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体虚、头晕、多汗怎么调理 不妨试试药膳调理


原标题:产后体虚、头晕、多汗,妈咪爱中心这样调理

很多新妈妈生完宝宝后,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适的情况,比如体虚、头晕、腹痛、便秘、恶露不尽等,这些都可以从从饮食上来调理。

1、体虚

体虚是孕妇产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分娩时失血过多、用力、疼痛、创伤,都会导致新妈妈气、血、津液的耗损,就算平时体质再好也会感到从未有过的虚弱。

调理法:服用药膳

中药膳食可以帮助新妈妈的身体尽快恢复,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选用党参、黄芪、当归、麦冬、枸杞、山药、桂圆、核桃仁、黑芝麻、莲子等煮粥或煲汤喝。

2、眩晕

分娩时新妈妈用力伤气和失血过多,使血液不能送达脑部而感到头晕目眩,有时还会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发冷、头痛等症状。一般在产后几天内,随着气血逐渐恢复会慢慢好转,不过有时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调理法:黄芪羊肉

可以采用食补方法。取羊肉500g洗净切片,黄芪50g、当归50g、大枣10个、生姜1块,用慢火炖烂,吃肉喝汤。宝妈们要注意一点,当归是活血的,在恶露开始变少的时候就不要放当归了哦,以免造成恶露不止,待恶露干净后可以继续加。

新妈妈产后起来活动时需要有人陪护,并尽量放慢动作以免晕倒摔伤。

3、多汗

由于产后需要排出体内积存的大量水分,所以新妈妈出汗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过多,感觉到口干舌燥,或者超过一周仍然汗出不止,说明是气虚不能固表。

调理法:小麦羊肚汤

可以服用浮小麦羊肚汤。取浮小麦50g用纱布包好,羊肚200g切片,加水后放在一起煮熟,喝汤吃肚片,会起到一定效果。

4、乳房肿痛

很多新妈妈都会遭遇急性乳腺炎。表现为乳房胀痛、乳汁结块排乳不畅、发烧和怕冷。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就会继续发展成乳房脓肿,严重的需要到医院切开排脓,这样就会影响到宝宝吃奶。

调理法:排净残奶+外敷

首先要把淤积在乳房里的乳汁彻底排干净,堵塞的乳腺管疏通后,症状就能消除。

在开始出现肿痛的症状时,就要及时处理,建议请专业的催乳师帮忙按摩,排净残乳,疏通乳腺,及时控制住症状。

早期症状不重时妈妈可以坚持喂奶,但如果乳房红肿疼痛症状加重,甚至形成脓肿则应停止喂奶。如果拖到化脓的情况,那么催乳师也帮不上忙了哦,建议立刻就医。

5、便秘和痔疮

产后如果长期卧床很容易发生便秘,引起痔疮。加上分娩时会阴伤口的疼痛,很多妈妈一想到排便就会有一种恐惧感,也促使便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调理法:药膳

取核桃仁5个捣烂;桃仁20g去皮捣烂;黑芝麻20g炒熟研烂;蜂蜜50ml,与适量粳米煮粥,早晚喝。

6、小便不利

产后气虚,导致新妈妈排尿功能障碍,发生排尿困难,或小便次数增多,或排尿不能自行控制。

调理法:

新妈妈可以用温热的生理盐水冲洗外阴,对小腹施以按摩,并点按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如果症状几天后没有缓解,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益气利尿的中药,或服用补中益气丸,也有一定的效果。

产后虚弱调理食谱精选推荐

牛奶鸡蛋粥

营养分析:牛奶鸡蛋粥有补脾胃,益气血,活血脉的功效。适用于产后虚弱、口干口渴,产后虚泻以及产后血痢,产后恶露不停,是妇女产补养保健佳品。

制作方法:

1、小米淘洗干净。

2、将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清水、小米,先用旺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熬煮至粥浓,打入鸡蛋,略煮即成,以红糖调味后进食。

参归黑鸡

营养分析:该汤益气生血,温中补虚。对于女性产后气血不足所致的多种疾病,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等病症,均有治疗和补益作用。

制作方法:

1、将鸡洗净待用。

2、把人参、当归用清水洗净,切成片,待用。

3、将沙锅洗净,鸡入沙锅,放清水适量,置于炉上煮,煮至鸡肉烂熟,去骨,入人参、当归再煮约40分钟,再放精盐调味即可饮汤食鸡。

本内容和图片都是由用户投稿,如果有侵权,联系删除。

宝宝秋季仍多汗不妨试试中药调理

【妈妈网特稿】在炎热的夏天,宝宝好动,跑来跑去,出了浑身是汗算是正常现象,但是到了秋天天气转凉后,宝宝还是浑身出汗那可能就要留意了。多汗有可能是因为宝宝体质的原因,但是也可能是受疾病的影响。面对宝宝多汗,爸妈应该先找出原因,再试试用中药调理。

宝宝不管夏天还是冬天总是爱出汗,爸妈们都非常担心这种“多汗”是否也是一种病征而需要治疗。其实,宝宝多汗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的却可能是受疾病影响。那么家长该怎么区分?中医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调理“汗宝宝”呢?

