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烦心事]:如何让宝宝戒掉夜奶?

【妈妈网特稿】夜奶,似乎是每个宝宝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对于妈妈们来说,夜奶似乎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想想每天晚上睡意正浓或者还在美美的梦乡中时,宝宝突然“哇”的一声将所有的美好打破。妈妈们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起来给宝宝喂奶。那么,迷迷糊糊起来的妈妈们给宝宝喂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宝宝吃夜奶时注意事项

宝宝吃夜奶时注意事项

1:晚上给宝宝喂夜奶的时候,最好抱着宝宝直接在床上喂完。这样宝宝和妈妈都感觉舒适,而且方便宝宝喝完后继续入睡。

2:如果天气比较凉的话,晚上起来喂奶要注意给宝宝盖好衣物或被子,另外妈妈自己也要批件衣服,避免宝宝和自己着凉。

3:可以事先放个水杯放在边上,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可以随时给宝宝喂水。

4:晚上妈妈喂夜奶的时候,可能妈妈还处于未清醒状态,因此要注意宝宝的安全。尤其是刚刚产后喂奶的妈妈,很多都会卧着喂奶,很容易因为犯困而压着宝宝,所以一定要小心。

5:晚上喂夜奶一定要注意不能过量。很多妈妈为了宝宝不再哭闹就一次性给宝宝喂很多奶,这样很容易引起宝宝食奶过量导致肥胖,从而可能引起一系列其他问题。

6:每次喂完夜奶之后,尤其是吃奶粉的宝宝,一定要给宝宝喂一定量的水。有的妈妈可能因为晚上就嫌麻烦而不愿喂水,这样很容易导致宝宝上火而引起便秘。

7:因为长期喂夜奶可能会导致妈妈非常容易疲劳,因此爸爸一定要协助妈妈。

如何让宝宝戒掉夜奶

如何让宝宝戒掉夜奶

夜奶不仅让妈妈感到疲惫,也会导致宝宝睡眠不足,影响成长发育等。因此,最好要让宝宝改掉吃夜奶的习惯。那么如何可以戒掉夜奶呢?

1:分阶段让宝宝适应不吃夜奶。让宝宝戒掉吃夜奶要循序渐进让宝宝适应,不能企图一步到位。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妈妈还是按照宝宝的需要喂奶;第二个阶段喂奶前妈妈先抱抱宝宝、哄哄宝宝,看看行不行;第三个阶段宝宝晚上如果有吃奶的需要时,妈妈不抱宝宝,也不哄宝宝。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一定要根据宝宝的需要,如果你发现宝宝情绪上和身体上有不适应,那么就必须回到原来的做法;如果宝宝对夜奶的需求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解决的,比如拥抱或用其它的食物替代,那就可以再进一步。

2:尝试慢慢减少夜间喂奶的次数。慢慢从三次到两次再到一次,最后戒掉。

3:尽量延迟睡前的喂奶。为了防止宝宝饿醒,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顿奶要延迟,把宝宝喂饱,再督促他睡安稳觉。妈妈可以晚上10点多喂饱他以后,让他睡到第二天早上6点。

4:有时宝宝半夜哭闹想吃奶只是想要妈妈的爱抚或者吮吸的感觉。可以尝试给宝宝安抚奶嘴或者抱着安抚宝宝,稳定宝宝的情绪。

5:6个月后的宝宝要添加辅食,这样宝宝吃的比较饱,到了晚上就比较少会饿醒。

如何让宝宝戒掉夜奶

如何让宝宝戒掉夜奶(妈妈网配图)

妈妈网育儿论坛用户:宝宝在什么时候戒“夜奶”比较合适?

妈妈网育儿(http://www.mama.cn/yuer/)专家指出,大多数的宝宝在5-6个月左右就不需要喂“夜奶”了,但有的宝宝夜醒多次,每醒必吃奶,妈妈疲惫,宝宝也睡不好。其实这个习惯常常是抚养者不经意培养出来的,即宝宝一哭妈妈就喂奶,从而使宝宝形成了条件反射。

婴儿的睡眠有深睡眠和浅睡眠周期之分,在睡眠交替的时候容易醒来,如果没有饥饿或尿尿,会自动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5个多月的宝宝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4小时,这时期大多数宝宝夜间不吃奶,能睡长觉,持续睡6小时以上。但有的宝宝夜间要醒3~4次,醒来要抱或要吃奶,达不到目的,就会哭闹,已经形成了不好的“条件反射”,那么又该如何纠正呢?

