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护理不当可致儿童门静脉高压

可曾有想过,仅因为宝宝的肚脐护理不当而导致肚脐发炎,最终竟会患上儿童门静脉高压。4岁小女孩脾脏严重肿大、日日排出黑便,检查发现患有儿童门静脉高压。然而医生却告诉家长:此次发病始作俑者很可能是孩子出生10天时一次微不足道的肚脐发炎。原来,新生儿肚脐发炎是最常见的引发儿童门静脉高压的诱因。专家提醒家长,每日洗澡都应密切观察孩子肚脐是否有异常,以便及时就诊。肚脐护理不当可致儿童门静脉高压宝宝排黑便缘起脐炎小婷今年4岁,天性活泼,却从小体质较弱,发烧感冒是常事,医生告知家长其肠胃不好。20多天前,小婷再次发烧,这次除了咳嗽、流涕之外,她的腹部也开始胀起来,每日排出暗红色水样大便。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其脾脏重度肿大,全家人十分着急,便带宝宝来广州求医。医生为小婷做了详细检查后告知其父母,宝宝患了严重的门静脉高压,需要马上实施手术。原来小婷刚出生10天时得过一次脐炎,当时肚脐流水发脓、肚脐周围红肿了一大片,稍一按压肚子,孩子就哭闹不停,后来用药后炎症消除,家人也就没有再多想。而宝宝此次患病很可能就是多年前的那次脐静脉炎埋下的祸根。新生儿脐静脉尚未发育完全,患脐炎后细菌经脐静脉进入体内,致门静脉感染栓塞,从而日后容易引发儿童门静脉高压。脐炎是儿童门静脉高压的最常见诱因专家介绍,儿童门静脉高压症常见原因是由于肝外门静脉阻塞引起,包括门静脉先天性畸形、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后侧支血管所致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等。在新生儿阶段,孩子患脐静脉炎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因素还包括脱水、腹部钝性损伤、腹腔感染、全身血栓形成疾病等。儿童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食道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脾大和脾亢等,但大多数孩子的肝功能显示为正常水平。上消化道出血是最主要征兆,90%的患儿会有此表现,其中70%~80%的儿童出现在学龄前;20%~30%的孩子出现在1岁前。由于肝功能正常,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黑便,而且可能反复发生。像小婷就曾多次有过消化道出血史,但未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单纯切脾无法治疗此病专家介绍,现阶段通过超声、内镜和CTA或MRA等手段均可明确诊断、评估门静脉阻塞的位置,并能估计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措施,而通过手术进行门体分流是治疗儿童肝外阻塞型门静脉高压症最有效的措施。小编总结:在食道静脉曲张引起第一次出血后,就应第一时间积极为孩子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该病治疗,临床发现很多医生会选择单纯切脾来治疗静脉曲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或脾亢,但也有专家认为此举风险众多――切脾后出血可能会继续发生;严重败血症发生的危险也会增加;而且早期脾切除会对下一步是否选择门体分流方法产生限制;还可能增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所以,不要轻易对孩子实施切脾手术,最好找权威的专科医院检查清楚再作定断。

