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早教不要太晚,念故事要有技巧

“我希望培养儿子读书的兴趣,如果在早教过程中开始讲故事给他听,会太早了吗?”家长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在电视泛滥的时代,念书给宝宝听应该是不嫌早的。有些人还主张胎教,而更多的是在孩子出世不久后即开始。但是,宝宝大约要到出生第一年的后半年才会开始参与到你的念故事活动中――首先是从嚼书页开始,然后便对一些音节、语调深表兴趣,继而是书上的色彩和图案。亲子早教不要太晚,念故事要有技巧利用下列的技巧,会使讲故事活动更顺利: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你自己花很多时间在电视机前,那么仅靠念故事就希望宝宝成为爱书人,恐怕不大容易。不管在喂他吃奶,还是陪他玩时,可以顺口念几句你正在阅读的书的章节。开始他的首批藏书,儿童书琳琅满目,但适合第一阶段的有限。不易毁损,压缩的厚纸板制成的书,周缘没有锐角,这样可耐咬而且好翻。布制的书效果较差,活页的书更能引起宝宝兴趣。宝宝洗澡时也是看书的好时机,防水书很适合。附有简明生动的图案,尤其以熟悉的事物为佳,如动物、汽车、小孩等。文字单纯,押韵的容易讨好,因为宝宝尚不能理解内容,而是先用耳朵听语调。一页一行字的就可以。立体书,包括描述游戏的书,各种可以让宝宝触摸的书,或其他内藏玄机的,都可增加宝宝的注意力。学会念故事的技巧,念书给宝宝听不那么简单,必须注意语调、速度,观察“听众”的反应,适时地停顿。养成习惯,每天至少两次,短短几分钟也无所谓;前提是宝宝必须清醒而且已吃饱了。休息之前、午餐后、洗澡、就寝时,都是好时机,但是要在他愿意的情况下。开放式图书馆,除了较昂贵易破坏的书籍需妥为珍藏,适合宝宝的书本应置于他拿得到之处,有些宝宝不愿意乖乖坐在父母身旁听故事,却会自己拿起书来欣赏。小编总结:不要太晚再给孩子上教育课,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早教内容,早教早教顾名思义就是早期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但是念故事要有技巧,不要过于的重视,非要孩子明白什么,懂得什么,记住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兼职编辑:夏颖)

给孩子讲故事要有技巧


  
  一、发掘教育性    

  美国故事家吉姆・科学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的义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据此,给孩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首先,要照顾孩子的年龄点因势利导。孩子进入幼儿期,人我开始分化,这个时期可多选择一些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以儿童幻想为特征,从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异美妙的现实生活,告诉他们真善美与假恶丑。孩子岁以后,物我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对人的故事和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性故事感兴趣。这类故事,重点应放在讲清“发什么”,以拓宽视野,深挖故事主题。    

  其次,加强针对性。孩子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给孩子讲故事应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奋点,以增强双边同步效应。尤其针对孩子可塑性魇特点,发现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    

  二、创设情境    

  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置身于境之结果。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份,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言语情境创设不容忽视,言语是沟通讲者与听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讲故事的语生动,表象清晰鲜明,儿童化,可使孩子移情于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三、运用悬念    

  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讲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

  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胳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    

  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父母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限。    

  四、巧施强化    

  目前,家都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孩子天天闹着讲故事,父母也天天给他讲,但到头来孩子听得虽多,而会讲的却寥寥可数。按父母的本愿,给孩子讲故事并不是培养听故事迷,而是希望孩子成为讲故事的“大王 ,并借此让他得到他面的协调发展。    

  探究事与愿违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听讲故事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孩子听故事后得不到及时的强化反馈相关。孩子听记故事,多凭形象记忆,故事的情境消失,故事也就会遗忘。为此,要提高孩子听故事的质量,必须把“听”延伸到讲完后的强化和反馈中。    

  强化孩子听记故事,就是要充分发挥把握“讲”的主动,调动起孩子“听”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新故事前要求他先复述前次所讲故事的梗概。这就要求孩子要听新故事,首先必须听好讲,也要学会自己讲。时间一长,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听故事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养成,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讲。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利用孩子讲故事的办法来训练他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意义更为深远。 

相关资讯:

