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耽误了你对孩子的爱

虽然教育理论、教养孩子的方法多得不得了,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论点,那就是要尽早、要及时。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因为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也有很多孩子和父母联络的工具是一张张的便条纸:“钱在桌上自己去买东西吃”;“爸爸,我要交营养午餐费”;“游戏不要玩太久”;“我明天放学可以去同学家玩吗?”诸如此类的亲子互动,怎么期待彼此间的信任、尊重,更谈不上温馨的感觉,其实若问父母是为什么这么忙、这么辛苦,十之八九的人会回答是为了孩子。既然是为了孩子却舍不得给孩子时间,陪伴他共渡欢乐时光。其实孩子真正需要我们的时间并不长,许多父母都感叹孩子一上了小学高年级、初中就不要爹娘了,在他心目中同学比爸妈更有份量。再加上有些孩子上高中、专科可能住校,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大学、服役那就更不用说,算一算真正和孩子共处的时间是过一天少一天。等到你“有空闲了”,也正是孩子离巢的时候,届时再埋怨孩子不懂事,不能体味父母的用心,都已太迟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钱是赚到了,事业也有成,但却错失营造亲情的最佳时机,这成本也未免太大些。有些事可以缓,但有些事却缓不得,时光一去永不回,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所有健全人格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建立、强健体魄的锻炼都在这个时候。

别让腼腆耽误了孩子 培养合群的好孩子

 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大方、合群就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别人的交往,能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往往事实和想象的并不是一样的,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害羞和内向的性格,你还在等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孩子内向的原因:

1、内向定义

内向是指孩子与人交往时,因胆小、内向或缺少自信而引发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腼腆内向其实是一种社交障碍。腼腆内向的孩子多缺少自信,而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腼腆内向而父母漠不关心,那么,这种状况就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2、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只发生在孩子与人交往时,如,在家话还比较多,和小朋友也还玩得来,但一遇到大人,就算是很熟悉的邻居,孩子还是低着头,躲到父母身后或者不说话。如果有人问他话或开玩笑,他要么不吱声,要么说话声音很小。腼腆内向的孩子在幼儿园也表现得与其他孩 子不一样,如早上把他送进幼儿园,他不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见了老师只是笑,如果别的小朋友和老师打招呼,他就会跟着别的小朋友和老师打招呼。

3、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父母带孩子出去玩耍时更加多发,特别是在陌生人多的场合,孩子会更加腼腆内向,如孩子原本在家爱说爱唱,活泼可爱,但在陌生人多的场合孩子就会闷声不响,而且说话总低着头,爱脸红,一点也不活泼。

4、错误成因

孩子腼腆内向,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孩子5岁时,自我意识较强,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在人多的场合时,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总怕自己出什么差错。这样就会紧张,腼腆内向。

(2)孩子个性所致。一般来说,个性比较内向,比较胆小的孩子,生性害羞、腼腆内向,不爱与人说话。此外,个性敏感且自卑的孩子,缺少自信心的孩子,也多害羞、腼腆内向。

5、误区警示

孩子腼腆内向,父母不能这样做:

(1)贴“标签”,如当着部居的面说“我儿子腼腆内向”。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更腼腆内向。

(2)嫌孩子丢面子而不带孩子因为这会给从而让孩子见朋友或同事。因为这样就会让孩子因缺少锻炼机会而更腼腆内向。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1、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

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

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2、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3、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4、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

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

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5、多带孩子外出旅游

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

交际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

在旅游中,有的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父母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

6、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年龄较小的,八九岁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

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

7、有意识地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缎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

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不用应付,没有压力,应酬的主角是父母。

让孩子一个人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8、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有人说,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

父母可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辩;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帮助其认识。平时,也要鼓励孩子参加演讲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9、为孩子安排交往的环境

对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更要将特意为其安排交往的环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参加活动,千万不能因他“不会”或“不懂”而将其弃之一边。

谁都是喜欢自己备受欢迎,当然孩子也不例外,以上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作为家长不要去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做理智的父母,引导孩子积极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尤其是要培养一个固定的熟悉伙伴,这样孩子才会从心底里树立起更多的自信,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以爱之名”教育孩子你的爱对了吗?

【妈妈网编者按】在家长看来,父母爱孩子出于天性,没有谁是不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还得会爱孩子。也许你一个不经意的表现就可能被孩子判定为“不爱”了。妈妈网特约的育儿名博博主微蓝栀子,在听到女儿小米说“妈妈没有给我爱”后进行了一番自省,最后她得出结论结论--爱孩子应该无条件。那么,怎么爱才是无条件呢?

【微蓝栀子:孩子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

源自圣经的感悟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摘自《圣经》

你真的懂得如何爱孩子吗?

