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厌食家长应该怎么办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孩子的吃饭问题经常是最令家长烦恼的事。一般来说,厌食是指小朋友较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或是食量减少,甚至是讨厌进食的一种脾胃病症,是目前小朋友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见于1﹣6岁儿童。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欲减退,厌食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食量明显减少。

  2.排除其它疾病如慢性腹泻、肝炎、肾炎等慢性疾病引起的食欲低下。

  3.与积滞、夏天气候炎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加以区别。

  小儿厌食 体质分3型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水榖的受纳和运化,而造成厌食。常见的小儿厌食可分为三种类型:

  1.脸色暗淡、身体瘦弱型

  这种孩子通常脸色较无光彩、形体偏瘦,舌苔白,不爱吃东西或食而无味,如果多食后有会恶心、呕吐、脘腹作胀的情形。治法以调脾助运为目标。可使用麦芽、神曲、山楂、砂仁等中药开胃健脾,再配合枳实、陈皮等帮助理气健脾,若有胀气的情形增加莱菔子、木香、香附、厚朴消除胀气。

  2.口干多饮、皮肤干燥型

  这类孩子通常口干、喝水多,但不爱吃饭,舌苔多见光红,舌质偏红,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治法以养胃育阴为目标,可用白芍、乌梅、沙参、玉竹、天花粉、山药等,取酸甘化阴之法,清而不滋,养胃生津。

  3.精神差、易腹泻型

  这类孩子通常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除厌食、拒食外,若进食稍多或进较难消化食物,则大便挟有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质淡,舌苔薄白。治法以健脾益气为目标,常以参苓白朮散来加减。

  减少零食 增进胃口

  吃饭时应避免看电视,改听柔和轻松的音乐以增加用餐的情绪,并避免吃过多的零食。小朋友若在用餐以外的时间吃过多零食或偏食,只喜欢快餐、冰淇淋、可乐等食物,暴饮暴食,增加肠胃的负担,正餐就会吃不下,也容易损伤脾胃。此外,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帮助消化,都可以帮助增进小食欲。

  首先,菜色尽量多样化。尽量让菜色有不同的变化,训练孩子习惯各种不同的菜肴口感、味道,顺便教导相关知识。如此既不会让孩子饿着,又有助于开展食欲。

  话说回来,如果不方便准备多样菜,或孩子连一样都不吃,那么可以考虑适度让孩子挨饿一下。挨饿让孩子身体不舒服,适时教导孩子不吃东西或挑食的坏处。也可以在孩子吃完饭后量身高、体重,让孩子产生成就感,进一步享受用餐的快乐。

  严格控制零食,只吃正餐。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有助于增进食欲。把吃饭当成游戏,先吃完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品。跟孩子讲故事,把每盘菜的故事讲得趣味横生,甚至把肚子拟人化,让孩子帮助肚子吃到食物。

  此外,不论孩子这餐吃多吃少,都予以鼓励,才能让孩子愿意主动用餐,轻松的气氛也能促进消化、吸收。若孩子有足够的能力,让他自己决定饭量;有时候让孩子DIY,吃自己包的饭团、水饺、三明治,一方面培养孩子自主、自律的精神,二方面可以增加生活乐趣。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会饿着;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希望孩子吃下超过他所能负荷的饭量,喂食优先选择高蛋白含量的食物,有助于长肌肉,也可以用适量的综合维他命,均衡营养。只要让孩子又吃了虽不饱但不会太快饿的分量,就可以去进行他的学习或游戏。

  毕竟,吃东西维持 生命是人的本能,不需学习就可以发展得很好。等孩子长大,通常这个问题就会自然不药而愈了。

小孩厌食家长应该怎么办?

摘要:小孩厌食家长应该怎么办?,一般来说,厌食是指小朋友较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或是食量减少,甚至是讨厌进食的一种脾胃病症,是目前小朋友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见于1﹣6岁儿童。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1.食欲减退,厌食症状..

一般来说,厌食是指小朋友较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或是食量减少,甚至是讨厌进食的一种脾胃病症,是目前小朋友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见于1﹣6岁儿童。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食欲减退,厌食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食量明显减少。

2.排除其它疾病如慢性腹泻、肝炎、肾炎等慢性疾病引起的食欲低下。

3.与积滞、夏天气候炎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加以区别。

小儿厌食体质分3型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影响水榖的受纳和运化,而造成厌食。常见的小儿厌食可分为三种类型:

1.脸色暗淡、身体瘦弱型

这种孩子通常脸色较无光彩、形体偏瘦,舌苔白,不爱吃东西或食而无味,如果多食后有会恶心、呕吐、脘腹作胀的情形。治法以调脾助运为目标。可使用麦芽、神曲、山楂、砂仁等中药开胃健脾,再配合枳实、陈皮等帮助理气健脾,若有胀气的情形增加莱菔子、木香、香附、厚朴消除胀气。

