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早教中对孩子的启发

故事在华德福早教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故事不但启发儿童,并同时训练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同时对于如何讲故事,华德福也有细致的方法和严格的规定。通过三位家长的故事体验,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故事教育的魅力。故事在早教中对孩子的启发故事,神奇的故事!网友:贝贝他妈听孩子幼儿园的老师说,华德福老师的故事张口就来,华德福主要是通过故事进行“教育”,虽然未得其中真谛,但这两天也随口“故事”了一把,真见效啊!情景1:前天晚上,洗完澡不肯钻被窝,跟我玩起了捉迷藏。我把他抓住揽进怀里。我说: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贝贝:叫贝贝――妈妈:贝贝今天去奶奶家了,还去爬山了。玩了一天,他累了,他洗完澡,要睡了……只需要几句话,故事的氛围出来了,孩子的身体也放松下来,乖乖地穿上睡衣躺下。情景2:那天早上,快8点才睁眼,让他赶紧起床穿衣服上学,不干。一翻身,“嗯~~我还睡呢!”我这个急呀!妈妈:老狼老狼几点啦?老狼一看表,8点啦!贝贝:8点啦!(身子又翻过来)妈妈:8点老狼要吃早餐了,老狼说,我要去看看哪只小兔子还在被窝里没起床呢?我要阿呜一口吃掉它!(这时候,孩子已经进入故事里,我把他的腿从被子里拽出来,顺势套上了裤子。)小兔子说,大灰狼,你等一下,等我洗干净了更好吃。小兔子赶紧穿好衣服,(贝贝也坐起来穿好了衣服),打开后门,哧溜一下逃跑了。老狼进屋一看,没有小兔子了,小兔子已经跑到老远的草地上吃草去了。贝贝下床,到门口穿鞋、穿外套、走人。耶!每天讲一次网友:土土妈咪华德福的要求是:睡前故事定时讲,只讲一次,一个故事天天讲,越小的孩子更换故事的频率就越低,幼儿园的2周才换一个呢。讲故事的语气要平和,不能声情并茂,不能把成人的情绪带进去。在遵循每两周换一个故事这个华德福经验时,我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原因不太严格。换故事的频率会加快。所以土土会要求再讲一个,再讲一个。这段时间来,原本20-30分钟一定会入睡的土土,有次1小时才入睡,我整整讲了45分钟的故事都不止。刚才看到一个同学的笔记,说除了语气平和、重复一段时间外,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只讲一次。最近土土的入睡时间推迟还是和我故事的讲法有关,“每天只讲一次”有道理的:1.还是关于节奏和韵律。如果都坚持只讲一次,那么这个每天都重复的节奏已经告诉孩子,听完故事一天的活动就结束了,该睡觉了,不用我们再絮絮叨叨“该睡觉了”。2.一天故事坚持2周以上,孩子不会有再讲一个别的要求。过快频率地换故事,让孩子对新的故事有欲望。比如我以前讲的《月亮的味道》,除非我现在自己提起,否则孩子不会主动要求我说。3、如果一个故事不是只讲一次,孩子对什么时候结束睡前故事就一直没有预期。所以他会不断提要求,“再讲一个”。讲故事就是讲故事网友:栩栩园故事在华德福教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故事就像图画的语言,将印在他的脑海中陪伴他度过一生。童话故事就像图形的语言是以心来感受,不是用理性去了解。因为儿童全是用心来感受,成人则习惯用脑去分析去了解,所以除非有人好好向你诠释,你绝对不会去想这些故事的灵性深义。但在华德福教育中,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不会向小孩诠释故事的涵义(这一点很重要)。小编总结:作为现在这个时代的爸爸妈妈们,首先一定学会如何对自己孩子的一个深入教育,却又不能在早教中过早的接触大人的思想;其次,故事是我们最 的选择,不要认为给孩子讲故事就是例行公事一样,讲完了也就完成任务了。既然你选择让你的宝宝来到这个世上,你就要对你的宝宝负责。(兼职编辑:夏颖)

