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犯的7个儿童用药误区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因错误用药损害健康,甚至有10万人因此死亡。在中国这些数字会更高。最近,美国MSN健康网邀请药学专家总结了9个最容易犯的用药错误。结合这篇总结和我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解析一下最常见的儿童用药错误,以提醒家长们避开这些儿童用药的陷阱。

1.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现在不主张给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只需用退烧药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一般5~7天就可自愈。

对于儿童高烧不退,我们一般建议使用泰诺林,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不利于恢复体力,反而使病程延长。

药品包装相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最近发现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是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所以,家里备了同一药厂不同药品的家长也需格外小心,给孩子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避免拿错而给错药物。

2.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如果病情需要多药同服,也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服用。例如,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我们一般建议服用两种药物的间隔时间至少1个小时。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例如,退烧用对乙酰氨基酚,但这个成分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如果退烧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由此造成肝损伤。再例如抗过敏的扑尔敏,这个成分在很多复方感冒药里存在,成分列表里可能写的是氯苯那敏,如果家长们不知道扑尔敏的成分就是氯苯那敏,给孩子服扑尔敏的同时,也服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扑尔敏过量,由此导致孩子昏睡不醒,严重者可造成意识丧失。

3.弄错剂量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提醒家长们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25ml(相当于2.5mg),有些医生喜欢写2.5mg,如果把这里的2.5mg错看成2.5ml,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报道过这样的例子。

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mg/5ml,而滴剂是500mg/5ml,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去年6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就已经要求泰诺林生产商将这两种剂型统一成160mg/5ml,美国市场不再有500mg/5ml的剂型。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措施,因此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只备一个浓度的泰诺林。

育儿常识 妈妈最容易犯的十二个喂养误区

 

 错误1

:宝宝4个半月了,不爱吃奶,喂点蛋糕或馒头芯吧。

  专家解答:在给婴幼儿添加辅食时,妈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进行。辅食添加有基本的顺序:首先添加铁强米粉;其次尝试吃蔬菜汁或蔬菜泥;再次添加稀释的果汁或果泥(最初的果汁调配比例是2份水加1份纯果汁,逐渐过渡到1份水加1份纯果汁,直至进食纯果汁);最后添加蛋黄,可将蛋黄拌在米粉中。

  调配米粉可以用配方奶、母乳或苹果汁,芝麻糊和藕粉一类的食物都没什么合适的营养,不适宜作为婴儿辅食。市售米粉的营养远远好过家庭自制米粉,铁强化米粉建议吃到一岁,可有效防止缺铁性贫血。

 

 错误2:

宝宝不喜欢吃辅食,加点盐或味精吧,这样能让辅食的味道好一些。

  专家解答:一开始不要在辅食当中添加任何的盐、油或味精,只有在婴儿能逐渐吃菜粥的时候,才可以放少量的盐,并同时在菜粥里放入少量烧熟的菜油(菜油的量从一开始的每天1~3克渐渐过渡到每天5克)。

 

 错误3:

宝宝吃辅食已经很好了,可以用辅食代替奶品了。

  专家解答:1岁前婴儿的主要营养来源还是奶品,而辅食只是营养的额外补充。4~6个月是婴儿尝试吃辅食的阶段,最早开始添加的米粉是按茶匙计,每天一两茶匙就可以了,而且米粉是冲得很稀的米糊。6~8个月是婴儿学习吃辅食的阶段,此时婴儿要学会咀嚼和吞咽食物。

  对于8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将辅食安排成一顿正餐,但是,不要强迫婴儿吃太多辅食,更不能用辅食代替奶品喂养婴儿。每天辅食和奶品的餐数都有定量,辅食并非吃得越多就越好,辅食摄入太多会影响婴儿胃口,容易厌食、厌奶。所以,添加辅食应以不影响日常吃奶量为宜。

  错误4:

宝宝不爱吃米粉,就将米粉混入奶中,用奶瓶喂养。

  专家解答: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添加辅食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营养,同时也是训练宝宝学习新的进食方式,逐渐习惯用勺子吃辅食,由吸吮过渡到咀嚼的进食方式,为婴儿在未来几个月后学习说话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不能一碰到困难就求助于奶瓶。

  错误5:

我的母乳不够,提前给宝宝添加辅食吧。

  专家解答:用辅食来填补奶量,这是一种错误的喂养方式。0~4个月是纯奶期,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不建议给宝宝添加果汁或菜汁等,而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更是要到6个月后再添加辅食。吃配方奶的宝宝要在4~6个月时先添加铁强化米粉,米粉可用苹果汁调配(苹果汁里丰富的维生素C能帮助吸收铁质)。等宝宝学会吃米粉,再吃蔬菜泥,学会吃3种蔬菜后,再考虑吃水果和蛋黄。

  另外,添加辅食也不能完全依据宝宝的月龄,同时还要考虑宝宝生长发育的情况,比如宝宝是不是能坐好、是否对辅食感兴趣等。

  错误6:

既然宝宝喜欢喝乳类饮料,那么乳类饮料完全可以代替鲜奶、配方奶和酸奶。

  专家解答:鲜奶、配方奶和酸奶的营养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要根据其特点适时喂养。配方奶的营养最好,添加了许多婴幼儿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2岁前的宝宝都以配方奶为主,新婴儿吃奶量每天不超过1000毫升,1岁前每天吃奶量需保持在400~500毫升,2岁后可转为鲜奶,每天坚持喝1~2瓶鲜奶并保持终身喝奶的习惯。酸奶在1岁后可作为婴幼儿的点心使用,但绝不能代替配方奶或鲜奶。