首先,相对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并适当推迟入睡时间。睡前,吃饱奶,把尿,放在小床上,不要抱,让他自己入睡。半夜醒来时,不能吃奶,这时宝宝可能会哭闹,爸爸妈妈此时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让宝宝哭1~2分钟,给予安慰;如果再哭,延长让宝宝等待的时间,如等2~3分钟再安慰,以后等更长时间,再安慰,但一定要坚持做到不给吃奶。次日夜间,再延长让宝宝等待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宝宝戒掉夜间吃奶习惯,一般要1~2周,有的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纠正。最终“小恶魔”又会变回可爱的小天使啦!

宝妈福利:如何让宝宝“戒掉”医院?

宝宝身体脆弱,免疫力较差,容易生病,而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也都习惯性的绷紧神经,大小毛病都要带着娃跑医院,害怕耽误了宝宝的病情。但是,到医院就诊的病症多种多样,宝宝去医院的次数多了,难免会接触到其他的病毒,这就很可能会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种安全隐患家长们都知道,但是,如何才能“戒掉”医院呢?

育儿专家指出,正确答案应该是提升宝宝的免疫力。其实,刚出生时宝宝不爱生病,是因为体内有从母体带来的免疫球蛋白;而6个月后这些抗体逐渐消失,宝宝的免疫力也会相应下降,因而容易受到外界的因素影响导致生病。尤其是到了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无常的时候,宝宝患病的几率也就相对更大。而增强宝宝的身体免疫力,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宝宝生病的机会。宝宝的免疫状态与其日常营养状况、喂养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家长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提升小宝宝免疫力的方方面面。

母乳喂养,注重日常营养补充

母乳中含有更多的免疫活性物质,它可以供给新生儿所需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铁,尤其是母乳中含有抗感染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及抗感染的活性白细胞、双歧因子、溶菌酶等,它们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阻止有害菌的生长,减少宝宝感染的机会。提前分娩的早产儿,由于从母体得到的抗体较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皮肤粘膜的防御功能差,极易受到致病因子的侵袭而患病。因此,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

婴幼儿时期宝宝的身体有着较高的营养需求,在有限的消化代谢功能上,适当掌握合理的营养补充对于增强体质和提升抵抗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宝宝抵抗力密切相关的营养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锌、铁等,而其中维生素A和D更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维生素A有助于保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部位),增强皮肤和粘膜的防御能力,减少呼吸道、肠道感染以及皮肤过敏等疾病发生率。此外,维生素A还可以直接促进免疫系统功能发育,有助于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抗体的生成,以增强婴幼儿抗御疾病的能力。而维生素D除了促进钙质吸收外,对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也很重要。这也就是医生建议从宝宝出生15天起每天1粒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并坚持到3岁的原因,维生素A与D协同作用,可有效地增强宝宝自身的抵抗力,促进免疫系统健康发展。

加强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体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既与先天因素有关,也受后天因素影响,其中后天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一个婴儿出生时很健康,但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运动,他的身体会逐渐变弱;相反,一个出生后身体很弱的婴儿,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加强运动,再加上科学的护理与喂养,身体也可由弱变强。

生命在于运动,宝宝也不例外。按照早期教育的理论,根据年龄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积极引导宝宝主动活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生理机能协调发展,会让支撑器官得到发展,胸腔、腹腔得到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适度的运动能让宝宝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尤其是3岁内宝宝的运动,有完善神经系统发展和健身的双重功效。

预防接种,多方预防相辅相成

小宝宝虽然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些抗体,但对于许多传染病仍是一个高度易感者。预防接种是抵抗病菌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早期有效的预防接种来防止对新生儿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的发生,如结核病、乙 肝炎等。

新生儿时期细胞免疫系统的功能已经比较成熟,对结核杆菌已能产生相应的反应,因而目前在出生后即行卡介苗接种,能够对结核菌感染起到相应的免疫效果。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后已证实能得到很好的免疫应答效应,生后立即预防接种乙肝疫苗,以后1、6个月再接种2次,预防的效果是肯定的,可使小宝宝受到更好的保护。

适度按摩,通过抚触健康身心

按摩是通过新生儿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引起全身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系统的一系列良性反应,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助于增加小儿的食量,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按摩的同时活动宝宝的全身肌肉,使身体发育得更健壮。另外,皮肤刺激对增强免疫功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有益于宝宝的体格与心智的健康发育。

增强宝宝的身体抵抗力,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持居室卫生。让宝宝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能够茁壮的成长。

本文Hash:87fa08e49cf4b0517a6c3b6a20b292b27717ab7d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