早教的孩子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受教育

孩子都爱听故事,对很多故事更是百听不厌。无论是个体早教还是在幼儿园中群体早教培养,用讲故事来进行早期教育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之一。大人可以根据孩子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早教的孩子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受教育身边案例(一)宝宝变干净了宝宝不喜欢洗澡,每次洗澡妈妈都要跟宝宝做很久的“拉锯战”。宝宝还不讲卫生,不管是在卫生间还是在公共场所,他的手总是到处摸,还喜欢随地而坐,活像一块会移动的“抹布”。幼儿行为解析:小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脏”和“干净”的含义,如:掉在地上的食物会拣起来吃,脏的玩具会用嘴去咬,不洁的地方或物品用手去摸……遇到这样的情形大人不要训斥和责骂,因为孩子的卫生意识是靠大人不断教育和提醒才能建立起来的。孩子不爱洗澡有的是因为不喜欢喷头里的水洒在身上的感觉,可以换成盆浴试一试;有的可能是因为家长太用力,或者水温没有掌握好,让孩子觉得不舒服;有的是因为怕沐浴液不小心跑到眼睛里……找出孩子抗拒的原因,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方法运用:宝宝爱听故事,妈妈决定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宝宝。这天在睡前妈妈讲的故事是《小猪变干净了》。有一只小猪,长得很可爱,大大的耳朵,翘翘的鼻子,胖乎乎的身体,可就是不讲卫生。它常常到垃圾旁找东西吃,吃饱了就在泥坑里滚来滚去,弄得身上都是泥浆。一天,小猪想去找朋友。它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只小兔子,长着一身雪白的毛,红红的眼睛长耳朵,真好看!小猪高兴地叫:“小白兔,我和你一块玩好吗?”小白兔一看是小猪,就说:“啊,是小猪呀。看你多脏,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跟你玩。”小猪不愿意洗澡,只好走开了。小猪继续走着,在草地上碰到一只小白鹅。小白鹅真美丽,红红的帽子,白白的羽毛。小猪热情地迎上去说:“小白鹅,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小白鹅说:“啊,是小猪呀,看你多脏,快去洗洗吧,洗干净了我再跟你玩。”小猪看了看自己的身上,满身泥浆,泥水还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滴呢!它红着脸难为情地说:“那我怎样才能变得跟你们一样干净呢?”小白鹅回答道:“我带你到河边洗个澡吧!”小猪跟着小白鹅来到河边。小白鹅“扑通”跳进河里,用清清的水泼呀泼,泼到小猪的脸上、身上。小猪用清清的水洗呀洗,搓呀搓,一会儿就洗得干干净净的了。小白鹅高兴地说:“小猪变干净了,我们一起玩吧!”小白兔看见小猪变干净了,也跑来找小猪玩了。小猪和朋友们玩得可高兴了。妈妈还给宝宝讲了《耳朵里长小树》《脏娃娃》等许多关于讲卫生方面的故事,宝宝慢慢也变得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成为一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宝宝了。知心话语:多给孩子讲故事,让美好的故事伴着孩子长大,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形成良好习惯。温馨提醒1.大人给孩子讲故事时要投入感情,注意语音标准,声情并茂。2.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配合一些道具。3.待故事讲熟了,可请家人或小伙伴配合进行故事表演。专家支招卡尔?威特(个人简介见本书第50页)的育儿经验――当小威特稍微能听懂说话时,我和他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对于幼儿,再也没有比对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所以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让孩子知道 界,最好的媒介当然就是讲故事了。讲故事不仅能使儿童扩展知识面,同时还能丰富语汇。不过,我讲故事不仅仅是让孩子听,更重要的是要他复述。我认为不这样,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这样教育的结果,使小威特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3万多个词汇。这真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传统方式的教育,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到了中学也不过如此。由此可见,早期教育的成效之大。早教开启了孩子认知的大门,好故事更是充当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媒介,父母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早教教育,让美妙的故事伴随着孩子成长,让孩子在成长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兼职编辑:夏颖)

