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孩子和溺爱孩子的区别你知道吗?

宠孩子和溺爱孩子的区别?严格来说,溺爱是宠爱的升级版,溺爱比宠爱更偏向于对孩子的惯坏,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实际上,这两个词在生活中是可以共用的,只是溺爱更加书面,更加正式一些。1百科解释:宠爱:一般是指上级对下级的喜爱,骄纵溺该词也指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喜爱。溺爱: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过分爱护。2宠爱的表现宠爱一般是指喜欢孩子,宠着孩子,但不意味着会去惯坏孩子。3溺爱的表现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有很多人贴合体会让他像“小皇帝”一样◎小提示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小提示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小提示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小提示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包办代替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小提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小提示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悉心培育、满怀期待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小提示孩子要“摔打着养活”,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长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 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小提示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小提示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教育孩子的六种错误态度

亲爱的孩子该让你知道你是收养的孩子吗

【妈妈网特稿】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明星,乃至“平民百姓”,不管是因为不孕的原因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收养后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孩子脆弱而敏感的心。养儿防老、继承家产、要一个完整的家……在中国收养孩子往往不单纯只是想照顾这个孩子,更多的是赋予了其他“私人”的想法,因此,收养孩子的结果就变得较为复杂。

瞒住真相等于为孩子建造玻璃心

瞒住真相等于为孩子建造玻璃心

该不该让孩子知道被收养的事实,是孩子成长中收养父母必需面对的问题。精神科专家表示,从孩子健康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模式是从小让孩子接受自己收养的事实,但这个模式在中国也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出生就被收养,孩子从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这种情况对于收养孩子的父母来说最为理想,这样父母就避免了孩子一系列的心理情绪的波动。然而秘密总是很难遮掩,孩子早晚会了解真相,如果成年后才知道,还相对较能平稳过渡,假如在青春期的时候,往往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得多。因为,此时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突然发现真相之后,会对收养的家庭产生不认同感,对父母丧失信任,总认为这不是我的家,只是暂时容身之所,接下来就是寻找亲生父母的“剧情”上演。一连串的问题在孩子的脑海里都想弄明白,导致与养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他自己的心理也遭受创伤。

尽早对孩子坦白收养事是最好的模式

孩子在成长中会发现自己和父母的不同之处,例如外表的不同。让孩子渐渐接受被收养的事实,让孩子在成长中理解自己的特殊出生背景,是最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方式。当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尤其是到了青少年叛逆期,如果事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们很可能用极端的方式来反抗收养父母的欺瞒。这对孩子和父母都是极大的再次伤害。

尽早对孩子坦白收养事是最好的模式,可是现实生活中,中国家长往往是采取能不说就不说的方式。其实,让孩子接受收养的事实,并且对养父母产生信任,这也许对他们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强调,收养父母的心态以及心理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生活,而心理准备远比房子、工作等物质条件更难具备。

什么时候告诉孩子是被收养的?

曾有专家建议,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比如3、4岁)就告诉孩子,并不断满足孩子对这方面的好奇和问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也就没有那么好奇,也不会对父母失去信任,产生隔阂,而孩子对于领养这个问题也会有比较正面的印象和看法。

如果等孩子大了才告诉孩子,或者孩子长大后从其它途径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那么对他来说,不仅在思想上会有很大的困扰,和养父母的关系也可能产生某种说不清的隔阂。虽然有些孩子会很懂事,有一些报恩的心,但自然的相处模式也许就此打破了。

本文Hash:3813bb1107e71f31eb36dd700640ed28d20db527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