宝宝生理性多汗

宝宝生理性多汗

1、宝宝纯阳之体

生理性多汗是指宝宝的生长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但是却经常在睡眠中出汗。中医认为,系“宝宝纯阳之体”,加之小儿“腠理疏松,肌肤薄嫩”,睡着觉后阳气入里,体内阳气相对较多,通过阳气的蒸腾作用很容易使宝宝在入睡后稍有微汗。

2、睡眠温度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在冬季,暖气、空调也让屋子里的温度很高,但是家长还是害怕晚上睡觉的时候冻着宝宝,因此给宝宝盖得厚厚的,殊不知,宝宝因为大脑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产热太多,再加上厚衣被的刺激,所以只能通过出汗才能发散体内的热量,来调节到正常的体温。

3、睡前营养过盛

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宝宝营养不够,想方设法让宝宝多吃补品,在入睡前经常喝点奶或吃些热量高的东西再去睡觉,结果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只好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

病理性多汗

1、自汗和盗汗

病理性多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或无故而全身或身体某一部位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现象。其中宝宝比较常见的是自汗和盗汗。在中医看来,不管是自汗还是盗汗,大部分都是“虚”的表现,因此,我们经常说宝宝爱出“虚汗”。这多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

2、潜在疾病因素

有些疾病也可使宝宝表现出病理性多汗,如有的宝宝后脑勺部位头发稀疏、脱落或没有头发,这就是因为宝宝头部出汗太多,局部瘙痒,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造成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这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早些发现并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当佝偻病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宝宝的病理性多汗

对症下药的中医调理

第1种:气虚型

宝宝遍身出汗,面色萎黄,胃口不好,经常感冒,消瘦,精神不隹。

对症下药:常用补气敛汗的中药。如炙黄芪10克、太子参12克、防风3克、煅牡蛎30克、山药12克、麻黄根10克、炒白术10克,煎汤,每日一剂。

食疗:

糯米小麦红枣粥:取糯米50克、小麦30克、红枣12克,将以上加水煮粥食用。

固表补气粥:取党参12克、白术10克、麻黄根10克、粳米50克、红糖12克。将党参、白术、麻黄根加水煮30分钟,去渣留汁。将粳米加入汁中煮粥,熟后加红糖食用。

黄芪红枣糯稻根汤:取黄芪15克、红枣12克、糯稻根10克,将以上加水煮30分钟,食枣喝汤。

第2种:阴虚型

宝宝以夜间盗汗为主,常伴有低热,手足心热,午后面颊潮红,口渴,睡眠不好,大便干结,舌质红。

对症下药:常用养阴敛汗的中药。如生地10克、沙参10克、鳖甲12克、五味子3克、碧桃干10克、浮小麦15克,煎汤,每日一剂。

食疗:

麻麦浮地饮:取麻黄根10 克、浮小麦30克、麦冬10克、地骨皮12克、糖12克。以上加水煮30分钟,去渣饮汁。

黑乌煎:取黑豆30克、乌梅10克、红糖12克、粳米50克,以上加水煮30分钟食用。

第3种:营卫不和型

宝宝白天多汗,手足不温,易感昌,或有低热,舌苔薄白。

对症下药:常用调和营卫的方法。如桂枝4.5克、炒白芍10克、煅龙骨30克、糯稻根10克、炙黄芪10克,炙甘草3克,煎汤,每日一剂。

宝宝多汗可用中药调理

食疗:

黄芪龙牡饮:取龙骨30克、牡蛎30克、黄芪15克、红枣12克。先将龙骨、牡蛎加水煮20分钟,再加黄芪、红枣煎20分钟,去渣留汁饮用。

小麦红枣桂园汤:取浮小麦30克、红枣12克、桂园12克,将以上加水煮30分钟食用。

第4种:局部多汗

如手足多汗,即使冬季也是手心出汗不止,影响学习,而其他部位汗并不多。出汗的原因多是由于先天因素或局部汗腺功能障碍所致。

对症下药:可用五倍子30克、明矾10克、煎汤,待不烫后将多汗部位浸入,每次浸30分钟,每日1-2次。

食疗:

百合粥:取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

浮小麦饮: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将浮小麦加水和红糖熬煮,去渣留汁饮用。

多汗宝宝小贴士:

1、夏季使用电扇或空调时,注意不要直接对着宝宝吹,尤其在宝宝睡着后,皮肤毛孔开放,风直接吹容易受凉。

多汗宝宝护理的小贴士

2、婴幼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吃奶后及入睡时,在头部常微微出汗,这是正常现象。

3、对多汗宝宝不应给与辛辣及煎炒食品,以免辛热助汗。

4、经常洗澡,勤换衣。

5、父母需要及时给多汗的宝宝补充水分,最好喂淡盐水,因为宝宝出汗与成人一样,除了失去水分外,同时失去一定量的钠、氯、钾等电解质。给宝宝喂淡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及钠、氯等盐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而导致虚脱。

6、感冒发热时宝宝常有汗出,此时需暂停止汗药,否者热度将会更高。

本文Hash:63c5d99ac2afe953d8fcfaf00d5cdf01d1b758d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