恐怖故事不要随便在孩子的早教过程中讲

小雨跟着妈妈到哥哥家里玩。大人们在聊天,小雨就缠着哥哥给他讲故事。哥哥是三年级小学生,他把手中正在看的《鸡皮疙瘩》一书念给小雨听。小雨瞪大眼睛听得全神贯注,听着听着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进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小雨是被书中的恐怖故事吓着了。妈妈让哥哥不要讲了,可是小雨却不愿意,非让哥哥再讲不可。回家后,小雨还央求妈妈去买《鸡皮疙瘩》,要妈妈讲给他听。虽然听的时候他常被吓哭,可妈妈不讲他又不高兴。妈妈真是搞不懂,在孩子的早教中,到底为什么儿子对恐怖故事既爱又怕?家长又该怎么办呢?孩子开心的笑容恐怖故事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恐怖情节是造成故事离奇曲折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人的吸引力很大,所以很多故事都少不了恐怖情节,包括世界著名童话也是如此,例如《白雪公主》中就出现过多次狠毒恐怖的情节:王后用丝带勒死白雪公主,用毒梳子和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等等,但是孩子欣然接受了这些可怕的片段,因为制造恐怖的王后最后得到惩罚,白雪公主得到拯救,过上幸福的生活。故事发展因恐怖而一波三折,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地。所以,孩子对一般的恐怖片段能够接受并且很感兴趣。但是,有些故事以恐怖为主调,孩子的紧张心情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缓解,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就产生了害怕的情绪。恐怖既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又带来了恐惧,所以很多孩子对恐怖故事既爱又怕。有人认为,恐怖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长期读恐怖故事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意象怪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甚至将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经常疑神疑鬼、担心害怕,也有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恐怖人物的攻击性,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而适度的恐怖片段则是必要、有益的,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话色彩,为孩子带来愉悦和幻想。讲恐怖故事的5个安全提示1.“吓人”却“吓不坏人”给孩子选择恐怖故事的基本原则是吓人却吓不坏人,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旅程以后能够安全着陆。即便如此,每个孩子对恐怖的心理承受底线仍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要把握好这个度。“鸡皮疙瘩”是套系列丛书,故事比较长,以恐怖为主调,对年幼的小雨来说,承受紧张心理的时间过长,所以他接受不了。适合孩子的恐怖故事,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特点:故事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不管前面有多么曲折和恐怖,只要最后有一个大圆满结局,人的心里就会舒服,这符合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如果恐怖故事以吓人为主,只是让人心惊胆战,却没有善恶较量的圆满结局,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果,它会让读者心里很不舒服。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有不少恐怖片段,例如危险的森林、神秘的门、龇牙咧嘴的怪物、血淋淋的厮杀、险恶的阴谋等等,都制造了恐怖紧张的氛围,但它们都是吓了孩子却没有吓坏孩子,因为孩子最后看到了光明、向上的结局。2.“真”与“假”要分清故事中的恐怖事物有两大类,一类是世界上完全没有的,例如妖魔、鬼怪、精灵、巫师、僵尸、骷髅、怪兽等等;另一类世上虽然有,但它的恐怖性是人们想象和编造出的,例如会伸出手臂抱人的大树、一打开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人钻进去就会神秘消失的黑洞等等,对这类事物孩子最容易当真。孩子本来就具有“泛灵性”的思维特点,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会说话、走路和思维,所以他们容易把虚构的恐怖 作真实的事物。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简短的提示或讨论,就能帮助他在虚拟与真实之间灵活转换。例如“大树”,家长跟孩子讨论:“大树在故事里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让孩子边想边说)……对,我们可以让它什么都能做!”“在科学书籍里,大树是什么样的?(让孩子边想边说,或者念一段科普文字)……对,有些事情它能做,有些事情它不能做。”这样的思考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3.扮演故事要适度较之以前,现在的儿童故事和动画片里有更多的恐怖元素:人物形象怪异,魔法、武力、厮杀和决斗场景比较多,道具和武器的法术层出不穷。商家还费尽心机,把故事人物和武器做成玩具,流行于孩子们中间。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模仿恐怖人物。有一个5岁男孩,非常喜欢恐怖打斗故事,他平时跟人说话很是“狠毒”,例如“我让你不得好死!”“我在阴曹地府给你留着位子呢,哈!哈!哈!”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只是在模仿动画片,并不制止他。可是别的家长认为这孩子不文明,没教养。事实上,这孩子不只是在模仿,他在幼儿园里也总是攻击别人。老师批评他时,他还狡辩说:“我在学动画片,我在跟小朋友玩呢。”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只是在随便玩玩而已,应该对孩子进行指导。如果孩子要玩恐怖故事,他可以自己玩,但不能侵犯别人,否则取消他的游戏权利;如果他想跟别人一起玩,要事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不愿意就不能强求,学会尊重别人。4.不要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曾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听妈妈讲故事《逞强的青蛙》。故事说一个青蛙爱吹牛皮,最后把肚皮吹破了。小男孩把它与气球爆炸发出的声响和碎片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恐惧心理,从此拒绝听任何故事,经过整整6个月的矫治才恢复正常。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故意讲恐怖故事,或者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例如黑夜、大衣柜或空旷的地方。否则,可能造成孩子因此害怕黑夜,害怕大的声响,不敢单独睡觉,不敢一个人呆在房间,严重的会产生睡眠不宁、夜惊或哭闹,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5.“病态恐惧”应及时矫治如果故事中的恐怖刺激过于频繁和强烈,孩子就可能感到恐惧。一般的恐惧会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自然消失,而特殊的恐惧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具有病态性质。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还是病态?父母可以根据下列问题测定:①孩子的恐惧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毛绒狗玩具不会引起他的惧怕。)?②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③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④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否,有的孩子甚至伴随明显的症状如心律过快、头晕眼花、恶心和大小便失禁等,父母务必带孩子到儿童医院进行咨询或就诊。小编总结: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他们会尝试去感觉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大人们往往却没有发现在早教中过早的接触会对孩子带来很到的影响。(兼职编辑:夏颖)

本文Hash:86611c97b5e293abadfee33064121df38f4b040e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