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本好书的收获

《英格兰,十六岁的天空》是母女俩用亲情和心智完成的一本好书。它真切、动情,把母亲对女儿的爱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读者;它坦率、朴实,把女儿对母亲的情不加任何修饰地倾泻于笔端。从女儿的出生到英格兰留学,母女俩告诉我们的是一片美丽动人的碧海蓝天。这里面有深沉醉人的母爱,有观念冲撞的“母女战a争”,有母亲不厌其烦的“唠叨”,有女儿天真无邪的童趣,有母亲对女儿绵长而深情的思念,也有女儿在成长中对母爱渐渐的理解。

从时间上说,这本书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女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步一步走过的足迹――从起初的歪歪扭扭,到逐渐的坚实而平稳;从起初的少不更事,到展翅在英格兰蔚蓝的天空,一路走来欢畅而轻快。同时,母亲在女儿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哺育女儿成长过程中一位严厉的母亲,到成为女儿最好的知心朋友……所有的一切都娓娓道来,其中的殷殷亲情感人至深。这本书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不浮华、不造作,只有母女俩心灵交融的款款深情。看着《写给女儿》、《我和我的小太阳》、《我的妈妈》、《我最想说的一句话》、《至真的感受》等章节,任何一位有过做母亲体验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人世间最美好不过的莫过于亲情,任何煊烨夺目的光环在亲情面前都会黯然失色。所以,读这本书时需要慢慢地感觉,感觉其中让人无限回味和泪流满面的亲情。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天下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宽厚而深情的爱,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爱孩子,使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是很多母亲都关心的问题和努力要寻找的答案。《英格兰,十六岁的天空》通过母亲眼里女儿的成长记录,给予了我们很多这方面的思考。沁彦是个优秀的女孩子,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既有与母亲和谐融洽的一面,也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小时候,母爱是母女关系的主体,母亲只要不停地释放爱就足够了。这种爱主要体现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事无巨细的安排。而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她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独立,这种关怀和安排有时就会和女儿的想法发生冲突。女儿长大了,想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想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在妈妈眼里,女儿是永远长不大的――这就形成了代沟。要做一位好母亲,就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也要不断成长和学习,不断调整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和位置。这本书中的母亲正是这样一位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角色的母亲。她要求自己“多和孩子谈心、沟通、引导,多点鼓励、少点压力和说教”,女儿也因此和妈妈更亲密更融洽了。这是我们天下母亲都愿意和高兴看到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大人往往会出现和孩子一样的烦恼。理解他们,有时比关心他们更重要。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看待孩子,应该更多地给予他们鼓励,平等地对待他们,平等地和他们交流,这些可能比生活上的体贴入微更重要。

教育要以人为本,我们从《英格兰,十六岁的天空》中看到了一个自信自强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又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女孩子,也看到了一个温情、细腻、博爱和有宽阔胸怀的高尚母亲。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妈妈是孩子最先读到的一本书

摘要:妈妈是孩子最先读到的一本书,都说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自从成为家长,我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了起来。偶然在书市看到知心姐姐卢勤编写的《好父母,好孩子》,看了几页立刻就被吸引了,当即买了下来。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

都说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自从成为家长,我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了起来。偶然在书市看到知心姐姐卢勤编写的《好父母,好孩子》,看了几页立刻就被吸引了,当即买了下来。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指出,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需要赏识,“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有一段时间,我和女儿的关系有些僵。原因是:随着女儿的长大,她的思想日渐丰富,开始学会自己作主,再不如年幼时那般乖巧听话。我却几乎每天都会对她表示批评和不满,而她的回嘴使我更加生气。有一天,我照例让女儿晚饭前抓紧时间做作业。可是等我忙完,却看到她面前的作业本上只写了一行字,旁边摆着一本杂志,她正侧着头看得津津有味。我的火气当即就上来了,抓起杂志丢在一旁,批评她做作业不专心,不珍惜时间,还有坐姿不端正等等。训斥完后,责令她写份检讨给我。

晚间,女儿的检讨交来了,她在检讨之后还画了一幅漫画:一个头发散乱的女人,双手叉腰,皱眉瞪眼,张着大口,嘴里哗哗地喷出许多符号来。

我问她:“这画的是谁?”