我不是教徒,可是无意中看到摘自《圣经》的这段话,却大大地受了教育。越读越爱,越读越有哲理,越读越反思。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其实也是我们和孩子相处的16字箴言,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相信我们和孩子之间就没有那么多的纷争。而无条件的爱,正是孩子最需要的,也是我们常常会忽略,或者执行起来有难度,却又当真是非常必要的。

自省:爱孩子时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了吗?

小米同学有一段时间上幼儿园时总会表现出对我的相当依恋,还会向我索求“爱”,需要我把“爱”放到她的心里,她再把她的“爱”放到我的心里,由我的爱陪着她在幼儿园,她的爱也陪着我。同时向我索求的,是我那“一口袋的吻”。

有依恋挺好,可是这样索求爱,甚至有一天她闷闷不乐地告诉老师,说妈妈早上忘了给她爱了,她很不开心……当老师和我如此反馈时,我开始反省,是不是我的某些行为,让她没有安全感了?

你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争执发生时,孩子发脾气,妈妈也在气头上,就容易话赶话地互相说狠话。我记得在小米说不爱我时,会依然坚持告诉她,“我爱你”,可是在小米说我不是她的好妈妈时,却曾经被刺伤过,于是反口相击说“好吧,那你自己去找个好妈妈吧,我坏,就不当你妈妈了!”

是不是因为这样的话,让小米没有安全感了?

是不是在教育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过程中,我用上了类似“妈妈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的句式,让小米开始担心,如果她“不听话”,我就可能不喜欢她了?

是不是我不知不觉地开始让小米感觉到,我爱她有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要乖、听话,于是当某一天,她发现自己做错事,不“听话”时,她就开始推论,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妈妈肯定因此不爱她了……而原本就处于这样的恐慌下,我再用指责的语气批评她,就更强化了她的这种推断?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来越没有自信……

改错:孩子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爱你!

我想得越多就越惶恐、越汗颜。我不是那种天生就是好妈妈的料子,我只能不断反省自己,发现自己错了就赶紧改的妈妈。所以,我错了,我改。

爱本来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管你怎么样,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爱你。我希望你能“听话”,能让我省心,可是你不“听话”怎么办?我还是很爱你。我在试着让小米感受到这点,了解这点。每一次她发脾气时,我不再试图压制、不再指责、不再批评,只是告诉她,“我爱你”。

即使批评孩子,也请告诉她你是爱她的

爱真的是很奇妙的力量,只要我说“我爱你”,小米的反 抗、紧崩的神经、发作的脾气立刻就会收敛起来,张牙舞爪的小狮子立刻就会变成小绵羊,然后开始和我诉说她为什么发脾气,或者自己给自己找台下。当孩子平静了,才会愿意听我们的分析,才会去跟着判断,什么行为是需要改正的,遇到事情该如何处理……

当然,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溺爱,并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对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视而不见。我爱你,但是不纵容你。无条件的爱也是有原则的。不该做的事,你还是不该做。比如打人,比如乱扔东西。你做了这些行为,妈妈依然爱你,但是妈妈会帮助你,陪着你一起改正。你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生气时我允许你发脾气,允许你尖叫,允许你发泄,不管你怎么发泄,我都爱你,我地陪在你身边。但是如果因为生气就打人,这是不好的行为,你需要道歉,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用其它方式来表达你的情绪,而不是打人。当然,这些话,得留到你平静下来时才能说。而怎么让你平静?用我的爱。

【专家点评: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更自信】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中的情节吗?被大家戏称为“纯爷们”的石头在和村长聊到爸爸是不是爱自己时,他有些失落地说“有时候不爱”、“生气的时候就不爱吧”。这一幕让郭涛和观众们都触动很深--孩子虽小,但心灵的敏感程度远超于成人,一个不经意的责备就可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特别是郭涛曾经也常将“我不喜欢……的小孩”这类句式挂在嘴边,这就可能会给石头传递一个信号--我不听话的时候,爸爸就不喜欢我了。所幸在网友的指点下,郭涛也越来越有慈父范儿了。

别用“如果你……我就不喜欢你了”这样的句式批评孩子

家长在批评做错事的小孩儿时,往往也会犯郭涛的错误。育儿达人微蓝栀子也是如此,但她通过自省找到了教育孩子更好的方式--对孩子说:“你做错了事,但我还是爱你的,我会帮你改正错误。”这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妈妈网育儿专家表示,这种无条件的爱不仅能化解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战争”,用平和的方式帮孩子改正错误,还能让孩子越来越自信。试想一下当做错事时,听到“你这么做,没人喜欢你了”的孩子和听到“你这事做得不对,但妈妈还是爱你的,妈妈会帮你一起做好它”的孩子比,谁会在自信中成长呢?

父母想要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现在部分家长,会认为发现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于是代劳甚至指责孩子。孩子固然对很多事情不懂,但那不是构成我们不尊重孩子、不爱孩子的理由。

本文Hash:71bfc0f08a8878930cb0d229d1e0ad11285a770c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