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关注孩子的心里健康

孩子的行为习惯慢慢地受家庭的影响了,尤其是爸爸妈妈。因此,爸爸妈妈在此过程中要为孩子的习惯和行为作出相关的指引。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专家提醒,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及早关注孩子的心里健康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编总结:孩子的行为性格是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行为性格,针对孩子这一时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孩子。

关注早慧孩子的身心健康

早慧孩子的一切教育从胎教开始。我建议在怀孕和喂养的两年里,在职母亲带薪在家胎教,亲自喂养。这样,母亲就没有必要放下幼儿,让退休的长辈看管。“儿要自养,谷要自种。”这两年愉快、健康的母子亲密接触对于培养孩子阳光、聪明的品质尤为重要。这是所有人才在整个人生中的最基础的爱心体验。一个母亲放下幼儿,争做先进,半年也不见自家的骨肉……这样失职的母亲不值得效仿。

亚裔的孩子不是因为特别聪明而进天才学校,而是父母的早期教育方法得当,使得他们在学习能力上超前。所以,小天才不必因此有优越感。就像爱迪生所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我们可以诞生许多学术天才,但我们缺少的就是那关键的、创造性的“1%的灵感”。“1%的灵感”或许是社会实践参与的崇高紧迫感,如:解放在无电黑暗中摸索的全人类;或许是像爱因斯坦那样会拉小提琴的触类旁通;或许是四处奔波地争取政府研究资金的活动能力;或许是协调合作者提供重要数据的社交能力;或许是以多种外语得到充分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有关质的飞跃关键性的一分之差使中国没法多诞生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里的天才学校经过考试,择优录取。但是,一些本地美国人并不像华人那么注重“重点学校”“天才学校”。他们让孩子顺其自然。在一个3个小孩的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能力上超前,他们就让这孩子去考天才学校,其他孩子就进一般性的公立学校。

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的春天里,中国诞生了一些“科技天才”。结果,其中的几个天才痛苦地夭折了。在学智上的突飞猛进并不说明他们是情商、财商、体商上全面超常的超人。顶着公众舆论大期望的炒作压力,他们郁闷,出家。我们的一些学术天才诞生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依赖的封闭环境里。在“学校―家庭”两点组成的象牙塔里,他们失去了那决定性的“1%的灵感”。

这样,我们的学术天才冬天里赤脚走在雪地里;因思考问题撞在大树上;因极端专注而钻牛角尖,七窍生烟,甚至发泄被压抑的暴力。几年前,我读到一篇报道说:香港一位来美国求学的钢琴才子怀疑他导师的头脑里藏着重要软件,固执地把他无辜的导师弄死去取出软件。在1991年,爱荷华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卢刚因为忌妒同系另一个中国人的才华、人缘和待遇,竟开枪打死了这无辜的中国同学山林华,连同物理系三位著名的美国教授、副校长、校长助理。十分钟内,卢刚枪杀了6个人,美国各界对此极为震惊。

我以为在家“闭门造车”成长起来的天才不值得推崇。没有学校这个小社会的环境,几乎真空的社交关系――如此自闭下的孩子除了高智商,哪有培养、锻炼情商、体商、财商的机会和条件?儿童就是儿童,少年就是少年,没有清晰分界线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型天才远胜于纯学术天才,也更有可能得到那“1%的灵感”。

人生最多百年,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哪能舍得再被省略掉童年,缩短少年?跳一两级没问题,或几个级别混合上课不跳级也没关系,但是跳过一个小学或中学后的天才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交、个人生活上自然地遇到心理、生理的许多问题。

我建议中国的高考至少应该有春夏秋冬四季的4次机会,学生可以取4次考试中的最高分,取消保送,增加初中和高中所有成绩单和德智体表现的总简历表。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咨询人员接受教育心理培训至少半年;在暑期或寒假,学校组团去海外学校观摩,学会让现 的孩子不吃以前老三篇统一思想、应试教育的二遍苦。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来货真价实的人才和国际接轨,身心健康,德才兼备,充满创造力,从而诞生出一些至少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作家……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几条建议: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3、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 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长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经常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则有利于养成开朗自信的个性。

本文Hash:ec6c17fb259404dc34791110c00e40d778622b80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