她很快地说:“画的是你呀。”

我感到吃惊而失落:女儿过去也为我画过画像,各个都是长发飘飘,笑容灿烂,美若仙子。我的形象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呢?怎么会变得那么丑陋呢?

平静下来再看女儿的漫画,却惊讶地发现,其实女儿挺有创意的,能采用比我聪明的方法来批评妈妈。

第二天,我把这幅漫画贴在了墙上。我希望,它可以时时警醒我自己:要学会在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盯在她的缺点上。

女儿明白了我的用心,也因为被欣赏而愉快,从那以后不再生硬地顶嘴和抵抗。而我这个家长,也在学习中慢慢地成长起来,慢慢地重新和女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就像这本书说的那样:“妈妈”是一本书。是孩子生命中最先读到的一本书,而且将影响孩子一生。要做一本好的书,首先要让自己先成长为一个好妈妈。

《童书非童书》:一本亲子共读的“十万个为什么”

2岁的孩子能看懂书吗?我的孩子为什么不爱读书?如何面对爱给孩子讲鬼故事的长辈?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童书非童书》,一本亲子共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能帮你解决。

《童书非童书》这本台湾亲子阅读界的扛鼎之作终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了。这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说它是偶然,因为任何一本书的再版实在是需要某一个编辑哪一天在哪个角落里发现了它并认可它;说它是必然,因为就目前我国亲子阅读的现状来看,请它再次出山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五年前,《童书非童书》连同它的姊妹篇《童书是童书》曾经在国内出版过,当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这在佷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我国的童书阅读市场还不够成熟。据当当网的数据显示,2009年当当童书的年销售额是3.5亿元,而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7.5亿元!短短六年间翻了六倍。其间,国内的出版商从海外引进了大量的优秀童书,童书展示在这几年中每次都成为各大书展的重头戏。《童书非童书》的再版也有望获得亲子阅读爱好者的更多关注与好评。

现在,国内市场的童书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了,亲子阅读也已经引起了父母的极大关注。在很多家庭中,亲子共读更是已经成为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于借助童书来养成孩子各方面的品质,完善孩子童年期人格的建构。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时,他们就会去找相对应的童书来解决问题,比如“做个诚实的好孩子”“我会自己穿衣服了”“不跟陌生人说话”等,这些童书也总能够立见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产生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跟孩子一起看书有什么难的,我认识字给他讲就好了。其实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有的家庭,孩子已经两岁多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提供除“识图卡片”之外的图书,因为家长会觉得孩子还看不懂书;有的家长一买书就总是买那些商家投其所好出版的,而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多大益处的童书;还有的家长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因为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了解而出现很多错误的做法,这些做法会慢慢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家长却还在埋怨自己有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

我国的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7本左右,远远落后于欧美和日韩地区(人均年阅读量在40至60本不等),换句话说,我们的很多家长自己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较好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环境下,如果要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从中受益,我认为,家长得必须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孩子的认知需求和阅读规律,第二,童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第三,童书市场的现状。有了这三方面的知识,家长才不至于在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件事上起负面的作用。

《童书非童书》这本亲子阅读界的“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涉及了亲子阅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认识性的“为什么”到方法性的“怎么做”;从孩子的情商发育到智力发展,再到人格的建立;从“作家、画家、出版家”再到“家里家外”关于孩子阅读的点点滴滴。我想,作者一定是做了很多很多的调查,才会连“如何面对爱讲鬼故事给孩子听的长辈”这样的问题都能收录进来。本书的作者虽然都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同样有着长期的儿童教育从业经历。这样的结合使这本书虽然以坚实的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只藏在背后,并没有露面以提高阅读的难度。书本呈现出来的只是家长们在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读完之后,父母就会对亲子阅读这件事情了然于心,掌控起来游刃有余了。

20年前,这三位作者的偶然相约给了我们海峡两岸的父母这么美丽的一个结果,让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可以从中受益。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认识到,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也许阅读是一切的开始。

本文Hash:e6fc5bc668ccc31cf4b9782dd67f065ff62c9e6c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