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心的宝宝惹人爱

拜我家八辈祖宗的优良基因所赐,两岁不到的笑笑正活生生地证明着“人之初性本善”的至理。一颗温柔的小心脏怦然跃动,殷殷关怀着日月星辰,天下苍生。

一大清早,笑笑牙没刷脸没洗水米未进,不顾形象地爬上北边窗台,视察前一天放在那里的米饭吃完了没。当然那米饭不是给人吃的,是给每天前来用膳的小鸟们准备的。外婆说,冬天小鸟们找不到吃的,笑笑铭记在心,从此以义务饲养员为己任,大白米饭源源不断地出现在窗台上,那里渐渐变成了鸟儿食堂。开始只是一两只,后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众鸟皆知的秘密。经常是笑笑躺在窗边沙发上喝它的早餐奶,喝得高兴呵呵笑几声;两三只小鸟簇拥在窗台上吃它们的早餐米饭,吃得开心啾啾叫两下,和谐得不行。

吃饱了出门溜达,精明的小花狗狗经常会在楼底下恭候笑宝大驾。果然笑笑一看见小花就热情地招呼:“小花快来,吃香肠。”然后一宝一狗跑到10米开外的小杂货店,笑笑熟门熟路进到店里,从放在最下层货架的香肠堆中抽出一根就塞进小花嘴里,派头之豪爽让妈妈想起港片里的黑帮老大。

小花同志也从不客气,叼了就跑,废什么话,咱俩谁跟谁呀。只是难为了跟在后面的妈妈,敢情这位带头大哥领着兄弟吃香喝辣是不知道要买单的,而我总是天真地以为带儿子散步不用花钱,结果就是向来老实本分的妈妈从此成了小杂货店的赊账大户。

有天晚饭后散步,妈妈发现口袋里破天荒装了一块钱,顿时财大气粗,陪着笑笑满小区寻找小花。我们在寒冬腊月的晚上不畏严寒兴致勃勃地出没在人迹全无的小区深处,路灯都没我们的嗓门亮:“小花,你在哪里呀――”直到把整个小区的地皮踩遍也没找着吃香肠的“兄弟”,天寒地冻,队伍难带啊!不过事实还是证明好心有好报的――刚刚下楼时还接近冰棍温度的笑笑的小手,此时已经热气腾腾。

别说小动物这样的活物,就算是对没有生命的东西,笑笑也常常关爱有加。一天外婆在阳台晾衣服,笑笑爬在椅子上看风景,楼下的阿婆正打算收被子,啪啪啪把被子拍得山响。笑笑急得对阿婆大叫:“轻点,轻点!”乐得阿婆差点没把被子拍楼下去。人家拍被子呀,又不是妈妈打你的小屁股,还怕拍疼了不成?自己难得吃个蛋糕,有半个喂了书包上的喜羊羊,人家自然是不领情的,半个蛋糕全都便宜了沙发;吃块脆饼,还非要和他的娃娃一起吃,自言自语说:“好东西大家吃。”然后弄娃娃一脸芝麻屑。

那天妈妈下班回家,外婆汇报说今天陪同小朋友去小区物业献爱心了,有个宝宝得了重病急需医药费,笑笑二话不说慷慨了100块。“是他亲手交给人家的哦。”外婆相信行善事必有善报,坚决不跟笑笑抢功。妈妈的脑子却以光速计算着百元大钞能换多少奶粉尿不湿,然后呸呸呸猛烈地鄙视自己,在儿子无远弗届的爱心面前顿时矮掉半截。

让人欣慰的是,笑笑的爱心还是更多地献给了最爱他的妈妈。白天在家有好吃的,笑笑总是吃一半,另外的一定要“留给妈妈”,口水流干也坚决不吃。晚上回家把妈妈感动得把剩下一半好吃的全都喂了他,他这才毫不客气地笑纳,一边吃一边还念叨着“留给妈妈”。有时候妈妈实在馋得不行,问他讨一口尝尝,还真是够意思,嘴巴里乱七八糟的一团吐出来就喂给我吃,一点不见外,咱俩谁跟谁。

行动多了,笑笑开始学会用语言来表达爱意。某日早起妈妈正在刷牙,笑笑不动声色跑到我背后,冷不丁对我说出了他生平的第一个疑问句:“妈妈,你 我吗?”口齿清晰,连人称都没用错,惊得妈妈扔了牙刷满口白沫地回答“我爱,我爱,妈妈爱死你喽!”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是不用回答的呀。道道

如何让宝宝具有一颗帮助别人的爱心

可能不少家长都觉得公益这两个字和孩子扯不上关系,但实际上,想让孩子从小就有社会责任感,让给予成为他的习惯,让他能从帮助他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正是从参与公益活动开始的。然而要怎么做呢?妈妈网育儿知识专家为大家解答如下:

物品捐赠:

适合年龄:2岁以上。

1、查找息:

跟孩子一起上网查找需要捐赠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给他讲清楚什么叫捐助以及捐助的目的,让他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人需要帮助,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去帮助他们。

2、准备物品:

物品:让孩子找出一些自己穿小的衣物、不再玩的玩具和一些不再阅读的图画书,也可以请他找出一两件很喜欢,但愿意送给更需要的人的物品。

心意:让孩子把想对受捐人说的话画成图画,或者制作一张表达爱心的卡片。

3、全程参与:

捐助的过程要让孩子全程参加,比如带他去邮局打包裹、填写邮寄单子、寄走物品;或者是开车将物品送到指定受捐地等等,这能让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欣慰感。

家有爱粘人的宝宝怎么办

为什么有些宝宝面对没有父母在身边或是对陌生环境毫不怕生,还能一个人玩得很开心?