恐怖故事不要随便在孩子的早教过程中讲

小雨跟着妈妈到哥哥家里玩。大人们在聊天,小雨就缠着哥哥给他讲故事。哥哥是三年级小学生,他把手中正在看的《鸡皮疙瘩》一书念给小雨听。小雨瞪大眼睛听得全神贯注,听着听着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进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小雨是被书中的恐怖故事吓着了。妈妈让哥哥不要讲了,可是小雨却不愿意,非让哥哥再讲不可。回家后,小雨还央求妈妈去买《鸡皮疙瘩》,要妈妈讲给他听。虽然听的时候他常被吓哭,可妈妈不讲他又不高兴。妈妈真是搞不懂,在孩子的早教中,到底为什么儿子对恐怖故事既爱又怕?家长又该怎么办呢?孩子开心的笑容恐怖故事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恐怖情节是造成故事离奇曲折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人的吸引力很大,所以很多故事都少不了恐怖情节,包括世界著名童话也是如此,例如《白雪公主》中就出现过多次狠毒恐怖的情节:王后用丝带勒死白雪公主,用毒梳子和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等等,但是孩子欣然接受了这些可怕的片段,因为制造恐怖的王后最后得到惩罚,白雪公主得到拯救,过上幸福的生活。故事发展因恐怖而一波三折,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地。所以,孩子对一般的恐怖片段能够接受并且很感兴趣。但是,有些故事以恐怖为主调,孩子的紧张心情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缓解,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就产生了害怕的情绪。恐怖既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又带来了恐惧,所以很多孩子对恐怖故事既爱又怕。有人认为,恐怖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长期读恐怖故事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意象怪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甚至将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经常疑神疑鬼、担心害怕,也有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恐怖人物的攻击性,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而适度的恐怖片段则是必要、有益的,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话色彩,为孩子带来愉悦和幻想。讲恐怖故事的5个安全提示1.“吓人”却“吓不坏人”给孩子选择恐怖故事的基本原则是吓人却吓不坏人,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旅程以后能够安全着陆。即便如此,每个孩子对恐怖的心理承受底线仍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要把握好这个度。“鸡皮疙瘩”是套系列丛书,故事比较长,以恐怖为主调,对年幼的小雨来说,承受紧张心理的时间过长,所以他接受不了。适合孩子的恐怖故事,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特点:故事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不管前面有多么曲折和恐怖,只要最后有一个大圆满结局,人的心里就会舒服,这符合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如果恐怖故事以吓人为主,只是让人心惊胆战,却没有善恶较量的圆满结局,就不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果,它会让读者心里很不舒服。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有不少恐怖片段,例如危险的森林、神秘的门、龇牙咧嘴的怪物、血淋淋的厮杀、险恶的阴谋等等,都制造了恐怖紧张的氛围,但它们都是吓了孩子却没有吓坏孩子,因为孩子最后看到了光明、向上的结局。2.“真”与“假”要分清故事中的恐怖事物有两大类,一类是世界上完全没有的,例如妖魔、鬼怪、精灵、巫师、僵尸、骷髅、怪兽等等;另一类世上虽然有,但它的恐怖性是人们想象和编造出的,例如会伸出手臂抱人的大树、一打开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人钻进去就会神秘消失的黑洞等等,对这类事物孩子最容易当真。孩子本来就具有“泛灵性”的思维特点,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会说话、走路和思维,所以他们容易把虚构的恐怖 作真实的事物。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简短的提示或讨论,就能帮助他在虚拟与真实之间灵活转换。例如“大树”,家长跟孩子讨论:“大树在故事里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让孩子边想边说)……对,我们可以让它什么都能做!”“在科学书籍里,大树是什么样的?(让孩子边想边说,或者念一段科普文字)……对,有些事情它能做,有些事情它不能做。”这样的思考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3.扮演故事要适度较之以前,现在的儿童故事和动画片里有更多的恐怖元素:人物形象怪异,魔法、武力、厮杀和决斗场景比较多,道具和武器的法术层出不穷。商家还费尽心机,把故事人物和武器做成玩具,流行于孩子们中间。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模仿恐怖人物。有一个5岁男孩,非常喜欢恐怖打斗故事,他平时跟人说话很是“狠毒”,例如“我让你不得好死!”“我在阴曹地府给你留着位子呢,哈!哈!哈!”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只是在模仿动画片,并不制止他。可是别的家长认为这孩子不文明,没教养。事实上,这孩子不只是在模仿,他在幼儿园里也总是攻击别人。老师批评他时,他还狡辩说:“我在学动画片,我在跟小朋友玩呢。”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只是在随便玩玩而已,应该对孩子进行指导。如果孩子要玩恐怖故事,他可以自己玩,但不能侵犯别人,否则取消他的游戏权利;如果他想跟别人一起玩,要事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不愿意就不能强求,学会尊重别人。4.不要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曾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听妈妈讲故事《逞强的青蛙》。故事说一个青蛙爱吹牛皮,最后把肚皮吹破了。小男孩把它与气球爆炸发出的声响和碎片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恐惧心理,从此拒绝听任何故事,经过整整6个月的矫治才恢复正常。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故意讲恐怖故事,或者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例如黑夜、大衣柜或空旷的地方。否则,可能造成孩子因此害怕黑夜,害怕大的声响,不敢单独睡觉,不敢一个人呆在房间,严重的会产生睡眠不宁、夜惊或哭闹,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5.“病态恐惧”应及时矫治如果故事中的恐怖刺激过于频繁和强烈,孩子就可能感到恐惧。一般的恐惧会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自然消失,而特殊的恐惧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具有病态性质。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还是病态?父母可以根据下列问题测定:①孩子的恐惧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毛绒狗玩具不会引起他的惧怕。)?②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③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④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否,有的孩子甚至伴随明显的症状如心律过快、头晕眼花、恶心和大小便失禁等,父母务必带孩子到儿童医院进行咨询或就诊。小编总结: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他们会尝试去感觉这种不一样的感觉,大人们往往却没有发现在早教中过早的接触会对孩子带来很到的影响。(兼职编辑:夏颖)

本文Hash:59a00583659412173346c37b36c62bd649dce880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