  另外,我们不主张给宝宝吃任何乳类饮料,它们所含的营养远远不如奶品,在购买时要注意区分乳类饮料和酸奶制品。

上一篇

1/2

下一页

儿童用药最容易犯的错误

虽然儿童用药已推行一段时日,但仍未普遍。所谓儿童用药大多是以“药水”的形态出现,且会针对特定症状开立。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因错误用药损害健康,甚至有10万人因此死亡。在中国这些数字会更高。最近,美国MSN健康网邀请药学专家总结了9个最容易犯的用药错误。结合这篇总结和我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解析一下最常见的儿童用药错误,以提醒家长们避开这些儿童用药的陷阱。

儿童用药不能随便

1、搞混药名,看错包装

“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统计显示,将近1/4的用药错误因搞混药名所致。例如,用于儿童退烧的泰诺林和用于儿童感冒症状的泰诺。泰诺林是单一成分的药品,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酚麻美敏)是复方成分药品,含4种成分,除了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现在不主张给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因为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只需用退烧药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一般5~7天就可自愈。

对于儿童高烧不退,我们一般建议使用泰诺林,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儿童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不利于恢复体力,反而使病程延长。

药品包装相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同一家药厂生产的不同药品。例如,儿童常用药泰诺林滴剂,美林滴剂和艾畅滴剂,是同一个药厂生产的3种不同药品,但最近发现它们的外包装越做越像,不仅是尺寸大小相似,连颜色都趋于一致。所以,家里备了同一药厂不同药品的家长也需格外小心,给孩子用药前切记仔细核对,必要时找人核对,以避免拿错而给错药物。

2、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觉,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服。事实上,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如果病情需要多药同服,也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服用。例如,当需要中药和西药同服时,我们一般建议服用两种药物的间隔时间至少1个小时。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避免重复用药,加重不良反应。例如,退烧用对乙酰氨基酚,但这个成分同时也存在于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如果退烧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就有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由此造成肝损伤。再例如抗过敏的扑尔敏,这个成分在很多复方感冒药里存在,成分列表里可能写的是氯苯那敏,如果家长们不知道扑尔敏的成分就是氯苯那敏,给孩子服扑尔敏的同时,也服含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扑尔敏过量,由此导致孩子昏睡不醒,严重者可造成意识丧失。

3、弄错剂量

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一些医生还喜欢用简写,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提醒家长们仔细识别。例如,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25ml(相当于2.5mg),有些医生喜欢写2.5mg,如果把这里的2.5mg错看成2.5ml,那给孩子服用的量就达到中毒量了,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美国报道过这样的例子。

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浓度的产品,混悬剂的药物浓度是160mg/5ml,而滴剂是500mg/5ml,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给错剂量。去年6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就已经要求泰诺林生产商将这两种剂型统一成160mg/5ml,美国市场不再有500mg/5ml的剂型。在中国还 有这样的措施,因此建议家长们在家里只备一个浓度的泰诺林。

4、保健品当糖吃

保健品市场一直很红火,不少家长怕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服保健品。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儿童,保健品的厂家把产品的口味做得很好,以至于不少孩子把保健品当糖吃。例如,不少妈妈给孩子“海淘小熊糖”,这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口味好而且外形可爱,孩子们很爱吃。国外有多个小熊糖过量的案例报道,都是趁父母不注意儿童误服的。

提醒家长们保健品吃多了也会中毒,要告诉孩子这不是糖,要把保健品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或者锁进柜子里。

5、滥用抗生素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们首先担心发展成肺炎,于是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事实上,感冒发烧没那么容易就发展成肺炎。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但不能预防肺炎,预防肺炎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其二,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其三,抗生素越新越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

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比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一代的头孢就很有效。

儿童用药需谨慎

6、中药纯天然,服中药安全

西药由于是经过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因此西药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中药由于是祖国医学文化的传承,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只表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不代表安全。100%植物来源的药物也不代表100%安全。提醒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要牢记“是药三分毒”。

7、洋货一定好过国货

由于中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出,导致家长们选择海淘药品,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其一,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家长无法了解海淘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比如小蜜蜂紫草膏,淘的时候商家可能会夸大它的疗效,说成是可以吃的万用药膏,但实际上,它在美国的适应症用于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使用人群是2岁以上,每日最多3~4次,2岁以下使用要咨询医生。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科植物,FDA曾就它的口服补充剂发出过肝毒性的警告,不含外用剂型,因此外涂要避开溃破的皮肤才不会有肝毒性。

其二,由于网上商家缺乏监管,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例如有人海淘了缓解出牙不适的药膏,成分列表里含苯佐卡因。事实上,因这个成分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因此美国FDA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警告:

不要给2岁以下幼儿使用含苯佐卡因成分的药膏缓解出牙不适,可选择牙胶或用手指按摩牙床来缓解宝宝出牙不适。

Tips:妈妈提醒

1、不听别人推荐药品;

2、不信神奇疗效药品;

3、不买夸大不实药品;

4、不吃来源不明药品;

5、更不要推荐药品给他人;

6、不与别人分享药品,尤其是处方药,对一个人病症的药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人的病症。只服用医院、诊所或合格药店购买的药品,共同保障 童用药安全。

小编总结:若是儿童用药,妈妈一定要遵从说明书上或是医师的指示量取剂量,并且一种药用1个量杯,或是洗净、擦干后再量,避免残留上次药物的量而导致误差。

本文Hash:a302d309e72670c941847e51e9cb3211b270ac3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