现象

小勋总需要爸爸时时注意他、关心他,常常想要紧抱着爸爸,依赖着爸爸,爸爸在旁边时小勋自己一个人也会玩得更开心。只要爸爸跟别人说话,小勋就来打断大人的谈话,拿着玩具过来要求爸爸跟他玩,不然就开始摔玩具或大叫。

认识“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当宝宝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包括:抱着不放、有惧怕表情、情绪不稳定、害怕、爱哭、耍赖、不喜欢跟同龄孩子玩、对某些物体特别害怕等。理论上,粘人的现象在宝宝6个月到4岁这段期间发生,被缠着不放的对象通常是花很多时间跟宝宝相处的人,宝宝不管粘着谁都不会消减宝宝对父母的重视感。

5-6个月:宝宝会以为物体看不见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7个月:逐渐发展出依恋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

2岁:分离焦虑会逐渐地减轻,开始摸索环境以发展自我独立的能力。

3岁:开始和其它人互动,分离焦虑症逐渐消失。进入可以入园入学的阶段,离开家庭到学校的环境改变,让孩子因为害怕离开熟悉的对象而产生拒学的心理,可能又引发另一波分离焦虑症。

怎样减少粘人的现象发生?

在分离焦虑的时期里,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怀与支持,会造成负面情绪发展,潜藏在个性中,可能会变得没有自信,或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的事物等。所以父母们应从旁给予适度的支持与教育,帮助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惧去面对不同的环境,体验不同的新事物。

1.让宝宝学习自己玩

不是丢下宝宝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让宝宝跟妈妈共处在同一个空间中,让他自己一个人玩。可以帮宝宝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扰他。千万要避免看到自己乖乖玩的宝宝,就会忍不住过去抱他喔!

2.让宝宝学习等待

宝宝哭了不要马上过去抱孩子,会养成宝宝用哭当成呼唤父母的方式。父母一定要压抑怜惜的心与罪恶感,最好先悄悄观察确定孩子没有发生危险或是尿布湿了,站在原地上,用和缓的声音安慰宝宝:“宝宝乖,妈妈好爱你喔,但是现在妈妈有其它事情在处理,等我一下,我马上过来喔,先不要哭。”尽速将手中的事情告一个段落,再过去马上抱他:“宝宝好乖喔,知道妈妈在忙,虽然你看不见妈妈,但是妈妈一直都在这附近陪着你啊,不要哭了啊。”帮宝宝建立起“妈妈没有消失”的概念,渐渐地让他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走出分离焦虑的恐惧。

3.父母要说话算话,建立信赖感

“宝宝乖,下班就来接你”、“要乖乖,等我忙完就来抱你喔!”不要以为宝宝听不懂大人的话喔!一下班就要马上去接孩子,一忙完就要马上陪宝宝,可以让孩子对“等待”深具信心,也更愿意等待,能建立他对人的信任与正面观感,性格也会更独立。

4.不要威胁宝宝

宝宝哭闹不休时,父母尽量克制马上过去抱他的冲动外,也要克制不耐烦的情绪,不要骗宝宝说:“你再哭的话,会有怪物来咬你喔。”“你再哭的话,我就把你关在这里不管你了。”或是父母动怒了:“你再哭的话,我就打你。”这种方式反而会加深宝宝的忧虑,形成恶性循环。

5.不要强迫离开宝宝、或趁宝宝睡着时离开

有些父母会偷偷趁宝宝不注意时离开去办事情,或是不理会宝宝的哭闹,就径自离开。父母的突然离 或有离开的可能性最容易导致宝宝焦虑情绪产生。这样的方法有可能导致宝宝更担心你突然消失不见,更加随时紧跟着你。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应该要有耐性,在离开之前先将宝宝托给宝宝信任的人来照顾,然后用稳定的口吻告诉宝宝:“我只是要暂时离开,等一下就会回来,不会消失不见的。”只要父母要暂时离开处理别的事情,都要将宝宝交给宝宝熟悉的人来照顾。

6.不要露出忧郁的表情

“宝宝还这么小,让他一个人玩好孤单。”“把宝宝交给别人照顾,没有我在旁边看着宝宝,我实在不能放心。”“把孩子带出去很容易被传染疾病。”父母常在宝宝面前露出过度忧虑的表情,也会让宝宝感染到忧虑的气氛。父母应学习放松与放手,让孩子适应陌生的环境,也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

7.帮宝宝找到模仿的对象

看到其它年龄相仿的宝宝没有父母陪同也能自在玩耍时,趁此鼓励宝宝:“你看,他好棒耶,他能一个人自己玩,你看一个人也很好玩。”让宝宝知道暂时一个人玩并不可怕。

8.在与宝宝分离的时间内,要有其它人也很关心和照顾宝宝

这时照顾宝宝的人,最好能够对宝宝说有关爸爸妈妈的话,例如:“妈妈是去买好吃的东西给宝宝!”“爸爸去上班了,要赚钱给宝宝买新衣服啊!”让宝宝心中充满安全感。

本文Hash:79d3d676ca22da092b3d2ef10966d1de350f6eba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