2.口干多饮、皮肤干燥型

这类孩子通常口干、喝水多,但不爱吃饭,舌苔多见光红,舌质偏红,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治法以养胃育阴为目标,可用白芍、乌梅、沙参、玉竹、天花粉、山药等,取酸甘化阴之法,清而不滋,养胃生津。

3.精神差、易腹泻型

这类孩子通常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除厌食、拒食外,若进食稍多或进较难消化食物,则大便挟有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质淡,舌苔薄白。治法以健脾益气为目标,常以参苓白朮散来加减。

减少零食增进胃口

吃饭时应避免看电视,改听柔和轻松的音乐以增加用餐的情绪,并避免吃过多的零食。小朋友若在用餐以外的时间吃过多零食或偏食,只喜欢快餐、冰淇淋、可乐等食物,暴饮暴食,增加肠胃的负担,正餐就会吃不下,也容易损伤脾胃。此外,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帮助消化,都可以帮助增进小食欲。

首先,菜色尽量多样化。尽量让菜色有不同的变化,训练孩子习惯各种不同的菜肴口感、味道,顺便教导相关知识。如此既不会让孩子饿着,又有助于开展食欲。

话说回来,如果不方便准备多样菜,或孩子连一样都不吃,那么可以考虑适度让孩子挨饿一下。挨饿让孩子身体不舒服,适时教导孩子不吃东西或挑食的坏处。也可以在孩子吃完饭后量身高、体重,让孩子产生成就感,进一步享受用餐的快乐。

严格控制零食,只吃正餐。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有助于增进食欲。把吃饭当成游戏,先吃完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品。跟孩子讲故事,把每盘菜的故事讲得趣味横生,甚至把肚子拟人化,让孩子帮助肚子吃到食物。

此外,不论孩子这餐吃多吃少,都予以鼓励,才能让孩子愿意主动用餐,轻松的气氛也能促进消化、吸收。若孩子有足够的能力,让他自己决定饭量;有时候让孩子DIY,吃自己包的饭团、水饺、三明治,一方面培养孩子自主、自律的精神,二方面可以增加生活乐趣。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会饿着;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希望孩子吃下超过他所能负荷的饭量,喂食优先选择高蛋白含量的食物,有助于长肌肉,也可以用适量的综合维他命,均衡营养。只要让 孩子又吃了虽不饱但不会太快饿的分量,就可以去进行他的学习或游戏。

毕竟,吃东西维持生命是人的本能,不需学习就可以发展得很好。等孩子长大,通常这个问题就会自然不药而愈了。

小孩子爱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打人了,不要因为年纪小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因为孩子爱打人这个习惯不改,会影响未来的生活。那么小孩子爱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其实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

曾有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当小宝宝第一次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就要想方设法来制止他。

一、孩子爱打人的三大主要原因

1、孩子爱打人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龄左右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家长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另外,宝宝过了1岁,在语言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会发出“哒、哒、哒”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这是宝宝语言发育必经的一个过程。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造成宝宝喜欢打人。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妈妈喜欢在宝宝面前互相拍打调情,这样,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宝宝越小,这种“打人”的表达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纠正。我们除了教宝宝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识,更要教给宝宝正确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

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脸,都可以直接把他们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严肃而平和地告诉他:“爸爸妈妈、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钟,讲明谁也不要抱孩子,几次以后,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消减了。

另外,反应快的家长可以设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当他刚举起手时就和他做击掌的动作,嘴里可以有节奏地说“你拍一,我拍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改了抬手打人的习惯,抬起手来,他的惯性就是要玩那个拍手游戏!

2、孩子爱打人用打人在试探

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在他打人时,我会打他手,不知对不对,他好像习惯了,我一板着脸走过去,他就会伸手给我打。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

要是这样的话,妈妈可以拉着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轻轻摸的方式 与人交流,告诉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会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让他有感性认识。

3、孩子爱打人为了不受冷落

孩子刚满两岁,却发现她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分神去接待时,她就会哭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要是还不行,就会跑过去打客人,搞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人就餐,这可怎么办?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

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她,攻击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可能尚无法将“打人”和“被骂”相联系!

不要把孩子“晾”在一旁,而是要促成孩子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听孩子表演儿歌;观赏她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让她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她的被关注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她。

要是孩子已经去“攻击”了客人怎么办?除了立即制止,抓住她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地直视她的眼睛,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您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

二、孩子爱打人家长应该怎么办

改掉孩子爱打人的毛病,应消除孩子的暴力倾向,方法如下:

1、关爱宝宝是根本。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宝宝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

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宝宝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2、教导宝宝正确的交往策略。多数宝宝的攻击行为都属于一时冲动的类型,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宝宝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宝宝运用多种方式来化解困境。

3、教宝宝控制情绪。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宝宝学会忍耐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本文Hash:bdfe7072d449e03ff9fad78bc0b1d2d81ded2e93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