食欲不振、对批评过度敏感好哭泣、拒绝上学、看书或听课时发呆等。他们面对简单的学习任务也不自信,虽然成人知道他早就会了。总是谈论别的小朋友受到老师的批评,编造一些学习环境混乱的故事。

由于他们缺少当前学习内容意外的代偿性的鼓励(游戏、表演等),使其自尊变得不稳定(Jordan&Cole,1996)。父母对孩子学业能力的否定和过度关注,使幼儿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无助感,直至抑郁(Seroczynski等,1997)。考级类学习由于强化间隔过长,也会对内容产生厌倦和无意义感,导致抑郁表征。

4、能力障碍

幼儿在听、说、读、写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表现得比同班的高龄孩子要差,并伴有上面的一些障碍行为。这主要是学习任务超越了他们的智能发展水平,不具有对应的学习能力。现在非幼儿园的校外混班教育多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尤其是技能性的教学。

由于学业压力原的继发性心理障碍具有非特异性、弥散性、与学业相联结以及一因多果的特点,我们的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业压力内做对应性关注。判定的操作方法是去习惯化法,即因为某个学习活动或情境而出现了变化,就可以判定在由这个活动或情境引发的。其他的不良心理状态我们一般不归结为学业压力造成的,而且他们在幼儿中的发生几率比较低,可以忽略。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几条建议: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3、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 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长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经常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则有利于养成开朗自信的个性。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讲师,心理教研室主任(以下简称

  张仲华 湖北郧阳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以下简称

  主持 月 东方电台《亲亲宝贝》节目主持人(以下简称

  馨、健康、活泼、可爱,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发展的保障。您在重视孩子体能、智能发育的同时,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爱,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孩的心理发展,情感需要或者他的性格、品德的培养。

  周,家长认为孩子发展得最好的是各种能力,75%家长认为孩子的各种语言、动手能力等很强,但只有3.9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情感方面发展良好,所以,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情感方面发展不满意,其中有40%的家长担心孩子能力的发展,30%的家长认为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馨,但是因为年轻,没有,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茫然,有时费了很多心血,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还出现很多问题。

  周,从小较重视孩子独立性及各种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2岁时的独立能力就很强,上学后读书也很好,父母平时很忙,觉得孩子各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母亲发现钱包好几次被窃,后来才发现是孩子偷的。这说明 家长只重视孩子表现出来的能力,而容易忽视孩子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注意过度15条有关多动症的行为特点,而这些行为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于是有的家长对号入座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就让很小的孩子服用多动症的药物,致使孩子长期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以至于以后不服药,就不能正常生活。其实多动症要到8岁以后才能确诊,孩子多动是天性,不能因为孩子爱动,就认为孩子有多动症。所以,注意不够或注意过度两种态度对孩子健康成长都有一定危害。

  馨。而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身体的健康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那什么是心理健康?我们看到很多独生子女表现出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生活能力差,常常吵闹、乱发脾气、任性等,很多父母为教育孩子伤透了脑筋。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呢?

  周。根据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有10条,与孩子有关的健康表现是、处世乐观、态度积极、遇事不挑剔、应变能力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等,简单描述就是不会出现问题行为,如:3岁以上的孩子咬手指、尿床、夜惊、特别退缩的性格、攻击性暴力行为等不健康的表现,反之,乐观、向上、坚强、合作等性格特征是健康的表现。

  馨,父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忽视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反应,没有通过积极正面的态度加以处理,长大了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疾患。哪些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呢?

  周。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方面。其中对孩子影响最直接、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中的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心理起着决定作用。

  馨,就算长大成人,也有大部分行为是由家庭中学来的,从父母身上继承的。现代父母总抱怨自己的孩子容易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等,其实,孩子的脾气、性格、情绪直接受父母、家庭的养育态度的影响。

  周(遗传)的影响,也有父母养育方式、态度的问题,都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引导作用。我们对许多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既民主,尊重孩子,又对孩子严格要求。我们将不适当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的 家长分为3种类型:(一)权威型,家长认为父母就是一切,孩子应该绝对服从,一边意识到与孩子是平等的,一边又发号施令总希望孩子应该服从。(二)溺爱型,现在出现了慈父严母现象,溺爱发生祖父母一代还是比较多的。(三)忽略型,一种是主观忽略,家长认为自己特别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一种是客观忽略,确实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世界上对异常儿童的研究中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母爱剥夺,即使妈妈在身边,也不能给孩子母爱,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危害也特别大。

  馨、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让我们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张,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孩子从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相关资讯:

本文Hash:0f75a7ab7f681b3418c85902ebb71d0226e80ce4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