新生儿肚脐护理不当有可能导致脐疝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肚脐鼓起一个包,躺在床上用手轻轻按一按,包就缩进肚脐里了。这种情况可能是肚脐护理不当而引起的脐疝警报,家长就要小心留意了。新生儿肚脐护理不当有可能导致脐疝专家表示,肚脐鼓包是脐疝的表现。脐疝一般会越鼓越大,从能复原变成难复原,当鼓出的肠子大得超过缺损口大小,就容易发生嵌顿,肠子卡住回不去了,严重的将导致肠梗阻和肠坏死。因此,家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尽早带宝宝就诊。新生儿脐疝来源宝宝脐疝的发生率并不高,1000个宝宝中大概有1-3个宝宝会发病,但患儿的年龄跨度很大,小至刚出生的新生儿,大到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专家表示,脐疝的产生有三个原因:1、宝宝先天肚脐发育不良,肚脐周围的肌肉或筋膜缺损,是导致脐疝的一个常见原因。2、宝宝出生后肚脐有一个慢慢愈合的过程,如果肚脐护理不当导致感染,也会诱发脐疝。3、有一些宝宝肚脐开始是好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肚脐相对薄弱,小孩又经常哭闹,或有便秘的问题,使腹压增加,就可能诱发脐疝。脐疝可能引起肠坏死脐疝刚开始是在肚脐那鼓起一个包,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家长用手轻轻按它,一般可使其复位,这叫可复性疝。但随着脐疝越鼓越大,家长再用手按却难以复原了,必须由医生借助专业手法才可复位,则称为难复性疝。难复性疝往后发展,随时可能卡住回不去了,成为嵌顿疝。这时,宝宝除了肚脐鼓起,还可能有肚子痛、肚脐鼓起处咕咕作响等症状,必须尽快处理,要不然,嵌顿疝轻则导致肠梗阻,重则因为肠缺血引起肠坏死,后果将非常严重。手术4-5岁后做比较好虽然脐疝看上去很可怕,但并不是一发现就得马上做手术。专家表示,除非宝宝一生下来脐疝就难复位或有发生嵌顿的危险,否则,等宝宝长到四五岁,肚脐相对发育好了,再做手术更好。在手术之前,怎么处理才能防止脐疝不停往外鼓呢?专家表示,唯一有效的办法是用腹带包扎。具体方法是:先将脐疝复位,然后在肚脐处垫上一块大过脐疝的棉垫。棉垫不能太软,最好包个硬币在里面,使其有一定的硬度,但也不要太厚,免得不透气。再用稍宽的带子绑在腰上,将棉垫固定住。带子不用绑太紧,不能勒得宝宝难受。在正式接受手术治疗之前,腹带包扎都是必要的。小编总结:如果遇到以下两类情况必须尽早手术:难复性疝和有嵌顿可能的脐疝必须尽早手术。对此,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难复不代表不能复位,不手术行不行呢?专家表示,理论上说,只要能将脐疝复位再绑好,让其不再鼓出,手术是可以暂缓的。但是,医生不可能保证每次手法复位都成功,而在宝宝有腹痛表现后的6个小时内,如果还没有将脐疝复位,很可能就会发生肠梗阻或肠坏死。与其让宝宝担这个风险,还不如趁早做手术一劳永逸。而针对不同的情况,手术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简单的小的缺损将两边缝起来就行,复杂的较大的缺损要用生物材料补片修补。不过,首先都要检查患儿肠子有没有坏死,没有坏死的直接放回原处,有坏死的要切掉重新接回。专家表示,脐疝术后肠道恢复正常工作可能需要2-3天,宝宝才能排气排便,家长要有耐心,密切观察。在排气排便之前,宝宝不能吃任何东西,只能输液维持营养。此外,要想伤口完全长好,术后2-3个月内宝宝应切忌剧烈运动、咳嗽、哭闹等。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可致败血病

俗话说,母子一脉相通,血肉相连。确实如此,这靠的是一条脐带。受精卵在母体内孕育280天长成一个3公斤上下重的胎儿,氧气和营养物质就是通过脐带来传输的。孕妇子宫内的胎盘通过脐带连结着胎儿的脐部,营养物质的输入及代谢产物的排出都是通过脐动脉和脐静脉的转运,细细长长的脐带连结着两条生命。10月怀胎一朝分娩,新生儿一落地,“哇”的一声哭宣告“我来了”,医生马上为其断脐处理,新生命脱离母体,从此漫漫人生路上又增添了一副小小的足迹。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可致败血病

新生儿脐部感染易发生败血症可致死

别小看脐部,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格,或家长护理时不注意,就会引起脐部发炎、出血、渗出、有脓液、脐轮红肿等。若有上述症状出现,尤其是脐轮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那就是脐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这是因为脐带结扎后留有脐血管断口,由于脐部感染时有细菌繁殖,细菌及其毒素很快就进入脐血管的断口处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缺乏,有可能很快地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约有30%~50%的败血症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症,如硬脑膜下积液、低钠综合征、失明、失聪、癫痫或痴呆等。

新生儿一旦患败血症,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不像成人那样有高热,而是表现为少吃、少哭、少动或不吃、不哭、不动、黄疸加深,缺乏医学知识的母亲往往没有引起警觉。有一位母亲,孩子出生8天,吃奶很少,皮肤黄疸很深,不发热,不大哭也不大动,她还以为宝宝很乖,没有在意。过了3天,看看孩子皮肤越来越黄才着急了,抱来看病。医生问过病史要体检时,发现这孩子面色苍白,全身冰凉,心跳、呼吸均已停止了,而母亲还不知道。面对如此情景,年轻的母亲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的大哭。

创造洁净坏境远离新生儿败血症

医生提醒家长,正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很不典型,后果又十分严重,所以要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新生儿败血症除了产后脐部及皮肤感染外,在产前及产时都可由于细菌侵入而发病,因此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些孕妇突然分娩(急产),由于消毒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引起新生儿产时感染,因此对新生儿要预防性的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

顺便提一下,新生儿口腔内的上腭(俗称天花板)中线两旁及牙龈上有黄白色小点称为“上皮珠”,俗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另外在口腔两侧颊部有脂肪垫隆起,对吸奶有利,称“吸奶垫”,俗称“螳螂嘴”,两者均为生理现象。但有些家长认为“马牙”、“螳螂嘴”太可怕了,就用针去挑,由于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挑破处细菌就乘虚而入,也可发展为败血症。

小编总结:为了防止脐部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医院给带回稀碘酒、龙胆紫、双氧水及消毒棉球等。母亲可用上药给婴儿脐部消毒。同时尿布要勤换消毒,尿布不要覆盖在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预防脐炎,最好能为小儿创造一个洁净的、近乎无菌的环境,母婴最好采用抗菌系列产品,如抗菌织物制成的床上用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

本文Hash:2c0846b946dec803373c25117b24a5d974c2f6e9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